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产业&企业 / 正文

阿里影业为什么要做电影行业新基础设施建设

自阿里收购文化中国并更名为阿里影业已经过去了三年,前两年,可以看作是阿里影业的探索期,毕竟对于一个互联网科技公司而言,电影是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此前的成绩,至少在财报层面上,算不上令人满意。自从去年6月,俞永福接管大文娱板块以

“我们从来不玩票我们是做实业的,所以才会由我这样一个理工男带业务。”阿里巴巴文化娱乐集团董事长兼CEO、阿里巴巴影业集团董事局主席兼CEO俞永福在6月18日的上影节中国电影产业高峰论坛上如是说,并宣布了阿里影业新的目标:做电影行业新基础设施搭建者。

自阿里收购文化中国并更名为阿里影业已经过去了三年,前两年,可以看作是阿里影业的探索期,毕竟对于一个互联网科技公司而言,电影是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此前的成绩,至少在财报层面上,算不上令人满意。自从去年6月,俞永福接管大文娱板块以来,阿里内部转变思维,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在电影行业这样一个客场上,阿里决定不再用外行者的心态学传统规则,求融入,而是用阿里自己的逻辑,用熟悉的方式做事情,具体到当下来说,就是做好电影的基础设施建设,中美市场之间,在用户和内容之间,做一个服务平台,这也是阿里系一直以来的基因。

为什么要做新基础设施建设?

俞永福的个人风格非常鲜明,跟马云颇为相似。思维清晰,行为务实。他在现场和论坛中反复提及,自己是一个“理工男”,这一个自我标签认定代表他非常理性,看事情也比较通透。

“今年上影节期间有各种xx之夜,但是阿里影业没有搞,是因为我认为没必要,业务是做出来的,没必要是先说后做。如果你是一个创业公司,要通过这种方式“忽悠”资源可以理解,但阿里影业不需要用这种方法”。

那么那里影业想做什么,用俞永福的话,就是阿里影业基础设施公司。

当天峰会上,光线传媒的创始人总裁王长田,华谊兄弟电影董事总经理、华影天下董事长叶宁出席现场,阿里影业像用这种嘉宾搭配来证明自己做“服务者”的诚意。但是王长田似乎对此表示怀疑,“我觉得有一天也许我们(阿里影业)还是会竞争的,因为这个行业其实很小,大家做着做着就做成一样的公司了”。王长田的疑问也是很多人的疑问,在这个不大的行业里,在所有公司都希望各个环节都涉及的行业里,为什么阿里影业反而要削弱内容部分的投入呢?

俞永福的回应是,“阿里影业定位成基础设施会一直坚持下去,从这个角度我会跟同业的基础设施进行竞争,但是从上游内容的角度来说我不会竞争。”

那什么是俞永福所谓的基础设置建设呢?通常意义的基础设置指的是提供公共服务的物质工程设施,比如铁路、公路、邮局、供水供电等。在电影行业也一样,就是为电影行业提供公共服务的设施,但这里就不一定是物质形态的,可能是以数据、网络、技术等形态,形象点说,就是电影行业的“煤水电”。

电影行业有很长的发展历史,所以其实有大量存量基础设施,电影院就是内容放映的传统基础设施。阿里影业要做的是新基础设施建设,可以分为用户触达、商业化以及内容产业化三个层面。

用户触达的基础设施是让观众与内容更好连接,包括大数据宣推和智能发行;商业化的新基础设施则是基于电商、金融、内容生态的模式创新,为内容创作者带来更多货币化通路,例如衍生品开发、IP授权&植入等;内容产业化的基础设施,则是用更流程化、标准化的方式,让电影内容生产更简单、高效,其中包括故事创意的挖掘,IP联动开发,人才发现和扶持等等。

扬长避短 实业心态

一个人的内心意志很容易从他一直在强调的事情中体现出来,俞永福口中反复出现的关键词,除了理工男,还有就是实业。

俞永福在刚担任阿里影业ceo的时候,就表示过,市场不需要多一家拥有庞大资源的’玩家’,需要的是一家实打实的影视产业公司。我们要把实业做实、做透,进而做大、做强。

换言之,在一定程度上,俞永福觉得阿里影业此前有点虚,他想把阿里影业拉回到“实”的状态上。

关于未来影业的具体计划上,俞永福表示,“我今天还不能够清晰的告诉你一二三,不是我们内部没设定目标,而是我们设定完目标要把它确认了,这个事说出去就不改了,我还是愿意现做后说的人。”

俞永福一直在强调,阿里影业目前最擅长,或者说最有优势的地方在两块,一块是科技的力量,第二是数字平台资源的力量。阿里意识到,以外行者的心态谦虚的学习电影行业传统规则,用传统姿势进入电影行业也许不是最正确的战略,他们觉得还是应该回归阿里基因,阿里最擅长的事情来做电影,做文娱,做一切事情。

扬长避短,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比如淘票票,这是阿里影业目前发展最快的业务,也是最优势的资产之一。因为在线购票平台对于传统电影行业来说是新的、颠覆性的,所以阿里没有遇到任何阻碍,淘票票虽然相比其他几家购票平台,不管是猫眼、微票儿、格瓦拉还是百度糯米入局更晚,但是发展却最快。

还有一块就是衍生品和授权。大部分人总觉得这两年阿里影业不赚钱,也没有什么特别拿的出手的项目,但其实在衍生品授权领域,阿里影业在闷声“发财”。阿里影业最初从《碟中谍5》开始做衍生品,达到一千万销售额的门槛,然后是《星际迷航3》,授权衍生品销售额做到了三千万,最新记录是《三生三世十里桃花》达到了3亿,“做生意”还真的是阿里天生的基因。

降低风险、发挥优势、广交朋友  服务平台是阿里最大的基因

阿里是国内最早有平台思维的公司,阿里巴巴的口号是“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其实,早在2003年淘宝成立的时候,可以说做的就是批发零售行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做平台型公司有诸多好处,集中资源、降低风险,容易产生巨大流量。但当时,没有人认为这是一个好的模式,而现在,所有人都知道,做什么不重要,有用户、有流量就是第一生产力。这就是平台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做基础设置建设其实就是在过一个平台,光线、华谊等电影公司你们都可以来,我来提供服务,一方面规避了电影行业高投资高风险带来的不可控,另一方面还可以发挥阿里自身在科技和数据平台方面的优势,最后还不树敌,广开路,广交朋友。简直是三赢的选择,但这并不是谁想做就能做,必须有阿里这样的体量在背后做支撑,还需要充足的现金流和强大的资源驾驭能力。

现在电影行业有另一个风潮,就是全产业链的通吃,任何一家电影公司,无论大小,都在说全产业链开发。这种闭环做整个产业链的方式是有很多的问题的,容易让公司进入一种低效率的扩张中,反而拖垮了原本的优势业务。

富养女儿心态  在电影行业至少干十年

对电影行业,阿里影业有敬畏之心,这难能可贵。

“我觉得电影产业最有意思的就是每个人啥都想干,所以我第一个想提出来的就是阿里影业一定不干什么。很奇怪,电影产业不是一个很大的产业,也不是利润很高的产业,大家野心勃勃每一个都要自己干,牛。我们认为在科技、数字平台领域,不管谁去干,这两件事如果不是我们(阿里)赢了,那我觉得全体管理岗位、全体团队就可以下课了,这都是你的基因,你有这么强的历史、这么强的人才都输了开玩笑。所以,反过来我会明确说我不行的是什么,不行的我就尊重行的,一点也就不干了。我对于基础设施类的平台型业务,说的很明确,就是假设在没内容的情况下,平台如何创造价值还能赢。你们别考虑内容,内容跟你们任何关系都没有,内容团队可以选择任何合作伙伴。”

很多人都在想,这两个我都有(内容制作和基础设施),这该多好啊?俞永福想的很清楚,人不可贪婪,这两种类型的业务,彼此之间还经常打架呢,能做好一方面就很不错了。

俞永福入驻大文娱板块第一天就跟所有团队谈到一个问题,就是用富养女儿的实业心态做这个行业。要有在这个行业干十年的准备,因为做实业有一个基本假设叫永续经营,今天种的所有的树,几年后结的果子也是我的,有很多人考虑的是我今天种一个树,几年后结果的时候已经跟我没关系了,所以不太考虑这个问题了,这就是区别。

这大概也是电影行业当今种种乱象背后最根本的原因。

扫一扫关注“电影界”微信公众平台

扫一扫进入移动端浏览

责任编辑: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