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救援》里的东方面孔
科幻电影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就是好莱坞在全球发行的大片中最吸引观众的类型电影之一。不管是“太空歌剧”式的“星球大战”系列,还是硬科幻型的《地心引力》,或者《独立日》这样的地球人大战外星人的战争动作片、《银翼杀手》这样的探讨人类本身存在意义的影片,都在全球范围内有着众多粉丝。
随着中国电影近些年来在类型片上的发展,魔幻特效影片已经成为国产重工业电影中的主流,《西游降魔篇》、《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等片都获得了很高的票房收入和观众口碑,但在世界上占据主流地位的科幻电影却始终没有出现。此前高调宣布项目启动的《三体》电影版,也随着项目中断的传闻消失在大众视野里。
中国离科幻大片的距离还有多远,中国电影工业能否支持科幻大片的拍摄?在6月19日上海国际电影节“中国类型电影思考和探索”中的科幻论坛版块中,科幻作家王晋康、导演张小北、科幻作家潘海天,谈到了中国科幻电影的现状和科幻小说IP如何转化为电影等问题。
中国科幻电影的现状是什么?
王晋康:
我喜欢《独立日》,不光是喜欢故事层面,更主要是精神层面。如果用西方的语言来说,就是普世价值、救世情节、英雄主义。用中方的语言来说,就是主旋律、正能量、大国担当,这一点我们还是比较缺乏的。
《独立日》中地球军队与外星人的对战,代表了当时视觉特效的最高水准
潘海天:
我觉得目前对中国科幻电影来说,最有参考价值的片子埃德加·赖特执导的《世界尽头》。该片就是一个黑暗版的《乡村教师》。宁浩一直想改编《乡村教师》一直弄不出来,我觉得他可以看看这个片子。它对中国现实的映照非常具有参考价值,因为外星人无论如何都理解不了,为什么一名地球人,在当下宁愿选择一种颓废的一无所成的人生,并且就是要为了这个坚持,宁愿地球毁灭。
《世界尽头》是带有科幻元素且没有太多视觉特效的“软科幻”
张小北:
科幻电影是电影里的特殊类型之一,是梦中之梦。而类型片的重要特点,是要建立电影和观众的市场契约,这种契约是经过市场的尝试累积出来的。 类型片要具备可被识别,被传承、被改良的三个特点。今天讨论类型片时,武侠和悬疑之前都有非常成熟的类型和代表作,尤其是武侠片,但是科幻电影非常尴尬,甚至没有例子给我们做分析。
在中国做科幻电影时,面临的最大的两个挑战,一个是技术自信,一个是文化自信。技术自信可以解决,虽然技术问题非常难,我们现在不能说100%解决了几乎所有的技术问题,但这是可以被解决的,就算其中有部分被战略放弃了,也不过是因为没有钱。技术上基本可以做到全球采购,只是涉及电影成本和成本的本土回收。
我们面临最大的问题是文化自信。现在没办法知道中国观众看到中国科幻电影是什么反应,这需要时间、市场、观众的反馈不断积累才能得到。之前有过类似的情况出现,叫做中国科幻电影“尴尬症”,比如《火星救援》中,出现中国国家航天局时,很多中国观众都会因不适而转为笑场。这个困难没办法解决。换一个角度来说,我们这个时候做科幻电影,就必须有这种做铺路石的自觉性,只有我们踩过去之后,后面的人才知道哪些坑不能再踩。我们基本上把所有的坑都踩了一遍,非常自豪的是我们全部爬出来了。
中国科幻电影的发展遇到了怎样的难题?
王晋康:
希望中国电影人尽量重视原著。原著小说和电影各有各的优势,我们很担心电影的改编只有模样,而失去了灵魂。
小说改编电影的过程中,首先我觉得要完成从小说到剧本的跨越,这中间有一条比较大的鸿沟。因为小说出发点和电影的出发点是不一样的,包括故事、人物、结构等,所以改编的方式,基本上是除了采用原著的精神和概念出发点之外,所有的故事和人物都要推翻重写。
大部分的科幻小说,关注的是不那么好的未来,如果要改编电影,过程当中就会遇到所谓的正能量的问题。要通过什么方式,才能让故事既保持原著风味,又能传播更向上的精神状态?毕竟做电影必须符合商业规律,首先要先过审查这一关。其实对我们来说这是最头疼的问题。很多科幻小说最有力量的地方,就是揭露黑暗、压抑的或者残酷的人性方面。
潘海天:
我们也不能完全走好莱坞的路线,他们的英雄一出现就目的明确,是奔着拯救世界去的。如果按照中国本土化思维方式的话,横空出现一定要拯救世界的英雄会怪怪的。根据中国长久以来的东方哲学观念,人和自然或者灾难的对抗性不是那么明确,天和人是完整的系统,中国跟灾难的对抗通常走到和解的方式上去。大禹治水不是用堵的方式,而是用疏通的方式。
张小北:
我们要比较冷静的认识到,中国电影工业体系能支撑我们走多远。我认为当下中国科幻电影技术的实施能力,相当于1985年到1990年美国科幻电影的水准,差不多是实体模型向CG转化的过渡的年份。我经常被问特效怎么样,他们很容易把科幻电影等同于视效大片,对一部科幻电最主要的消费期望值也是集中在视觉特效上。中国科幻电影在做特效的时候,必然会面临回收成本的问题,但是当下的中国科幻电影,基本上是靠国内市场回收的,制作成本有上限。依靠中国本土体系制作,是很难达到好莱坞平均水准的。
魔幻类型在国内已经相对成熟,将魔幻与科幻的融合会不会科幻类型片的新出路?
“西游记”系列魔幻大片已经相对成熟
潘海天:
我就是提倡一个“大幻想”概念,故意把科幻和奇幻的边界模糊化,而且等到虚拟现实等东西出现以后,现实和虚拟的生活状态的边界,本身会变得越来越模糊。
王晋康:
我们说的科幻电影,是基于科学技术的新发展之后产生了新的生活方式。在《盗梦空间》里通过科学技术营造的世界,其本身也是拥有超乎自然的力量,本身拥有像魔术、魔法的元素。这种电影在我看来,已经是相对模糊的类型了。
《盗梦空间》的类型相对模糊
张小北:
我觉得对普通观众来说是没意义的,他们并不关注电影到底是什么类型,只关注电影好不好看。我们创作者在面对普通观众时,一定要传递典型的类型给他们,这让类型片才有意义,对大多数普通观众来说,他们就能建立起对这个电影的消费预期,我们创作者满足预期的同时还要给出他们惊喜,这样观众才觉得花两个小时看一部电影,才能完成我的消费娱乐目标。
中国科幻电影应该如何发展?
张小北:
我认为中国科幻电影有非常大的优势,在过去30年里,中国科幻的创作从青涩逐渐走向成熟,我们积累了大量原创作品。从源头来说,我们的创意并不缺乏,缺乏的是怎么一步步修正改良变成作品投放市场。我个人认为,大概在3、4年之后,中国市场就会出现一部中国的科幻电影,重燃观众对科幻的热情和认知。
中国类型片的基础很薄弱,如果真想把某个类型突破,最大的概率是大制作入手。大制作电影必然会带动行业的基础制作水准。通过《寻龙诀》就留下了几家特殊效果化妆、特殊道具制作的公司。只有大制作,才有可能把行业基础的供应连环节从零到有的搭建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