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观点&研究 / 正文

焦炳琨:电影要张扬艺术的个性魅力

20年来,由于工作关系,我先后审看了两千多部(集)影视剧和脚本,不但大开眼界,也学到了不少东西。现把这些心得写下来,以期与我省的影视同行交流、共享。

20年来,由于工作关系,我先后审看了两千多部(集)影视剧和脚本,不但大开眼界,也学到了不少东西。现把这些心得写下来,以期与我省的影视同行交流、共享。

(一)电影是寻求不同的艺术,要坚持求新和反思的创作理念和创作冲动。

我所讲的不同,不仅是故事的不同、人物的不同,更是理念的不同、境界的不同、感悟的不同。有一部美国电影讲述的是:一对夫妇非常相爱,并有了一双儿女,然而有一次妻子发现丈夫有了外遇,这使她非常吃惊,一方面劝导丈夫,一方面对丈夫更加体贴,她相信有一天她会用爱唤回丈夫。一年后第三者离开,丈夫回到了她身边。然而就在他们全家重获团圆的第二天,妻子跳楼自杀了。尽管她付出了那么多,但她已不再相信爱情。

中外有不少写爱情的剧作,但内容各异,没有一部与之相同。

我认为,电影应有不同的故事、不同的人物、不同的理念,观众看完电影后,能带着回味、带着思考离开。

(二)电影是表现过程的艺术,意境和哲理应是创作者的最高追求。

有的电影剧本罗列一大堆事件,以为这就是“表现过程”。其实,表现过程,不是表现事件的过程,而是表现在处理事件中人与人之间的心灵碰撞与挣扎的过程。我看过一部写捞尸人的影片,讲的是捞尸人的儿子找了个女友,却无钱付彩礼,只好外出打工。几年后,儿子把钱挣够,回到村子时,女友已嫁人。有一天捞尸人路过河边,发现抢走他儿媳的小伙子醉倒在河边,顿生歹念,趁河边无人把小伙子推下了河。可事情做完后他又后悔不迭,回到家便自杀身亡。故事很好,但显然把过程简单化了,也把人物简单化了。我建议他作如下修改:

捞尸人看到小伙醉倒后,怕他掉进河里,想把他送回家,可怎么也背不动,他便去通知小伙的家人,可门锁着,他无奈只好回家。躺在炕上却睡不着,他决定叫醒儿子一起把小伙背回来。把儿子叫醒后,他又变了卦。第二天早上他赶到河边时,小伙早已冻死多时。他受到良心的谴责,回到家便自杀身亡。

故事情节应一层层展开,让观众看到主人公的心理变化过程。

(三)电影是表现深度的艺术,要真实地表现出创作者对世界的思考。

故事对一部电影来说非常重要,因此有“故事为王”之说,但仅仅有故事还不够,一定要让观众从中有感悟、有回味、有启发。作家贾平凹写过一篇小说,讲的是一位老工人抓到了一只小鸟,便关进了笼子里,好吃好喝地供应着。小鸟在广阔天地自由惯了,不习惯笼中的生活,它拼命地挣扎,碰得遍体鳞伤,却无济于事。有一天老工人喂完食忘关笼门,小鸟终于飞了出去。如果只讲这样一个故事,又有谁愿意看呢,可作家又继续写道:一个月后,小鸟又自动飞回了笼子,使本来平淡的故事一下就有了亮点,有了深度。

电影也是如此,它不是催生结论的,而是激发思考的。

(四)电影是表现意象的艺术,用意象去展示过去,感悟现在。

意象可能是个物体,可能是一句话,也可能是一件事。通过意象把过去和现在联系起来,把剧中人联系起来,展示他们的交往、碰撞和变化。

有一部影片讲的是一个剧团里发生的故事。演出时,一个龙套妹由于紧张把仅有的一句台词说错了。一下场她就主动找师父检讨,师父并没有责怪她。不久黑社会来砸场子,龙套妹在保护戏箱时身受重伤,师父把她抱在怀里安慰,她却说:“对不起,是不是我又把台词说错了?”说完就去世了。这两次表现因了一个意象和呼应,完成了对人物的塑造。

意象本身还具有很好的象征性,如某电影中讲述一个大学生面临着爱情、考试、择业等一系列问题非常苦恼,但都是碎片化的,作者巧妙地使用了金鱼在鱼缸里游动的意象,能透过鱼缸看到外面精彩的世界,却无法游出。它不仅把碎片联系成了一个整体,还对大学生所面临的苦恼作了非常形象的比喻。

然而并不是每部影片都能成功运用意象。比如有一部影片,部队突围时把一些书籍埋在了地下。既然有了这个铺垫,后面就应有呼应,可却没了下文。还有一部影片中,一位战士牺牲后,战友在坟前放了一把二胡,可影片又没有交代这位战士会拉二胡,让观众一头雾水。

(五)电影是细节艺术,用细节来鲜活故事、丰满人物。

细节在电影中是至关重要的,著名电影人迈克·李就非常重视细节。他说:“因为偶发的细节能生发许多新一套的叙事可能。”日本有部电影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父亲是个油漆工,略识字,他每天除了干活就是喝酒。他不学文化,甚至不许儿子学习文化。他死后儿子整理他的遗物时,却发现了一箱子他练字的纸条。这时儿子才知道原来父亲是这样痴迷学文化。一下子把这位父亲立体化了。

还有一部电影,有这样一个镜头,先是女儿拉着母亲的手,后是母亲牵着女儿的手。这微小的变化,就展示了女儿的成长过程,简练而又深刻。

(六)电影是想象艺术,一定要用想象艺术构造故事文本的复杂性、多义性、立体性和空间感。

电影艺术源于生活,但不能照搬生活,一定要敢于突破、敢于提升。现在有些作品总是脱不开创作者自己看到的东西,缺乏想象空间。有部电影讲的是一个离奇的故事,一位医学科学家发明了一种治疗老年性痴呆的新药,在猩猩身上实验时,想不到的是使猩猩的智力竟达到了人类水平,并把这种基因遗传给了小猩猩。小猩猩因保护主人的父亲,被抓进了动物惩戒所,并受到了残酷的折磨,使它对人类产生了敌意。凭着它的智商,不仅逃出了惩戒所,还用主人研究的新药,提高了同类的智力。

这些故事似乎有些荒诞,但却为人类暗示了反思的意义,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人类的内心。

(七)电影要倡导精神论,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去映现人物性格、心理变化和轨迹。

精神分析法即通过外在世界的主观化印象与内心影像的暗示,借以展现人物的多层面立体化的人格,增加影片的美学价值。其实关于这种方法在我国传统戏曲中早有应用,而且用得比较广泛、多元。比如用人物自白来表现人物潜意识,这在许多戏曲中多有使用。《四郎探母》中杨四郎坐宫一段,《锁麟囊》中薛湘灵遭灾后回忆的唱段等这些自白,正是人物潜意识的一种外化。

影视中用精神分析法来展示人物内心变化的也屡见不鲜。传记片《鲁迅》,为了展示鲁迅不同时期的心理活动轨迹,前后用了多个梦境,从而扩充了鲁迅的心理空间。

(八)电影是叙述艺术,故事是词,情节是曲,只有两者融合才能奏出动听的音乐。

近年来,电影叙述艺术越来越显示出多元化。线性叙事、复合视角叙事、戏剧式横向线性结构叙事、三段式叙事等可谓五花八门,其中主旋律影片叙事的类型化和现代性是当前讲好中国故事的一种新的尝试。它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影片的审美性和娱乐性。

不管用怎样的叙述方法,都要有一条清晰的结构主线,主线上有不同的戏剧单元,每个单元要分别对应着叙事发展的起承转合,逐步推进故事走入下一阶段,并最终完成结尾。有的故事内核比较一般,可以说不具备创新性,然而通过叙述形式上的创新,就可使故事有新意。有的作品是分段式的故事,呈现了一种网络时代碎片化的总体叙事特征,遇到这种情况编导不应回避,而应通过时间跳转的讲述形式把几个碎片化的情节包装成一个具有新意的故事。比如有一个电影剧本是写劳模绿化荒山的事,事迹非常生动,可惜都是碎片化的,剧本只是罗列了这些事迹。我建议设两条线,一条是植树线,一条是家庭线,只要这两条线不断碰撞交织,就会有火花、有亮点。电影剧情不是一直处在高峰中的,而是一步步被丰富的过程。

扫一扫关注“电影界”微信公众平台

扫一扫进入移动端浏览

责任编辑:枯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