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3年开始持续十余年高速发展的中国电影市场,在2016年突然踩了急刹车。
虽然算上电商平台的服务费35亿后,2016年中国电影票房总共492亿元,跟2015年相比,增幅是11%,但是在过去11年,电影票房的增幅平均超过30%,票房连续增幅的神话一朝破灭。同时2016年年初《叶问3》票房造假事件也捅破了中国电影市场痼疾的最后一张遮羞布。
在资本大量融入电影市场的今天,2016年放慢脚步的中国电影市场给了电影行业冷静思考的时间——中国电影应当从2016年中国电影小年中汲取那些教训?在外国的比较中,如何提高自身的创作水平,保证市场健康发展?
6月19日,《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发布暨中国电影发展论坛现场。
2017年6月19日,《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发布暨中国电影发展论坛在上海银星酒店金爵厅举行。
由中国电影家协会主持并持续编撰十一年,记录和研究中国电影产业发展历程的《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将首次选择在上海电影节的论坛上进行它的首发仪式,三位学界人士从各自角度解读了这份关于中国电影产业的研究报告。
增幅从30%降到11%
“我们中国在世界电影票房仅占18%,我们看到我们的电影国际影响力还不够,同时又一些票房比较好影响比较大的电影,在口碑上并不如人意,同时我们也看到很多投资特别小的电影,在艺术成就上得到了广大电影人的认可。”主持人开场提到的中国电影发展的现状在产业研究报告中都有所体现。
中国电影产业问题错综复杂,细节繁多,而与会精英主要从制作、市场、政策三个层面解析了当前中国电影产业的现状和问题。
《2017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主笔、电影市场研究专家刘嘉在发言中披露一组数据,“我们这次报告所公布的去年年度的票房,中国市场年度的票房是492亿,但是纯粹的票房只有457亿,其中有35亿是电商平台的服务费,如果我们加上这个服务费计算我们的票房,大家看到的是说跟2015年相比,增幅是11%,但是在过去11年来,我们增幅平均超过30%。”
由这组数据,刘嘉指出,“我们知道2016年是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一个节点,它对我们中国电影市场来说是一个关键的转折点,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为什么呢?在中国电影产业经过了十多年的高速发展的时候,在2016年突然放缓了,它跟过去的高速发展的速度出现了巨大的反差。”
随后,刘嘉主要从市场角度分析电影产业的问题,归纳出5个特点,3个潜力和3个警示点。
首先他肯定了中国电影市场优势的两大特点——中国电影市场的体量大、规模大、潜力大和中国电影市场对全球电影市场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然而,从全球的票房看,单部影片的收入中国市场占了92%说明本土电影在内需方面存在巨大差距,走出国门更是有待时日。
“美国媒体对2016年全球市场的票房教训有一个总结,它的总结有两个关键点,第一是说在2016年的初期,高估了中国的市场;第二点中国市场的放缓明显表现出来我们创新不足,中国电影的创新不足。”
刘嘉还记得2015年也是在上海电影节的论坛上,当时有电影公司的老总提出“我们传统的电影公司将来要为互联网公司打工”这一观点,随后互联网企业蜂拥而至的布局,进军电影业,“这个时候资本乱象横生,而且出现绑架电影的现象,过量的资本大量涌入绑架电影,让我们刚成雏形的中国电影工业,与庞大的资本量不匹配,因此过量的资本带来的利弊深深地影响了我们2016年的市场。”
市场投资的高热与市场的低效率形成悖论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中国电影产业这十多年都是高速度,高速度里面不能回避的是产业自身的低效率,悖论在2016年愈发突出,我们影片的增长率,银幕和电影院的增长率都是高居全球的,到现在为止我们的银幕和影院的增长,这个高潮还是持续的。但是市场的容量大了,生产的产量高了,我们的效率却更低了,其中最突出的事例是单银幕产出降到了5年来最低。”
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系研究员刘藩则用八个观点分析了电影创作和制作的问题。
一方面,创作人才非常缺乏,“去年的时候,上海电影节很多公司发布了庞大的片单,但是今年看很多没有落实下去,一个原因创作有周期不能很快落地,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没有人”。
制作环节非常不合理,后期工作的前期化,未来必须要成为一个趋势,否则的话“前期拍的时候,没有后期的人员进入前期的拍摄,拍完处理后期的时候难度特别大。”
另外后期制作投入占比太小,且经常超支。这种制作创作的态度是非常地不科学,要呼吁以后不管是老同行,还是新同行,拍片子的时候留足后期的预算。
同时还应客观评价IP电影,刘藩告诫道:“我们现在把《西游记》拍得太热了,有点玩残了,我希望大家慢慢地做,不要着急,不要把好的老IP玩残了。”
潜力与机遇并存
不过,产业报告中也揭示了中国电影发展下一个阶段的潜力所在。
刘嘉指出了中国电影3个发展潜力,一是观众观影的频率,二是票价的差距——从中美观众观影人次和平均票价的差距,中国电影市场空间应该还会翻番,三是观影人群结构方面——家庭观影群和中老年观影群拥有很大的市场潜力。在憧憬市场潜力的同时,我们也要对从中得出的警示保持清醒。
刘嘉指出我们产业发展应该回归常态,回归的常态是趋向循序渐进,健康、理性,而且是平稳的发展模式,同时电影产业的核心资源和竞争力,依然是内容、创意和专业人才。
“最后一点,经历了减速之后,我们一定要改变仅注意光鲜数据的态度,这个数据不能代表产业真正的东西,好比我们中国电影市场大,不代表电影产业强,所以要深入多层面研究这个市场。我们未来研究市场的重点是市场的规律、观众的变化和产业的理性健康的发展。”刘嘉说。
另一方面,刘藩也指出电影创作的新方向。从国内来说,目前中国电影市场分众市场致胜和头部大片赢家同吃共存,从《湄公河行动》《战狼》等大卖电影可以看出,涉及社会民意表达且同时提供沉浸式娱乐的电影市场好。从国际上讲,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外交空间的拓展,合拍片中国市场越来越红火,友好国家跟我们合拍的意愿越来越强烈,所以应对来自网剧、网大、美剧、综艺节目、视频直播等种种视频消费的挑战,“电影需要提升品质,增强必看性。”
最后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电影所副所长、副研究员支菲娜从政策角度出发分析中国电影市场的发展政策支持和主要问题。
国内目前有《电影产业促进法》和《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为中国电影保驾护航,同时“还将配套的政策制定,资金、金融、财政、土地、人才的支持支撑的相关配套法规条文写进了两部法律当中,也就是说在这两大法律框架之下有一系列的配套的措施,促进我们电影业的发展,促进我们的人民共享电影业成绩的理念得以实施”。
最后她也指出电影产业问题的几个方面,“市场体系不完善。产业规模虽然很大,但是生产有一些配套的问题。国外沟通、交流的时候有一些方式方法、合作模式需要更完善。另外一个是我们的市场日益开放,好莱坞冲击日益强大的情况,怎么保持文化个性。以及宏观经济发展形强大后盾的同时,我们如何扩展全球化的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