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速递 / 正文

“不走寻常路” 业内人士探讨国产青春片未来

新一代电影观众“90后”“00后”对于所谓“残酷”青春的表现手法已经审美疲劳,他们的年龄也正处于“青春”这一阶段,对于怀旧情感同样缺乏共鸣。

原标题:业内人士探讨国产青春片未来

今年夏天的银幕上,又有一波青春题材电影“卷土重来”,据统计,暑期档共有7部此类电影上映,有趣的是,这些影片在宣传时无一例外都强调自己是“反套路”的青春故事。“后青春片”时代,创作者该如何创新路径,让观众重树对此类影片的信心?日前,一场主题为“国产青春电影的探索‘新’路”研讨会在京举行,数位专家、学者、影评人围绕此话题展开了讨论。

 青春片应该更励志

北京电影学院电影学系主任、教授吴冠平提到,青春片在中国有着深厚的创作传统。历代导演都有出色的青春题材作品,但这些创作者并没有把“青春”视为商业类型,而是从个人生活感受的艺术表达出发。然而在功利化的创作潮流下,“青春”被降低为一种物质化的商业符号,缺少了个人化的表达和对时代现实的关注。

正如《影视风向标》创始人胡建礼所说,对大多数人而言,青春是平淡无奇的,但为了给影片增加戏剧性,青春片里加入了许多“残酷”元素,例如生病、车祸等强大冲击,似乎只有这样的大事件才能构成剧情的转折。这类桥段也让观众疲惫不堪。《看电影》杂志主编黄海坤分析说,这是因为它们呈现的是被创作者各式各样的欲望涂抹过的现实,“是想象中的现实”。

新一代电影观众“90后”“00后”对于所谓“残酷”青春的表现手法已经审美疲劳,他们的年龄也正处于“青春”这一阶段,对于怀旧情感同样缺乏共鸣。专家建言,青春本应该有更为丰富的含义,如理想与信念,而一部优秀的青春片,往往会有励志的一面。

吴小伟认为,主打热血青春风格的作品远比残酷青春系列受欢迎得多。典型案例是去年上映的讲述高考故事的《垫底辣妹》,不但赢得高口碑,还收获了近4000万票房。而即将上映的国产青春片《闪光少女》主打的同样是热血元素,按吴小伟的观点,这样的青春基调,能做到让观众在青春的激荡中找到情感上的共鸣。

 要有写实生活的质感

时下的青春片创作应该更为关注当下,换句话说,要有写实生活的质感。就像《中国电影报道》总编宋子文所说:“真正做到平视年轻人的生活,让人真正意义上看到‘少年’群体。”胡建礼则提醒,倘若以单纯的写实手法,流水账式地将青春故事拍出来,“看完之后很不过瘾”。

和以往国产青春片多以“车祸”等作为戏剧冲突不同,创作者在此方面又摸索出新路径。影评人李星文举例说,《闪光少女》强化的是西洋乐和民间乐的冲突,他认为这一设置和《叶问》有相似之处,“最终民乐团取得胜利,充分展现了民族自信,大快人心”,也能让其他年龄段的观众更为了解当下青年人群的流行文化。

此外,从类型电影的角度出发,其实青春片并非严格意义上的电影类型,更多的是一种题材所指。与会专家认为,创作者可尝试融入更为多样化的元素,如音乐、动作、魔幻、悬疑等。吴小伟提到,目前正在热映的西游题材电影《悟空传》,严格意义上是一部青春片,“因为同样讲述了青春成长的精神,只不过是披着魔幻片外衣的青春片”。

当然,无论题材如何拓展,在与会专家看来,能否给人正能量的鼓舞,能否找到和当下年轻观众的思想对撞点尤为重要。就像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副会长尹鸿所强调的,国产青春片仍有很大的开掘空间,前提是摒弃投机心理,回归故事本身,“刻画出有生活质感的、有血有肉的、有主张有表达的精品佳作”。

记者观察

  “跟风”只会透支题材

电影“跟风”行为,近年非常明显。

当年《卧虎藏龙》火了,一大批武侠商业大片扎堆而上;《疯狂的石头》票房逆袭,也曾引发一轮片名跟风潮。后来,青春题材被视为“摇钱树”,但热闹了没多久,就成了“过时网红”。

创作层面的不给力,让青春片像是从一条生产线生产出的作品,以至于观众后来对其创作套路了然于胸——无非是车祸、绝症等元素的排列组合。观众以票房表态,充分展现了对此类影片的抵触情绪。

今夏新上映的多部国产青春片进行了调整,如都没有启用流量明星,而是选择符合故事设定的演员。同时也在创作上试图突破以往的套路:《秘果》走的是日式小清新路线,《青禾男高》将青春与战争元素相结合。在今年上海电影节上将最佳影片等多项大奖收入囊中的《闪光少女》,上映后能否扭转观众对国产青春片的印象,则还需拭目以待。

以上种种,也给我们以提醒,一拥而上的同质化影片和“跟风”者,必然会让观众失去兴趣。放眼中国电影市场,观众的鉴赏能力比我们想象得都要高,靠资本支撑、盲目跟风的电影终将被淘汰出局。而唯有创作“走心”,让叙事回归故事,让演员回归人物,才能获得更大的市场空间。

扫一扫关注“电影界”微信公众平台

扫一扫进入移动端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