“聊剧本后面站五个人保镖似的,怎么聊?”“我很开心,但我不是非得冲着你无耻地笑。”“花自己的钱,没讨好谁,就讨好我自己,没什么压力,当然开心。”
近日,以小钢炮著称的著名导演冯小刚又在上影节期间金句频出,这次他参与的是由上海电影节主办,腾讯娱乐、腾讯视频协办的上海电影节主论坛“用工匠精神打造中国电影”论坛。
除冯小刚外,陈可辛与学者戴锦华、作家张大春、作家、编剧刘震云也出席现场,纵论当下浮躁的环境里,如何保持做电影的工匠精神。
冯小刚金句频出 花自己的钱就讨好自己
冯小刚继续一贯的直言犀利的语言风格。他表示,“尊重观众的内心、尊重观众的感受和尊重观众兜里的钱是两种尊重。”而对于如今的IP热,他直接表示那不过是为了赚钱,甚至希望电影寒冬让一些不爱电影只爱赚钱的人知难而退。
冯小刚表示,自己和很多导演不同,先拍商业片再拍文艺片。到现在已经没有任何人能左右他对拍电影的选择,最新的《芳华》就是他自己投资,“我不糟践别人的钱,也反对踏着制片人尸体进行自己的探索,我就踏自己尸体。你爱看不看。”
“我已经进入自由王国,可以拍也可以不拍,就算不拍这辈子也行了,我如果拍就拍自己喜欢的,我不会再被什么东西绑架。这就是我愉快的根源。”冯小刚总结自己目前的状态。
现场有观众问冯小刚,拍电影的人往往悲观乃至抑郁,冯导状态如何?冯小刚坚定回答:“我很开心,但我不是非得冲着你无耻地笑。”“花自己的钱,没讨好谁,就讨好我自己,没什么压力,当然开心。”
甚至这段时间的国产片严冬,他还感到“暗自高兴”。认为这样反而能净化市场,“确实拍的不好。市场会到100亿也挺好,干嘛一定要600亿,正好把不爱电影、打劫银行的那些挤出去,腾出更多的空间给爱电影的人。”
拍摄新片《芳华》时,他表示拍的很开心,并称懒得跟明星打交道,“聊剧本后面站五个人保镖似的,怎么聊?”“提前三天进组都算仗义”。
至于那些让宣传、院线头疼的问题,他很霸气地说反正自己投资,追求的就是自己痛快,“我不糟践别人的钱,也反对踏着制片人尸体进行自己的探索,我就踏自己尸体。你爱看不看。”冯小刚表示,自己已经进入自由王国,可以拍可以不拍,“就算不拍这辈子也行了,我如果拍就自己喜欢了。我不会再被什么东西绑架。这就是我愉快的根源。”
陈可辛:寻找市场需要与内心爱好的结合
陈可辛和冯小刚不仅电影风格迥异,性格也是完全不同,相比冯小刚的任性,陈可辛说自己还不可以完全抛开市场去做内心的尝试,但顺着市场也有失败,比如当他把符合某一时期市场的产品做成的时候,潮流已经过去了。
他表示,正因为如此自己也并非完全遵从市场,而是在找市场需要与内心爱好的结合点,因为只有喜欢才能做好,“我不是技术型的导演,我只能把故事讲好人物说好,所以我就不停的在整个市场上的大潮流里面使自己更年轻,能够跟现在的观众接轨,去找到在他们价值观里面我喜欢的东西。”
戴锦华:膜拜Ip是极大的愚蠢和陷阱
在学者戴锦华看来,超级英雄大片和文艺片之间,其实还有很多层次、很多空间提供给电影人,去制作不同的产品。而目前盲目追求大IP的现象,在她看来是只是为了利益最大化,“希望在电影的市场投入之前已经有人给我们养育了观众和市场,但其实需要为此付出更大的代价,承担更大的风险,膜拜ip是极大的愚蠢和陷阱。”
两位导演都对这个观点表示了支持。冯小刚认为身边的ip热,“他们不爱电影,就想着怎么赚钱。”
冯小刚认为,导演对待观众并不应该只盯着观众口袋里的钱,对他而言,观众并不是上帝,而是对手:一个很不好对付,所以更需要全力以赴去征服的对手。每个观众的观影需求都不同,在他看来,从观众的喜好去拍电影,是个伪命题,反而导演拍出能让自己喜爱的电影,这样才是真正的尊重观众,“尊重观众的内心、尊重观众的感受和尊重观众兜里的钱是两种尊重。”
在陈可辛看来,目前环境下,整个发行制度都倾斜于大IP、小鲜肉,其实是对“工匠精神”有干扰乃至破坏的。但电影人往往又不得不根据这样的规则行事,“形势比人强”,他总结。“我们做两三年的电影就靠一天、两天的运气,包括当时观众的心态,社会的议题,天气、情绪、对手有没有黑你……这些所有问题都会使得第一天票房不好,第二天就没了。”陈可辛感慨。
至于突破口,他觉得可能还是在网络,网络的分众提供了更多类型电影的可能性,“在网络上,最大的空间肯定还是给大数据,可能最大的那一块结果还是大IP,还是小鲜肉,还是一些很粗的东西。但网络有一个分流的空间,你归你,我有我这一块就够了。但是在电影院里面这些完全给了大IP。所以我觉得网络能救电影,是这样的情况。”
“工匠精神”是在技术上合格 是行业底线
说起工匠精神,作为多年合作的老搭档,冯小刚在刘震云身上看到,所谓的工匠精神,就是认真:没有大作家的架子,既愿意改写剧本,又不厌其烦的修改——当然,“主要目的是钱还是自己挣。”
“自己不会的事要做不好,是情有可原的。自己会做的事没有做好,我觉得是不能原谅的。不是别人不能原谅,是你自己不能原谅。”
而戴锦华把中国电影如何具备工匠精神浓缩成一句话:在技术上合格,并总结为这是行业的底线。
张大春举了王家卫的例子,表示创作者不是自己当神、当老大、当债主,他不是发出命令的人。他跟另外的所有的创作者互相在磨合着、学习着,这不正是工匠的精神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