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观点&研究 / 正文

一定要给中国科幻电影时间

科幻小说现在是最受关注的类型小说,前两年,刘慈欣来书展时,人群汹涌的程度超出大家预期。今年,科幻小说的地位更高了,上海书展国际文学周的主题就是科幻牌,书展期间各种跨界谈论科幻成为一种潮流和趋势,就连杨澜都出了和“人工智能”相关的书。

科幻小说现在是最受关注的类型小说,前两年,刘慈欣来书展时,人群汹涌的程度超出大家预期。今年,科幻小说的地位更高了,上海书展国际文学周的主题就是科幻牌,书展期间各种跨界谈论科幻成为一种潮流和趋势,就连杨澜都出了和“人工智能”相关的书。

联想到两个月前的上海电影节,让人感受到奇怪的反差,中国的科幻小说卖得这么火,但是国产的科幻电影却越来越雷人?很多IP被收购,但是尚没有一部作品能够出炉,这又该怎么办呢?书展上的作家们,有他们自己的看法。

 科幻可能是中国文艺复兴的载体

“地图与疆域:科幻文学的秘境”这是这次国际文学周主论坛的命题,发言的作家们认为,科幻作品的意义早已超越了单纯的科技发展概念,科幻作品中对人与科技、世界、宇宙关系的探讨非常值得关注。

著名科幻作家韩松的感触更为直接,这次书展他带着医院题材的新作《驱魔》参加了很多场活动,每到一处,人气高得不行,在思南文学之家的那一场,开门10分钟,里面就挤满了读者。很多人都不奢求看到人了,只要听听声音就好。

他认为,中国科幻从一开始,就有了一种责任感,文以载道,探讨中国面临的问题。新世纪后,虽然在科技上比鲁迅的时代有了巨大的变化,但有些根深蒂固的思想仍然存在,自私、贪欲、懦弱、麻木等等。“科学和人性,今后越来越不会有明确的界限。科幻跟今天的时代更贴切,技术随时变革,要用新的技术重新考察、拷问人的存在。”

他认为中国需要一次文艺复兴,而科幻很可能是一个出口。“科幻所提倡的观念和规则,代表了人真正要发展的方向,又和主流文学不同,不是通过重复反映现实来批判历史,科幻还在创造。”

一定要给中国科幻电影时间

从前几年开始,中国科幻开始了井喷式的发展,许多本土作品正在影视改编的过程中,但截至目前,包括呼声最高的《三体》在内,仍然没有一部真正的国产科幻电影在院线上映。

中国科幻作家张冉在书展的一个讲座上说,自己刚进入科幻圈时,中国科幻是无人问津的,到2015年左右,小圈子的聚会就变成了资本的狂欢,作家们在典礼后被各个电影公司拉走,所有人不再谈论文学,而是你的某一篇卖了多少钱,什么时候给,什么时候拍。“一个作家创作,老在谈钱,似乎有点不太合适。”张冉说。

80后应该都记得小时候看的一些科幻片,比如《珊瑚岛上的死光》《大气层消失》《霹雳贝贝》虽然特效在目前看来很山寨,但是内容传达却很到位,现在钱和原始剧本都有了,为什么就是拍不出来呢?

不少科幻作家都认为,目前国内出品方对科幻的定义还停留在“特效”的视觉层面,就是个换了包装的爆米花电影,一些真正烧脑的科幻片,如《彗星来的那一夜》《这个男人来自地球》,其实并不容易取得好的成绩,毕竟群众基础还不够。

科幻作家陈楸帆认为,当下中国科幻电影的两种误区,一是保留原作所有设定,结果忽略了影视作品的逻辑和规则。二是,太着急,买下一个大IP后一定要在一两年内做出来,科幻小说其实很难做到这么快,市场应该对在工业化水平及格线以上的国产科幻影视作品多一些耐心。

关键词: 中国 载体 科幻

扫一扫关注“电影界”微信公众平台

扫一扫进入移动端浏览

责任编辑: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