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观点&研究 / 正文

电影的“工匠精神”:尊重观众、做事不走样、不膜拜IP

为什么观众愿意走进影院观影?大制作的画面确实是重要元素,但哪怕是《速度》系列,我们也会想要创新,我们保证每集都会设置一些新的场景,必须推出3到4个前一部电影里面没有的元素。

“工匠精神”成为第20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热议关键词。“用工匠精神打造中国电影”论坛和“2017《好莱坞工匠》中美影视分享会”分别于前天和昨天举行,多位中美电影人会聚一堂,共话电影中的“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是做事不走样”

作家、编剧刘震云作为“用工匠精神打造中国电影”论坛的主持人,开口就是这个时代特别需要工匠精神,“有时候我们身边很多朋友,当然包括我自己,不是不会的事做不好,是会的事有时候也做不好。对于工匠精神,我的理解就是精益求精,做事情不走样。”

冯小刚觉得自己在刘震云身上经常体会到工匠精神,“刘震云老说自己是一个特别笨的人。特别笨的人做一件事,就不会想到走捷径,走捷径的人都是特别聪明的人想出来的主意。比如我跟刘震云合作《温故1942》时,因为它是一部调查体的小说,没有具体的人物,也没有具体的事,那怎么把这个剧本写出来?我们俩蹲在大杨树底下想了半天,说唯一的办法就是上路。”于是他们花了3个多月,把剧本触及到的所有地方走了一遍。

在知名学者戴锦华看来,今天中国电影谈工匠精神,主要集中在整体的工业水准上,“我们在上海电影节主论坛上谈工匠精神,我想我们是在谈底线。从技术上、艺术上、叙述上对于制作的追求和对于制作的自我要求,这可能是所谓的工匠精神要说的一句话,也是对于所谓好电影最低的要求——就是请你们在技术上及格。”

 “膜拜IP是个陷阱”

影视市场IP热盛行,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坚持工匠精神,有时会面临困境。著名导演陈可辛坦言市场很残酷,“很多时候我们必须要服从投资方,或者说是投资方后面的老板,这包括院线、发行、营销等等。我们好像看到所有东西都要利益最大化,那就只有一种电影了。现在整个发行的制度是向一些大IP、小鲜肉倾斜,需要绝对能霸占电影院的数据去做电影。”

戴锦华更是直言“膜拜IP是极大的愚蠢和陷阱”,“人们现在更喜欢讨论一个东西叫做 是否忠实原著 ,电影变成了一个由活动的演员做成的插图板。很多导演从文学当中获得灵感,从文学当中获得素材,但这不意味着电影对于文学的依赖性,或者电影对于文学的从属性和次要性。这也是今天我们拼命膜拜IP极大的愚蠢和陷阱。我们总希望利益最大化,在电影的市场投入之前已经有人给我们养育了观众,养育了市场,但其实你为此要付出更大的代价,承担更大的风险。”

 “像尊重对手一样尊重观众”

冯小刚已经不会再被市场“绑架”,他表示,自己刚拍完《芳华》,每天好像回到年轻时代,非常开心,“而且这部片子也没什么压力,我自己花钱拍的电影,我没有必要讨好谁。”他全部起用新人,称懒得跟明星打交道,“聊剧本后面站5个人跟保镖似的,怎么聊?”“提前三天进组都算仗义。”他说自己也不担心观众买不买账的问题,“观众跟导演是什么关系?在我看来观众应该是导演的一个对手,就是我怎么能够征服你,用我最大的诚意把这件事做好。我认为这个是对观众最大的尊重。”

2017《好莱坞工匠》中美影视分享会上,《速度与激情》系列制片人杰夫·柯申鲍姆也谈到了尊重观众的话题,“为什么观众愿意走进影院观影?大制作的画面确实是重要元素,但哪怕是《速度》系列,我们也会想要创新,我们保证每集都会设置一些新的场景,必须推出3到4个前一部电影里面没有的元素。”

关键词: 工匠 观众 精神 电影

扫一扫关注“电影界”微信公众平台

扫一扫进入移动端浏览

责任编辑:枯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