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速递 / 正文

内地携手香港把中国电影品牌打到世界上去

1997年香港回归,为内地和香港电影行业的进一步交流提供了现实基础。而两地电影行业真正的深度合作始于2003年《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以下简称CEPA)的签订。

1997年香港回归,为内地和香港电影行业的进一步交流提供了现实基础。而两地电影行业真正的深度合作始于2003年《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以下简称CEPA)的签订。

其时,曾经如日中天的香港电影正陷入低迷,而内地电影的产业化改革则刚刚启动。CEPA的签订,为两地电影的共同发展和华语电影整体水平的提升提供了引擎。

今天,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并对全球电影格局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而香港电影人参与了中国电影的巨大进步。

 CEPA为两地电影合作畅通渠道

  “现在很多香港导演都会说普通话了”

2003年,寰亚集团推出了《无间道》系列的最后一部《终极无间》。电影于当年年底上映,在香港的票房超过3000万港元,在内地,它的票房达3600万元,名列当年全国电影票房第六位。

这是香港回归后的第六年。这一年,内地电影总票房只有10.1亿元,电影产业化改革正式启动。也是这一年,CEPA正式签订。

“《无间道》系列被看作香港电影自上世纪90年代整体低迷以来的一次‘救市之作’,但实际上,真正让香港电影找到复苏新起点的,是CEPA的签订。”时任寰亚集团执行董事庄澄说。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香港电影曾经在整个亚洲电影格局中独树一帜,高度类型化、商业化、工业化的发展模式,为其在亚洲及全球华人市场中树立了品牌,不断涌现的创作人才和持续多年的创作活力,为其赢得了“东方好莱坞”的美誉。但进入90年代,香港电影市场和行业的繁荣开始减退,在金融危机与行业内部问题的双重困境下,电影从业人员从80年代的2万余人下降到2003年的5000人以下。

2003年CEPA签订后,按照相关规定,香港电影不再受到当时内地每年20部进口分账大片的配额限制,香港与内地合拍电影可被视作内地电影进行宣传和放映。2008年签订的CEPA补充协议进一步规定,香港与内地合作拍摄的电影享有国产片待遇,香港电影不再列入进口电影等。

过去,香港电影作为进口片,出品方在票房分账中只能获得票房15%左右的收入,而CEPA的规定意味着,香港电影在内地放映的数量将不再有上限,出品方的分账比例提高到35%左右,这极大地刺激了香港电影行业的创作积极性。

“CEPA签订伊始,香港一些大电影公司收入的30%—40%都是从内地来的。那时候刚回归没几年,很多香港导演的普通话讲不好,对内地文化也不了解,”庄澄说,“后来情况慢慢变了,内地市场越来越火,很多两地合拍片票房收入的70%以上都来自内地,还有网络版权收入。所以现在,很多香港导演也懂得讲普通话了,香港电影人与内地公司的合作方式越来越多元,为华语电影在世界的发展创造了更多可能性。”

2003年至今,内地与香港合拍影片数量不断增加,从2003年全年26部增加至2016年全年43部。2013年,中国内地电影票房达217.69亿元,成为仅次于北美的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当年国产片票房的前30名中,香港导演执导的影片占了14部。其中,周星驰、郭子健执导的《西游降魔篇》创下了12亿元票房纪录。2016年,全国电影票房前十名中,《美人鱼》《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湄公河行动》《澳门风云3》《盗墓笔记》等5部均为内地与香港电影人合作的影片,《美人鱼》更是以33.9亿元再次刷新内地票房纪录。

2017年上半年,《功夫瑜伽》《西游伏妖篇》《非凡任务》《拆弹专家》《春娇救志明》《喜欢你》等两地合拍片陆续上映。内地香港合拍电影已经成为国产电影最重要的形式之一,在提升国产电影质量、培养电影人才、拓展电影市场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视野有多大,电影格局就有多大

  “香港导演怎么会接不了地气?”

CEPA对香港电影行业的推动是显而易见的,不仅香港电影在内地市场亮相多了、收益多了,更重要的是,香港电影人与内地合作的机会也更多了,方式更多元了。畅通的渠道使两地电影行业的交流更加便利,反过来,作为内容产品的电影也进一步促进了两地人民在生活和情感上的交融。

曾经,香港电影北上被视为香港回归后一个重大文化现象。有人认为,大批知名电影人去往以北京为中心的内地发展,造成了香港电影人才流失;与此同时,由于香港和内地文化与生活习惯上的差别,香港的编剧和导演们并不能把握内地观众的审美需求,要么想“接地气”而不成,要么一味迎合内地观众,最终两头不讨好。但在今天的不少香港电影人看来,香港电影人在内地不“接地气”已经成了一个伪命题。

制片人谭芷珊说:“电影关注的是人的情感,不管在哪个国家、哪个地区,人类的情感都是共通的。我们看美国的超级英雄会感到振奋,看伊朗的《小鞋子》也会为之感动,香港人拍内地的故事,为什么就不行呢?”

现实是最好的例证。近几年来,陈可辛导演的《中国合伙人》《亲爱的》,周星驰导演的《美人鱼》《西游降魔篇》,甚至更年轻的导演彭浩翔执导的《春娇救志明》,都受到了内地观众的喜爱。内地观众对香港电影的认识,已经不再仅仅停留在警匪片、动作片上。

“我一直没有把香港导演当成很另类的导演去看。我们到好莱坞拍戏,或者好莱坞的导演来亚洲拍戏,这都是常见的。一个导演不断追求进步,他的空间也越来越大是正常的。”香港导演徐克说,“就好像你不会把内地导演分成上海导演、广东导演、云南导演一样,重要的是要在电影产业里找到更多好导演,拍更多好电影。”

更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香港导演执导主旋律影片的成功案例也越来越多,比如林超贤执导的《湄公河行动》、徐克执导的《智取威虎山》、麦兆辉执导的《非凡任务》,以及即将上映的《建军大业》《红海行动》等。对于香港电影人来说,内地更大的市场的确提供了更大的视野和更大的格局,更大的投资也在某种意义上给予了实现艺术的更多可能性。而用商业化、类型化、工业化的手法和叙事节奏来讲好一个正能量的故事,恰恰是香港导演真正了解和融入内地文化后所擅长的。

导演麦兆辉是香港知名的警匪片导演,《无间道》系列、《窃听风云》系列等影片都出自他的导筒。今年4月1日,他执导的内地缉毒公安题材影片《非凡任务》上映,这也是他第一次拍摄内地公安题材的电影。“拍了《非凡任务》我才体会到,内地警察身上的家国情怀是香港警察没有的。内地的公安常常会处理涉及国与国之间的案件,而香港警察是没有机会处理类似案件的。视野有多大,就决定了电影格局有多大。”麦兆辉说。

 把中国电影品牌打到世界上去

  “香港电影要融入华语电影这个整体”

当然,也有见证过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香港电影黄金时期的影迷感慨,真正的港片已经消失了。

那么,真正的港片究竟是什么?

庄澄认为,香港电影最核心的特质是“好看”。“七八十年代开始我们常讲的一句话是‘这样好看吗’,观众其实要看的就是好看的东西,并不是说有思想、有意义的东西就一定不好看,两者是可以兼顾的。”

事实上,任何一个文化土壤中的文化产品都会带有特殊的文化个性,但这种个性需要经得起更大范围的检验。在面对广阔的内地市场时,周星驰、徐克、吴宇森、陈可辛等香港导演,都保持了自己的创作个性。

“香港电影应该定位为华语电影里有香港特色的一个流派,要融入华语电影这个整体。香港作为极富特色的现代都市,其生活和人文都会成为其他地方的华人渴望了解的一部分。”香港电影发展局前主席马逢国说。

内地与香港电影合作的空前繁荣,为内地电影带来的最明显变化,是商业类型片的崛起,以及在此基础上不断拓展的电影市场和产业规模。“内地对商业类型片的认识基本是从香港来的。”谭芷珊认为,这也正是很多内地电影公司希望与香港编剧和导演合作的原因:“香港电影从一开始就是商业化的,这个理念已经内化到香港电影人的成长和传承过程中,使得他们在面对任何题材的时候都会自发地从观众的角度去考虑,尽量把故事讲得精彩。”

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通过两地的生活交融与人才互通,香港电影与内地电影的边界已经逐渐模糊。在2003年CEPA签订之时,时任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局长童刚曾表示,CEPA的意义就在于通过内地与香港电影的广泛交流,同时带动香港电影市场和内地电影市场的共同繁荣,带动两地电影人的共同提高,提高华语电影的整体水平,最终把中国电影品牌打到世界上去,产生更大的文化影响力。

今年,香港回归20年,内地电影票房将有望突破500亿元,这个数字将见证内地和香港电影人的共同努力。

关键词: 华语 香港 电影

扫一扫关注“电影界”微信公众平台

扫一扫进入移动端浏览

责任编辑: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