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观点&研究 / 正文

《明月几时有》:主旋律也能文艺?

《明月几时有》以香港抗日史上著名的“东江纵队”真实事迹为蓝本,讲述了方兰、李锦荣、刘黑仔等人在被日军占领的香港顽强抗争的热血故事,俨然一部主旋律英雄史诗文艺电影。

许鞍华执导的《明月几时有》上映首周末票房已突破三千万。本片作为今年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开幕影片,宣传看点为“大手笔”、“大制作”、“阵容豪华”。然而号称是大制作的《明月几时有》业绩惨淡,排片 15% 左右,票房占比则为 10% 出头。

《明月几时有》海报

定位枪战大片?文艺范腔调未减

博纳影业的CEO于冬将《明月几时有》定义为一部热血枪战大片。对于“热血枪战大片”的定义,豆瓣网友阿暖短评:“许鞍华根本不知道该如何拍一部大片”,这是豆瓣上获得赞同第二高的评价。从观众和网评的反馈来看,《明月几时有》在类型定位上还是有一定偏差。

在《明月几时有》里,“大家都在为迎来一个黄金时代而付出努力。”70岁的许鞍华认为在这个年龄拍战争题材,她感觉自己血仍未冷,希望能在电影里反射出一种根植在香港人内心的侠义精神。而博纳影业擅长包装好莱坞式成熟的动作片、战争片,以不会出错的“主旋律”影片来获得市场。

类型片是香港导演比较擅长的领域,博纳影业与徐克导演合作的《智取威虎山》和与林超贤合作的《湄公河行动》都收得不错的票房回馈。赶上 2014 年的贺岁档,《智取威虎山》获得了接近 9 亿元的票房。此后,2016 年国庆档的口碑票房大丰收的《湄公河行动》票房超过 10 亿元。而在博纳未来的片单上还有《建军大业》、《战狼 2》、《红海行动》这样的电影。

从文艺转向热血的许鞍华,赶在香港回归20周年的7月1日推出《明月几时有》,为暑期档主旋律电影阵营增添了一丝另类的文艺范腔调。《明月几时有》的故事虽然发生在香港,但讲述的是抗日战争时期游击队转移数十位文化界知名人士的故事。许鞍华说:“香港和内地的观众都能感受到这个故事。”

文艺片有市场?叫好不叫座

在《明月几时有》当中,战争只是背景,枪战只是零星的镜头。许鞍华花了最多笔墨描写的就是周迅饰演的方兰加入东江纵队以后,她和母亲之间的关系。此前的《黄金时代》和《桃姐》在内地上映,后者口碑甚好,前者虽有争议但也不缺拥趸。似乎是为了减少《黄金时代》的文艺印记,这部电影在前期宣传强调的都是它的战争属性,即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东江纵队将香港抵抗日本军队的故事。

许鞍华对文艺青年一直有号召力。五次获得香港金像奖的许鞍华导演也因为有《桃姐》、《天水围的日与夜》等作品而被视为品质保证。《明月几时有》在这种氛围里和“血性”、“枪战”之类的关键词频频关联在一起——无论潜在受众是否熟悉许鞍华,最终结果都会让人困惑:想看血性的人失望了,想看文艺的人似乎也不是很尽兴。

《明月几时有》以主旋律相衬,枪战、历史背景渲染大背景,为何叫好不叫座?这里面有非常复杂的元素,比如明星号召力、院线排片、宣传推广等等,但归根结底,还是因为观众的品鉴能力虽然已经具备,但走进影院的行动能力还在培养中,目前还没有足够的观影人群来支撑类型文艺片的发展。

本文链接:http://www.dianyingjie.com.cn/2017/0703/17516.shtml   作者:水母

关键词: 主旋律 文艺

扫一扫关注“电影界”微信公众平台

扫一扫进入移动端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