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产业&企业 / 正文

中国电影产业分众化现形 亟待补足行业人才缺口

中国电影市场潜力仍待开发,毕竟城镇人口2016年1.7的观影人次距离北美观众还有一倍多的差距,若能往家庭和中老年观影群深度拓展,则消费力不可估量。

中国电影产业化改革已有14年,同美国一百多年的电影史相比,发展时间被剧烈压缩,由此带来的市场各要素的变化和碰撞程度远远超乎想象。既有产业规模跃居世界第二、银幕数和观影人次世界第一的战绩,也存在人才短缺、恶性竞争、偷票房等各种问题。

用阿里影业董事局主席兼CEO俞永福的话来说,中国电影产业是一个典型的“三高产业”:资金和人才都高度密集,同时风险也极高。在经过多年的高速发展后,结构性矛盾似乎已经生成,因此2016年电影票房的增速放缓或许并不奇怪。

不过,中国电影市场潜力仍待开发,毕竟城镇人口2016年1.7的观影人次距离北美观众还有一倍多的差距,若能往家庭和中老年观影群深度拓展,则消费力不可估量。但观众用脚投票、内容为王的时代,电影产业供给端存在的问题值得冷静审视。被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定位为“电影质量促进年”的2017年,是否能突破平台期,还将拭目以待。

关键词1:调整期

由中国电影家协会与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产业研究部组织编撰的《2017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显示,2016年度中国电影票房定格在492.8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1.83%,打破自电影产业化改革以来连续13年平均30%以上的增速,全行业迈入调整阶段。

报告主笔、资深电影市场研究专家刘嘉在第20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期间表示,在这近500亿的票房里,纯粹票房只有约457亿,其他35亿为电商平台的服务费,若扣去这部分费用,则实际增速为3.7%,若按美元汇率影响折算成全球市场票房,与2015年相比则下跌了1.6%。

“很多人不同意2016年拐点之说,我认为过去产业依赖的是投资增量,用加速度来发展,这个模式在2016年发生了变化,产业发展的高速度正在去泡沫。”刘嘉表示,与中国经济一样,电影产业需要调结构,这个拐点预示着产业发展应该回归常态,趋向循序渐进、健康理性、平稳的发展模式。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资本大规模电影业带来城市影院建设热,影院和银幕增加速度高于市场发展进度。例如,报告显示,全国2016年年度放映场次较2015年上升37.5%,支持放映场次指标持续快速增长的基础是全国日均新增银幕26张。但是单银幕产出降到了5年来最低,投资高热与市场低效率形成悖论。

刘嘉认为,资本并非万能,虽然电影产业需要资本,但各种资本尤其是投机的金融资本、流量明星、大小IP,都不是电影产业的核心资源,都不能改变电影工业发展规律,电影产业的核心资源和竞争力依然是内容、创意和专业人才。

关键词2:分众化

前述报告主笔、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系研究员刘藩在上影节期间表示,2016年电影市场的进步在于不再吃单一市场,动作、戏剧、魔幻、青春、悬疑、惊悚等类型都有市场,而且未开发的类型未来也可以成为主打类型。报告显示,在市场的推动下,2016年既有工业化的商业电影,也出现了具有思想性的艺术电影,《大鱼海棠》《摇滚藏獒》等具有民族特色和意境的动画电影,《追凶者也》等风格独特、定位准确的中成本电影;纪录片《我们诞生在中国》可以拿到6000万元的票房,《百鸟朝凤》《路边野餐》《我在故宫修文物》也进入院线市场。

此外,好莱坞电影在中国市场也一改一片独大的现象,2016年年底日本动画片《你的名字》到2017年印度片《摔跤吧,爸爸》都表明了中国观众的成熟和市场的发展。

“2016年虽然不乐观,但乐观的是各种小片开始有了进入影院的机会,过去称之为独立电影的影片开始跟观众见面。”北京大学教授戴锦华在上影节期间表示,尽管中国观众不是在多元丰富的电影市场中正常成长起来的观众,容易被动受到某种先在选项的影响,但由于新技术和新媒体培养,观众已经老道起来,分众的局面已经形成。

她认为,艺术电影一票难求,并不是说中国观众都是那么崇高,而是说明这批观众量已经足够巨大,从美国超级英雄到塔尔科夫斯基,中间有很多很多的层次,需要中国导演用诚意去制作出不同层次的影片,而在分众时代,中国电影这么大的规模可以给各种各样的电影提供可能。

另一方面,分众化和观众的成熟理性也让供给端跟风模仿、有赚快钱想法、而缺乏创造力的人无所遁形。报告显示,集合了明星、颜值的IP电影和粉丝电影,以及炒作和营销等商业运作到极致的电影如《爵迹》没有取得理想的票房,仿效前些年高票房类型但却缺乏创新的所谓“喜剧+爱情”模式,在2016年也被观众忽视。2016年国产IP电影共86部,为2015年的3倍,但每部的平均票房不到2015年的三分之一。

关键词3:缺人才

“中国电影首先不是缺故事,也不是不会讲故事,我觉得故事和文化创作历来是中国的强项。我们缺好的剧本,好的人才,好的导演,综合能力还是要增长。”上海电影董事长任仲伦在上影节期间如是表示。

光线传媒董事长兼总裁王长田也表示,行业现在最大的问题是人才的问题,而对商业过分的追求也导致了很多人心态发生了变形。此外,中国电影专业院校或有电影专业的高校非常少,也缺乏师资。人才缺乏的一个例证是,2016年很多制片公司都发布了庞大的片单计划,但完成情况大大低于预期,且在完成并且公映的项目里,不成熟的项目占很大比例。前述报告称,目前国内一线的成熟制片人或监制、导演、编剧、演员处于稀缺状态,供不应求。虽然中国电影人的更新换代在加速,但与高速扩容的市场和青年观众日益挑剔的审美需求相比,成熟的青年编剧和导演的数量仍然有巨大缺口。

刘藩认为,未来几年这个现象仍将持续,因为市场并没有给青年导演逐步成长的时间,他们往往一下子拔高到做大制作大成本的片子。此外,稀缺带来的结果是导演的话语权在国内持续存在,他们在资本上场虽然受到了一些制约,但是明星和导演通过各种方式来获得收益的渠道仍然会继续。

目前业内也出现了一些市场化影视人才培训学校试图改变这一现状。阿里影业也在此前推出“A计划”,面向全球范围的青年电影人发掘、扶持青年电影人才。

王长田认为,这一现象也会很快改变,目前一年可以出来二三十个有很好职业前途的导演。而华谊兄弟电影有限公司CEO叶宁则建议,可以学习吕克·贝松的欧罗巴公司,在片场边上建电影人才培训学校,这样一边是大师班,另一边片场里拍的是顶级制作,一个人带出一帮人,一个项目带出一帮项目,电影的传承即成。

扫一扫关注“电影界”微信公众平台

扫一扫进入移动端浏览

责任编辑:枯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