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影人&影事 / 正文

张杨谈《皮绳上的魂》:魔幻是心理的呈现

张杨感慨:“我拍这两部电影,终于找到了那时候的感觉。”

与年度现象级电影《冈仁波齐》同期拍摄的《皮绳上的魂》,即将于8月4日全国公映。日前,影片在嘉禾影城举行深圳点映。导演张杨、投资人路伟现身映后见面会,并出席了在嘉之华影城举行的由深圳市宣传文化事业发展专项基金资助、深投文化深圳市电影发行放映有限公司主办的“尚影周”沙龙活动,同深圳观众分享创作背后的心路历程。

透过这两片 探讨真实和虚构的关系

电影《皮绳上的魂》根据西藏著名作家扎西达娃两部短篇小说改编,将《西藏,系在皮绳结上的魂》和《去拉萨的路上》的剧情融为一体。电影主要分为三条剧情线索:猎人塔贝在一次神奇的死而复活之后,护送圣物天珠去传说中神秘的掌纹地,路上遇到了美丽的藏族女子琼和小男孩普;与此同时,还有一对藏族兄弟寻找塔贝复仇;作家格丹一路追寻小说中的角色塔贝,寻找这段救赎的终极意义。——三条叙事线,多个时空,互有交集,赋予这部电影强烈的魔幻现实主义色彩。

当被问到电影中的作家是否就是导演的化身,张杨表示认同:“这两部电影对我来说都是探讨真实和虚构的关系,像电影里的作家格丹,他其实就是我的投射。这个作家在里面寻找他小说里的人物,对我来说,导演也是需要营造另一种艺术真实,把观众带进电影里感受到你希望传达出的东西。”而对于观众给予本片绝美画面的肯定,张杨介绍道:“从一开始在想这个故事的时候,我脑子里呈现的是一个西部片,加上这个电影都是在路上,之前的电影《落叶归根》包括《冈仁波齐》,其实都是在路上的故事,我在《皮绳》中加入了一些西部片、公路片的元素,用这样的类型解读人和生命,这和美国的西部片不太一样,美国西部片里有一些既定的主题或是一些善恶之间的较量,我只是用了这样的类型外壳。”

影片投资人路伟概括了《冈仁波齐》和《皮绳上的魂》风格上的差异:“一个特别安静、内敛,一个特别张扬、狂野。”谈到这两部影片的创作过程,张杨透露,“《冈仁波齐》先拍了大概八个月,停下来开始拍《皮绳上的魂》,集中拍摄三个月,又回过头拍了《冈仁波齐》最后的部分,我们在拍《冈仁波齐》的过程里其实《皮绳上的魂》已经在做筹备了。这两个拍摄方法完全不一样,《皮绳上的魂》是标准的130人到150人的剧组,要求是尽量压缩开支,时间非常紧凑。《冈仁波齐》是30人的小团队,我们是用比较散漫的大篷车式的拍摄,一路走一路拍。”

不想拍成西方魔幻 更多从心理层面呈现

有不少观众看过《皮绳上的魂》后,感叹于影片的“魔幻”风格,对此张杨表示:“我理解的魔幻,是想把它变成非常现实的感觉,要慢慢补充想象,我不希望拍成西方魔幻,比如说《指环王》的特效方法是引到另外一个时空或是套到一个什么世界观,这不是我想要的方向。即使预算够也不会往那个方向走,我觉得这是两个层面的魔幻,《皮绳上的魂》的魔幻更多的是心理上的呈现,要按照自己的内心、想法去创作。”

对于魔幻现实主义的风格,张杨导演也给出了自己的理解:“扎西达娃的原著是魔幻现实主义,他是中国魔幻现实主义小说的代表人物。在西藏产生魔幻现实主义的作品,和这个地方的地貌、民族、宗教有非常紧密的联系。”

也曾对拍电影感到彷徨?

在映后交流环节,还有观众提到,张杨导演从一个地道北京人变得像一个老藏民。张杨不禁感慨:“我拍《爱情麻辣烫》的时候头发比现在长,我20多岁到30多岁一直是很摇滚的青年,也可以说我现在通过拍摄这两部电影,终于找到了那时候的感觉。”

他还真诚分享了自己曾经的创作困境:“有一两年我在拍电影这件事上有点彷徨,不知道该怎么拍下去,在这样的市场环境里,大家都在炒票房,我突然觉得这不是我要追求的,我有那么两部电影在商业和艺术之间左右摇摆,不够坚决,当时我就决定停一下,看看自己到底想做什么。然后就搬到大理,开了一个客栈,远离电影,远离北京,都在思考到底下面要拍什么,这两部电影是我十几年前一直在想的,是时候该把这两个作品拍出来。”

扫一扫关注“电影界”微信公众平台

扫一扫进入移动端浏览

责任编辑:水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