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怎么这么多垃圾电影,还不是因为有那么多垃圾观众。你不去捧场,就没这东西。往往垃圾票房还很好。”
今年上海国际电影节上,冯小刚一如既往地开启吐槽模式,语录被媒体集结起来刷了电影圈的屏。一石激起千层浪,一时间叫好者有,批评者亦有。
在冯小刚高谈阔论地批评中国电影的论坛上,徐峥仅仅是在一旁托着腮,若有所思地听着,时不时默默地应和观点和补充说明。
徐峥(左)、冯小刚(右)
“你看好莱坞这个体系走了这么多年,它也很商业,但是你看好莱坞的电影演员、电影大腕谁去演电视剧?比如说他们撕名牌跑来跑去的,其实都是很有个性的演员。比如说孙红雷,我觉得他是个质感很好的演员,但是他也要穿上那种鲜艳的衣服、戴着帽子瓶子,然后一块去撕去、去奔跑去……”
在冯小刚对演员跨界综艺批得兴起的时候,徐峥默默地补充了一句,“你别说孙红雷了,你说我吧,我也跑过。”
去年的上海电影节被李安刷屏的时候,徐峥同样在李安的身边。两次在台上与大佬比肩的时候,徐峥的角色都有点尴尬——在李安温声细语地劝中国电影慢一点的时候,徐峥刚刚执导并主演了他的电影处女作《港囧》,并在内地获得了16亿的票房;当冯小刚再次炮轰电影演员不务正业,既拍连续剧,又拍综艺的时候,他又刚刚参加完他的新综艺,《食在囧途》。
徐峥既没有混迹中国电影江湖多年的老炮儿冯小刚的底气,也难以领悟早已习惯西方工业的李安的淡然,他只是中国电影产业里的和而不同。这也是我们很典型的民族个性,习惯先去维持表面的和平,再来追求自我。
所以,连续两年,徐峥在论坛上的发言也是一而再地围绕着“系统”、“机制”、“行业规范”来表达观点——同时身为演员与导演,他比任何人都明白那些身不由己。
“作为演员本身来说,一个小帅哥一个演员很想努力,他想做好他自己能做的每一个工作,但他真是没时间。”在行业大风向对一些敬业演员愿意为演戏增肉减肥进行高度赞扬的时候,徐峥却非常表示理解小鲜肉被批的无奈。
在徐峥看来,目前社会风气,整体文化依然倾向于比较娱乐层面、比较简单化的追求,由此衍生出来的偶像文化其实和很多的基本职业规范相悖;而另一个系统来说,在我们受到日韩追星文化的影响下,表演的目的已经仅限于追求完美的展现,而非生动的刻画。
“现在缺少一套机制,来让那些真正会表演的人、懂得表演的人在舞台上已经崭露头角、有机会在将来成为大明星的人转换为有流量的人。”
在这一点上,毫无疑问,徐峥以前辈的身份正在很努力地去做。
(从左到右)周黎明、宁浩、陆川、徐峥、冯小刚。
陆川在讨论时提到了一个细节。在他前两天去南京给徐峥探班的时候,他正在拍新导演文牧野的新电影《中国药神》。
“那天南京特别热,那个导演就一场戏拍,我也在监视器后面偷偷看,我觉得还行,老徐演得挺好的。但导演却换一个角度又拍一遍过一会儿换一个角度又拍一遍,我就问老徐,我说这个都同样一场戏换三种拍摄方案?他说这算少的,还有很多种基本上能拍全得拍一遍。我觉得一般的演员肯定受不了的,一般现场到老徐这个地位的,都是,我演完了,你是要近景还是全景?我感觉他那场戏所有角度都来了一遍老徐就站那一下午一遍遍拍什么话都没说,我脑补了几个其他的艺人可能这个事马上得翻桌子,这个我也得问问老徐,为什么你会允许导演这么在你身上去试的可能性呢?”
徐峥回答其实很简单,“作为演员来说这是一种基础的修养”。
作为一个出道将近20年的演员,徐峥正在身体力行地做着他认为对的事情,而非将当前行业的困境甩在观众或是演员的身上。
仅仅在一年前,所有电影人都经历了票房的一个顶点,资本都在忙着成立公司发布片单,大佬们都在讨论票房什么时候能够超越美国;一年之后,所有这一切又成为了笑话,没有人再讨论什么时候能超越美国,大家都开始讨论如何能够留下观众。
“大家都没有安全感,没有办法安定在自己的位置上,(我们的电影人)还是少有一种工匠精神,这个是挺麻烦的事情。”
这是去年上影节期间,在结束了和李安的那场刷爆朋友圈的论坛之后,徐峥接受采访时说的一句话。
现在回过头来看,无论是工匠精神,还是背后的冷静与克制,都是中国电影真正需要的,并且去付诸于实际行动来做的。随性的批评谁做错了什么,或许是媒体引起关注和点击量的好噱头,但是只有沉下心来踏实做,才是当前中国电影的唯一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