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观点&研究 / 正文

导演陈可辛:用工匠精神拍电影向网络找出路

日前,在第20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用工匠精神打造中国电影”的主题论坛上,著名导演陈可辛建议行业应该在“工匠精神”和“市场”之间寻求平衡。他认为:网络将是未来电影人创作的乐土。

日前,在第20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用工匠精神打造中国电影”的主题论坛上,著名导演陈可辛建议行业应该在“工匠精神”和“市场”之间寻求平衡。他认为:网络将是未来电影人创作的乐土。

依照大数据做电影是恶性循环

本次上影节主论坛,陈可辛携手著名导演冯小刚、作家兼编剧刘震云、电影研究者戴锦华以及作家张大春齐聚一堂,真诚分享,金句不断。

陈可辛坦言,尽管他近期监制的两部电影《七月与安生》和《喜欢你》都获得了不错的票房以及相当优异的口碑,但他依然感受到了来自市场的巨大压力。

他说,很多时候电影团队花两三年时间认真做一部电影,但电影的命运却取决于上映后一两天的运气。而影响一部电影命运的因素包括当时观众的心态、社会的议题、天气、情绪、对手、对手有没有黑你等等。如果有任何一个因素或者多个因素导致第一天、第二天的票房不好,这部电影在电影院很快就没有排片了。

陈可辛感慨,十年前大家以为等电影院和银幕的数量变多了就会对观众形成分流,不同类型的电影就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观众,电影的类型也会因此而变得更加丰富。但事实并非如此——银幕越多,能够在影院生存的电影类型反而越少,甚至基本上集中到很少的几类。

“中国虽然有很多不同的观众,但观众并没有太多的选择。其实,全世界的电影市场都存在这样的问题。但这个问题并不会因为市场的体量越大就越好地解决,只会越来越坏。”陈可辛说,这种状况的一大恶果就是现在的资本和市场会裹挟着电影人照着所谓的大数据去制作电影,强迫电影人拍那种利益能够最大化的电影,导致市场上出现电影越发趋同,就像一个恶性循环。“但今天讲的‘利益最大化’不是三年前的利益最大化。现在的‘利益最大化’是回本,回本已经变成利益最大化了。因为今年很多电影都亏本了,其实电影已经进入了寒冬。”

用工匠精神拍电影向网络找出路

那么,中国电影人如何才能摆脱被市场裹挟的现状?而真正用匠人精神打造的中国电影又如何找到自己的观众,并获得市场的认可能?陈可辛认为,出路或许可以在互联网上寻找。

“我们恨电影院,恨排片,恨院线,认为他们不给机会,让几年的辛苦一天之内都没了。但其实影院、院线也有运营成本,他们也有地产的绑架、工资的绑架、发行的绑架等等,使得电影院必须要尽力保持从早到晚都满座。这就是电影人要面对的现实。”

陈可辛以《七月与安生》举例说:这部电影在影院票房近1.7亿、约有400万观众人次看,但在网络上,一个视频平台一个星期的观众点播量就达到6000万。

《七月与安生》

“我觉得网络可能是一个出路。”陈可辛表示,年轻的观众其实是在网络长大的,只要有好的内容,手机那么小的屏幕,他们照样看的全神贯注。“网络才真正能使得电影分流、观众分流,因为网络没有成本。”

陈可辛也强调,向网络找出路并不是说放弃电影院。作为导演,他还是会继续捍卫影院,但显然也可以探讨其他的可能性。比如,一部电影在电影院和网络同步上映,或者,先上电影院再上网络,这些都可以让电影人拍电影、说故事有更好的方法。

“电影做了那么多年,舞台剧有灭亡了吗?还是有舞台剧。其实我觉得这些东西是可以共存的。我们没法改变观众决定要看什么,但网络会给一个分流的空间。”陈可辛还表示,向网络找出口不只是为了市场。其实,作为一名导演可以把电影拍得很有细节,只是受限于影院放映长度的限制。如果一个题材、一个故事,两个小时讲不完就可以拍3个小时、8个小时,甚至可以拍好几季。“我不把这个叫‘网剧’,我觉得应该叫做‘自由长度的电影’。这才是电影工匠的出路,你要把你的活做得最好。不信你看这五年看过的美剧绝对比美国的电影好看。其实那就是我们的出路。”

关键词: 导演 陈可辛

扫一扫关注“电影界”微信公众平台

扫一扫进入移动端浏览

责任编辑: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