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产业&企业 / 正文

《敦刻尔克》广受好评 再现极致视听盛宴

积累了不同级别的大制作电影拍摄经验后,在越来越少的导演敢于拍摄战争题材电影的当下,诺兰通过《敦刻尔克》在不少领域带来了突破。

自从两年前,克里斯托弗·诺兰决定其执导的第十部作品将会围绕描写敦刻尔克撤退这一历史事件后,得到了业界和影迷们的高度关注和期待。影片中,诺兰成功带着擅长的视听震撼和悬念设置,带给观众不一样的观影体验。

全球首映时诺兰台上带领一排演员,台下邀请亲历撤退的老兵

1940年5月,40多万联军被围困在法国东北部敦刻尔克港。当时,联军主要以20岁左右的年轻士兵为主,大部分刚刚服役不久,战场经验不足,还要面对纳粹德国的路面狙击、空袭、U型潜艇等多重攻击,而免遭屠杀或投降的唯一出路是登上撤离船离开。虽然家近在眼前,但由于海滩较浅,加上德军的持续空袭,使用驱逐舰撤离的效果很不理想,起初阶段损失惨重。在之后,通过求助平民百姓,动员各类小型船只救援,最终成功撤出33.8万人,远超当时确定的3.5万人营救目标。这不是一场传统意义上的胜利,但却对后续二战局势转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敦刻尔克大撤退是英国家喻户晓的二战事件,当时丘吉尔首相发表了著名的“我们将在海上战斗”的演讲,几乎每个英国人都是听着敦刻尔克精神(Dunkirk Spirit)长大,他与伦敦大轰炸精神(Blitz Spirit) 作为重要的二战精神,鼓舞激励了几代英国人。

伦敦大轰炸中屹立的圣保罗教堂象征英国人民不屈精神

其实,诺兰选择该片也是出于个人经历,20多年前,他和朋友驾乘帆船前往敦刻尔克的航行中所经历的恐惧,让他对当年参与撤离的士兵和平民更加敬佩,从而产生了拍摄该片的最初想法。积累了不同级别的大制作电影拍摄经验后,在越来越少的导演敢于拍摄战争题材电影的当下,诺兰通过《敦刻尔克》在不少领域带来了突破。

本片采用了陆海空,多空间叙述方式。陆地上,40万联军被德军围攻一周,电影聚焦其中几位角色;海面上,是从英国西南端开船出发的父子一行,描述来回营救一天内的经历;空中是,为撤离保驾护航的英国皇家空军一个小时内的经历(一小时由燃料决定)。三种场景各自以不同时速展开,再通过关键事件对多空间的时间轴进行融合,这样的交叉叙述能够保持悬念的同时,还可以从不同角度重现场景,逐渐呈现全局,从而至始至终让观众沉浸在这段撤离进行时。  

扫一扫关注“电影界”微信公众平台

扫一扫进入移动端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