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宝华的工作室位于鼓楼附近的一处四合院里。本报记者 和冠欣摄
▲2006年电视剧《荣归》开机发布会,陈宝华(左一)与监制李少红(右一)、演员归亚蕾(前排左二)接受采访。
▼2006年12月,献礼香港回归十周年的电视剧《荣归》开机,陈宝华与主演焦晃在片场合影。
香港编剧陈宝华在北京的工作室,位于鼓楼附近的一座四合院里。抵达那里需要绕过喧闹的鼓楼商业区,穿过一条条胡同。一路上你会遇见穿背心溜达的北京大爷,抱着猫站在自家门前聊天的大妈,还有胡同交叉口的小卖部和公共厕所。这里是一个典型的老北京生活区,如果不依靠手机的地图导航软件,很容易错过这个藏在市井深处的小院儿。
不在朝阳高档的写字楼,也不在望京幽静的别墅区,陈宝华工作室的落脚地颇有几分意味。这种选择暗合着她来京14年来的生活状态,没有精神和地域上的隔离,从生活到情感,她已全身心地拥抱北京。
TVB金牌编剧巅峰时北上
“离开时所有人都觉得我疯了”
北京五月的夏天午后,天气算不上炎热,这一天陈宝华工作室的小伙伴提前给她庆生,带来满满童心的气球和蛋糕。与她相熟的摄影师也专程赶来,给她拍了不少美美的照片。被年轻人簇拥着的陈宝华像一个大姐姐,用她惯有的浅笑姿态,记录下生命的又一次翻页。
对内地的电视观众来说,陈宝华的名字并不算耳熟能详,但如果列举出她在香港曾经编剧的作品,哪怕是对港剧不甚了解的普通观众,也会由衷地感慨:“原来这些经典的港剧,都出自她手!”1985年,毕业于香港浸会大学历史系的陈宝华加入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即TVB)任编剧,开始了自己的电视剧编剧生涯。从新人编剧升任编审,她只用了短短五年。她执笔过后来被视作港剧黄金年代的代表作,如《我本善良》《卡拉屋企》《再见亦是老婆》《十月初五的月光》《妙手仁心II》《真情》等等。
在鼓楼附近的四合院里,陈宝华回想起当年的“风光”,语气平静。相比于过去的成就,她更乐于享用眼前的北京生活,比如工作室的员工都有定制专用的茶器,上面刻有各自的姓名,比如她的朋友圈爱晒美食,大大小小的京城饭馆她吃了个遍。
可熟悉她履历的人却很难忽视她曾经在港剧中的辉煌战绩,哪怕是如今炙手可热的香港明星,像吴镇宇、邓萃雯、佘诗曼等人见到陈宝华,依然是一句毕恭毕敬的“宝华姐”。这种权威建立于当年港剧的编剧中心制,担任编审的陈宝华拥有决定演员班底的权力。
在拍摄《十月初五的月光》时,女主角佘诗曼彼时还没有进入TVB一线演员的序列,此前还因为《生命有Take2》的低收视被质疑不会演戏。陈宝华力排众议,坚持要用佘诗曼来出演君好,只对佘诗曼提了一个要求,“我问她怎么烫了一个40岁女人的头发,她当时就笑喷了。”听从陈宝华建议的佘诗曼立刻剪了短发,并随后凭借在该剧中的出色表现站稳脚跟。后来她还专门给陈宝华寄来卡片,感谢这位伯乐一般的宝华姐,而佘诗曼短发的形象也一直保留至今。
在TVB备受敬重,又手握编审大权,2001年陈宝华却突然离开了TVB,出任香港亚洲电视戏剧科总监。“主要原因还是想做的事情做不了嘛,理念有些不合。”多年来她也一直保留着短发的造型,和笔下的女主角一样干练,行事果断,对职业和人生有清晰的判断。从TVB转到亚视后,她主理的剧集延续了收视与口碑的双丰收,而此时她却开始萌生一个大胆的念头。
2003年,陈宝华决定北上,与一家在内地的电视剧公司中天传播签订了两年的合约,“当时所有人都觉得我疯了,他们不明白我为什么要走,去了内地又能做出什么名堂出来。”
“其实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港剧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只是我们当时并没有实力相当的竞争对手,不自知罢了。”那时的她已经相当笃定,甚至在一篇名为《金牌编剧北看神州》的报道里,断言“大中华电视、华语电视剧未来会是最贵的电视剧”。对于北方这片她此前从未真正了解过的土地,她带着淘金者般满腔的热血与期待,头也不回地迈出了脚步。
来内地就与李少红团队合作
“让剧中人说话有北京味儿”
虽然正式来内地是2003年,其实陈宝华此前与内地早有接触。1996年,由她编剧的电视剧《喜福会》已在内地播出;1997年,由吴倩莲和李亚鹏主演,专门讲述香港与内地两地故事的《京港爱情线》也是由她主笔。
陈宝华一开始并未对外公开承认这两部作品出自她手,“当时我还在TVB,别人都问我《京港爱情线》是不是我写的,我都否认了。”直到2003年,她抛家舍业地转战内地,才开始对外默认这两部作品。
离别如此突然,宝华妈妈难免哭天抹泪,在妈妈眼里,这个在香港时都很少出远门的小女儿,怎么就突然决定离开自己生活了42年的城市,要去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呢?可对彼时的陈宝华来说,这个决定更像是一个已经打开外包装的糖果,她坚信未来必定有甜头。
回忆起人生中这个巨大的转折,陈宝华的语气不疾不徐,伴着手边的清茶,她笃定这个选择出于职业编剧的敏感与视野,北漂的未来并不是一个可怕的未知数,而更像是一道已经注定了结果的计算题,而她只需要耗费心力与时间去作答。
此前陈宝华已看过大量内地电视剧,《雍正王朝》《武则天》《空镜子》《玉观音》,她都如数家珍,刘晓庆、唐国强等一大批演员是她的心头好。“当时我就跟身边的编剧同事讲,内地剧起步虽然比我们晚,但有一种大江大河的开阔,这种气度是港剧没有的。”她特别提到《武则天》中王皇后被砍手脚做成人彘的一场戏,“7分钟的长戏里有情绪起伏,有对话的机锋,还传递出武则天在权力面前迷失的深度,这是内地剧与港剧不同的地方。如果是港剧来拍,也许就是一句台词‘砍了她的手’,没有冲突,也没有引人回想的意义。”
这些优秀的内地电视剧作品让她坚信,这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新土地。到内地的第二年,她直接在北京买了房子,做了打持久战的准备。而挑战也随之应运而生,陈宝华正式扎根内地的第一部戏,是与导演李少红所在的荣信达合作《天地真情》,制作班底全部来自内地。尽管此前有过给内地写戏的经验,但与全内地班底合作、创作无香港背景的故事,对她来说还是第一次。陈宝华透露,制作人李小婉最初在看完前10集剧本时,觉得剧本很好,但还是直言不讳地指出,“少了点儿北京的味道。”
“我什么也没说,只说‘我改好了你再看’。”随后两个星期,她把自己当成北京人去体验生活、收集资料,又重写了前10集的剧本,“剧中人物的讲话特点都要真的像内地人。”再看剧本时,李小婉再无异议。
此后再给内地写剧本,陈宝华吸取教训,会选择一位助手专门负责台词的改写,“要让剧中人说的话符合内地的生活习惯,不要让人一看就觉得这个人说话不地道。”
这些年来,陈宝华也成了“北京人”。没事的时候,她会搭上一辆公交车在城里转悠,游客常去的景点,四九城里好吃好玩的地方,她都门儿清。身边的工作人员常常是她灵感的来源,“婆媳关系、买房子、养娃、买股票,什么事儿大家都愿意跟我聊。”2011年,婆媳生活剧《婆婆来了》就是由她执笔,没有人怀疑过这么接地气的作品,居然出自一 位香港人之手。
“我从来都觉得,如果想要在这边把事做好,就真的要把自己当做本地人。不要想着我是来赚一把快钱,干完这个活我就回香港去。这样你只会交给别人行活,而不是真正用心的作品。”和陈宝华打交道的圈儿里人都会发现,不管什么时候问她的行踪,她都是“我就在北京啊”,很少在京港两地打“飞的”。对她来说,有时候自己都搞不清是“回香港”,还是“回北京”。
最担心内地影视圈儿浮躁做派
“演员连编剧是谁都不关心”
2006年,陈宝华写了一部电视剧《荣归》,作为献礼香港回归10周年的作品登陆央视,并由郑少秋、焦晃、归亚蕾、曾宝仪等出演。在这部剧里,陈宝华多少寄托了个人感受,这部讲述回归后香港人面对变化如何自处的电视剧,表达了她所观察到的港人心态。“我以一个香港人的身份,告诉大家香港人是怎么看待回归的。最初,我们的脑海是空白的,这是非常真实的感受,因为当初香港是殖民地,没有人教给我们‘国家’的概念。”
在当年央视播出的四部献礼剧中,《荣归》最后成为收视口碑表现突出的佼佼者,在香港播出后也反响良好。对陈宝华来说,这种带着思考和意义,又兼具戏剧冲突的故事才是她始终要写的东西,而不是后来“随便丢本网络小说就让你改”。
2006年开始,陈宝华的名字出现在公开报道中的频次明显减少,并非她创作乏力,更多是出于她对羽毛的爱惜而主动拒绝了很多工作。“始终有很多人来找我做编剧,但对我的要求就是要改编网络小说。”她直言,这些网络小说毫无改编基础,人物和情节的设计过于天马行空,没有情感逻辑,“这种情况下我会跟对方说,我可以帮忙做编审,对剧本提修改意见,但要署名做编剧,还是算了吧。”
在TVB习惯了编剧中心制的陈宝华,也发现内地影视行业里,编剧的权限常常小得可怜,“剧本写完了就跟你没关系了,就像把自己的儿子卖掉了,连看都不让你看一眼。”在TVB时,编剧除了剧本写作外,还需要长期驻组直接与演员沟通。陈宝华回忆,拍任何一部港剧,她都会亲自和每个演员提前讲戏,演员集体进组后会再从整体故事架构的角度再讲一遍,“这样讲过戏之后,每个演员能够了解自己的角色,也知道这个角色身上的戏出在哪里,而不是一问三不知,只知道在片场对台词。”
这种工作方法显然无法在内地得到延续,尤其是最近两年被演员天价片酬“挟持”的影视界。她调侃道,某次新剧开播发布会,在后台化装时凑巧听到女演员和其经纪人窃窃私语,打听坐在对面的陈宝华是何方神圣。坐在化装镜对面的陈宝华当时觉得好笑,“编剧是谁,有过什么作品?这些都是演员要下的基本功吧。但现在的情况就是,根本不会有演员关心这些,更别提让编剧给演员讲戏了。”
这两年,带学生也是陈宝华的重要工作之一。在她的工作室里,长期会有两到三个年轻编剧跟着她学习,学生们也能自己独立对外接活。这两年唯一让她担心的,也是内地影视圈儿浮躁的做派,“他们现在机会很多,但是水活、烂活居多。我希望年轻人不要怕辛苦,想做出好活来,肯定是会辛苦,因为烂活是没有要求的。你接戏的时候最好是两个好活一个烂活的比例,而不是三个烂活一个好活,那样就会把好活都弄烂。”
今年,TVB即将迎来50周年大庆,陈宝华已接到邀请,准备以总监制兼编剧的身份撰写台庆剧。她希望这次回去,可以把内地14年的编剧经验也一并带回去。
“人生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为了有饭吃,第二阶段是有饭吃之后可以有选择,第三阶段是你应该做什么事。”回想起这32年的职业编剧人生,陈宝华谈兴很浓,聊到手边的茶凉了,就忙着招呼助理重新烧水,还手把手地教着枸杞茶的泡法。这位众人眼中的“宝华姐”,始终有种闲庭信步的笃定。她也庆幸自己如今已经到了人生的第三阶段,可以有选择,也可以有坚持。对14年前做出的北上决定,她说,自己从来不曾后悔。
人物小传
陈宝华,著名香港编剧,生于1961年。香港浸会大学历史系毕业。1985年加入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任编剧。创作的电视剧成为多位影视明星的代表作。在香港参与编剧创作的电视剧包括1990年的《我本善良》,由温兆伦、邵美琪主演;1991年《卡拉屋企》,由吴镇宇、李婉华主演,获同年全港最受欢迎电视剧及男女主角;1993年,《再见亦是老婆》(海外剧名《都市有情人》),入围台湾第33届金马奖最佳原著剧本奖。此外,还有《妙手仁心II》《万家灯火》等热播剧集。2003年,正式前往内地发展,先后创作电视剧《天地真情》《新不了情》《荣归》《婆婆来了》《盛夏晚晴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