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观点&研究 / 正文

《二十二》逆袭,纪录片电影迎来最好时光

《二十二》火起来,有很多特殊原因,不让人过分意外。整体来看,从去年开始纪录片电影就已经从电影市场的边缘走向中心,不少影片都引发了人们观看、讨论的热潮,例如《舌尖上的新年》、《我在故宫修文物》、《生门》、《我们诞生在中国》。

这个暑期档不少电影表现让人惊喜。

纪录片电影《二十二》上映5天,票房6674万元,排片随着口碑发酵直线上升,上座率也高达30%,豆瓣评分9.0分。这对于一部挤在暑期档众多国产大片中来说实属不易。在高口碑的支撑下,《二十二》完美逆袭。

尽管与《战狼2》这样的大电影没有可比性,但是《二十二》在票房上紧追此前上映的《冈仁波齐》9000多万票房,有望成为年度票房最高的纪录片电影。

对于《二十二》这样的纪录片电影,票房上并没有商业大片那样的压力,毕竟成本较低。纪录片电影存在的意义不是体现在票房上,而是记录历史,丰富电影市场类型。如果因《二十二》,观众觉得纪录电影是一种很重要的电影类型,那么影片就成功了。

这部影片聚焦的群体让电影更有价值、更有意义。影片在8月14日上映,这一天又是第五个世界“慰安妇”纪念日,作为受难者,影片主人公们的痛苦也成为中华民族记忆中的创伤。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慰安妇幸存者越来越少。

在影片公映前两天,片中的主角之一黄有良老人在海南离世,终年90岁。老人生前曾是八名赴日起诉的海南“慰安妇”之一,她们要求日本政府谢罪并恢复受害者的名誉。从2001年7月到2011年,案件经过长达十年的诉讼、抗争,日方法院虽认定了当年的侵害事实,但以“个人无权利起诉国家”为由,判决原告败诉。

如今三十二变成了二十二,二十二也终将会归零。但是历史不能遗忘,正义还须伸张。《二十二》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中国人不忘历史的态度。不过对于这种苦难的记忆,到底该如何去拍,是直面伤疤还是模糊苦难?

郭柯坦言:“跟老人相处一段时间,当看到老人们的眼睛的一瞬间,我想你的选择会和我一样,不会多问了。那一刻,你只是一个晚辈,不是什么导演。当我把她们当作我的亲人看待,我的拍摄就有了分寸,问题就有了底线。将所有镜头拉长,给观众一个机会深情地看看她们,去体会老人的生活环境和她们的心情。”

一般情况,暑期档国产商业大片市场票房有信心,排片占有绝对优势,纪录片电影没有特别突出的优势与之竞争,一般都是依靠口碑拉升排片率。而且由于国内还没有将艺术院线、商业院线区分开来,还没有培养起成熟的艺术电影观看习惯,这样纪录片电影就需要和商业大片正面竞争,自然有些尴尬。

目前,中国电影市场存在一个较为显著的问题:影片类型单一、题材雷同,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在商业片占领电影大部分市场时,也需要更多类型片进入,随着中国电影不断走向成熟,会有更多类型片出现,让市场更加多元。观众对电影的需求时多样化的,而电影行业一味押宝商业大业,让其他类型电影生存空间缩小。

所以,郭柯曾经对票房并不抱太大希望,能够回本就满足了。如果有20万人看了,就有600万票房,因此只求1%的排片。但是上映首日,一天300万的票房,也不少人惊喜。这是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结果。虽然中国观众热衷虚幻的超级英雄,但是谁也不会忘记那段真实的历史。电影开拍之前,就获得了演员张歆艺的支持,主动借出100万元以供拍摄。后来,影片发行费不够,又在网上众筹了100多万,让影片顺利上映。上映之后,张歆艺、冯小刚、吴京等名字又在微博上为影片宣传,加上国内主流媒体和自媒体接连发声之后,这部电影迅速成为热点。

《二十二》火起来,有很多特殊原因,不让人过分意外。整体来看,从去年开始纪录片电影就已经从电影市场的边缘走向中心,不少影片都引发了人们观看、讨论的热潮,例如《舌尖上的新年》、《我在故宫修文物》、《生门》、《我们诞生在中国》。

而且,2017年多部纪录片电影引发讨论热潮。6月,在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上获得长片竞赛评委会特别奖的《摇摇晃晃的人间》又在上海国际电影节入围主竞赛单元。之后6月20日上映的《冈波仁齐》票房近1亿,拿下9960万票房,而且持续上映了近两个月。正在上映的《二十二》又在短短5天票房破6000万,猫眼预计票房2亿,意味着沉寂多年的国产纪录片电影再次迎来了黄金时代。

扫一扫关注“电影界”微信公众平台

扫一扫进入移动端浏览

责任编辑:水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