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观点&研究 / 正文

如何拍一部兼具商业性的主旋律电影?

中国电影市场化以来,主旋律电影在商业影院经常面临尴尬的境地,有时候在影院上映一两天、排映三五场,就因为观众太少而不得不下线。

如何拍一部兼具商业性的主旋律电影?

中国电影市场化以来,主旋律电影在商业影院经常面临尴尬的境地,有时候在影院上映一两天、排映三五场,就因为观众太少而不得不下线。究其原因,并不是主旋律电影所传递的主流价值观过时了,而是电影的表现手法落后于时代,难以被新一代的观众所接受。从《建国大业》到《智取威虎山》、《湄公河行动》,再到提档至7月27日上映的《建军大业》,黄建新(右图)参与监制或导演了近些年在市场上取得成功的绝大多数主旋律电影。在他看来,想要拍一部兼具商业性的主旋律电影,就要摒弃说教,采用更现代的、更贴近时代年轻人的电影语言,更工业化的拍摄技术,更精彩的故事去吸引观众。

“建军”的电影语言很现代

《建国大业》中,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人听闻淮海战役胜利,喝酒、摔碗、扭秧歌,尽情尽兴;《智取威虎山》中,杨子荣一改样板戏中英俊潇洒的形象,留着黑胡子,犹如黑帮土匪,却展现别样魅力;《湄公河行动》中,缉毒警察高刚因为警犬“哮天”的牺牲而落下了铁汉的热泪,令人感动不已……这些年主旋律电影的面孔一直悄悄在改变。昔日脸谱化、说教式的表现手法,已经被打动人心的叙事方式所取代,再配合以精益求精的拍摄技术、阵容豪华的明星演员阵容,主旋律电影已经逐渐成为商业市场上的主力军。《建国大业》、《智取威虎山》、《湄公河行动》等影片的票房与口碑的成功说明,部分主旋律电影不受待见的原因不是因为主流价值观过时了,而是电影里脸谱化的人物形象、与市场脱节的表现手法和说教式的呈现方式难以起到吸引观众的效果。

有统计数据显示,如今电影的主流观众是20岁出头的年轻人,他们对电影的审美是在互联网时代建立起来的,原来那一套电影语言并不适合他们。黄建新认为,语境模式对于一部电影至关重要,“语境模式决定了电影的现代性,过去的电影总把感谢谁挂在嘴上,这种固定的语境模式,年轻人已经不接受了。现在电影里一讲大道理,观众就要出戏。我们这些年把主旋律电影拍得太不像电影了,现在只能剪掉所有讲道理的戏,改用情节来表现。”具体到《建军大业》这部由香港导演刘伟强掌镜的军事题材主旋律电影,黄建新认为刘伟强的电影语言很现代,更贴合现在的年轻观众。“他比我们(黄建新与韩三平)拍得好。你没有觉得刘伟强导演的这部电影语言非常现代吗?他的电影语言非常新、非常现代化,这种语境关系会使电影变得更受大家的喜爱。”

香港导演的学习精神可贵

《建军大业》刚刚确定了刘伟强执导的时候,网上有很多人质疑,这样重大的革命历史题材为什么要找一个香港导演来执导?这些质疑一度让刘伟强本人也感到困惑,他问出品人之一的博纳影业老板于冬,为什么要找他来拍?在接手这部电影之后,刘伟强也坦言压力很大。“当时有很多怀疑的声音,怀疑我一个香港导演懂得拍的这些内容吗?我的压力很大,大得不得了。正因为这么多人根本不看好一个香港导演去拍这类电影,我才要更加努力,我也跟剧组里的人讲,真的要很努力证明自己才行。”但身为监制的黄建新对刘伟强表现是满意的,他透露,刘伟强导演为了这部电影不仅查阅了大量历史资料,还重走了一遍建军路,探访了包括毛泽东故居在内的多个重要地点,“刘伟强导演对待作品的认真和专业程度在圈里是出了名的,但我们都没有见过他这么努力和认真的样子,他把这段历史研究了很多遍,从他的角度给出了很多新的建议,让这段历史变得更加热血和激荡人心。”

黄建新还从另一个角度解读了,为什么《建军大业》这样的题材会选择香港导演刘伟强来执导,毕竟该系列的前两部《建国大业》和《建党伟业》,是黄建新和韩三平导演的——那就是香港导演的学习精神。“一个好的剧本、好的故事是可以由任何一个导演完成,不是说一定要你出生、生长在这儿才完成的。对于这个题材,刘伟强有新鲜感。很多感觉我经常找不准,他找得非常准,这构成了这部电影的优势。另一方面,香港导演在他们的职业生涯里,永远在面对来自市场的挑战。他们永远要使自己电影的语言发生新的变化,以跟观众建立更密切的叙述关系。这一点,他们比内地导演走得更快,因为他们始终为生存而奋斗。香港导演的学习精神是高于我们的。电影筹备过程中,我跟刘伟强说:‘我看这么多的史料。’他说他看了十倍,我这已经几百万字了,十倍是多少?可想而知。这是一种精神,有了这种精神所以他能拍得好。”

工业化是主旋律电影的基础

中国的主旋律电影还在苦苦争取本国市场的时候,美国的主旋律电影早就走向世界了。像《拯救大兵瑞恩》这样弘扬美国主旋律的好莱坞大片,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叫好又叫座。被问起为什么美国的主旋律可以畅行无阻,中国主旋律电影却还没有冲出亚洲?黄建新认为,这里面有文化不同角度不同的原因,但归根结底这是中国电影工业与世界一流电影工业的差距的问题。如果好莱坞开的是一辆坦克,那么中国电影工业还是一架板车,还需要靠一部又一部的电影作品夯实工业化技术,逐渐追赶上去。

“一个原因是中西方观众看电影的角度不一样。前两天我去英国的片场,负责接待我的人说很喜欢中国的电影。我问他喜欢哪部?答案是《英雄》。美国超过80%的人喜欢这部电影,可能国内对《英雄》是另外一个评价,这就是角度的问题。因为你不在其中,就不能理解对方的选择。像《变形金刚5》在北美票房不好,在中国15亿,同样是角度不同,大家看重的是不一样的东西。”黄建新表示,至于工业化的问题,我们要给时间、要信任年轻人。“中国进入电影的工业时代才10年,我们有这么多的历史变迁,有西域跟汉族的交叉,形成丰富的故事资源。西方人常常到东方找题材,因为原创的东西已经不够了,这是互补的过程。现在电影越来越国际化,我们没有办法切断来看。比如,多少年前大家对中国电影记忆非常好,因为那个时候大家看的都是国产片,互相比较的也都是国产片,现在大家看到全世界最优秀的片子,比较参考的对象都不一样了。”黄建新希望观众能够公平宽容地看待中国电影,要看待她的进步。

而在黄建新看来,中国电影工业化的进步要依赖中国年轻的电影人。“我们要相信年轻的电影人。《悟空传》是我监制的,特效全部是中国的团队来做的,因为没有那个钱拿到美国去做,结果这个特效目前是被认可度最高的。做特效的二团队全是中国二十几岁的年轻人。像《建军大业》之前试映的时候普通观众对战争场面的评价不错,说这一次的战争场面超过以往。但我们拍战争场面的团队也是年轻人,他们不停学习,总结经验提供新的手法,这都是中国电影的未来。”

关键词: 商业性 主旋律 电影

扫一扫关注“电影界”微信公众平台

扫一扫进入移动端浏览

责任编辑: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