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文娱红人郭敬明正处于舆论风暴之中。
8月21日晚上,郭敬明最世文化旗下签约作家李枫发微博,控诉郭敬明对其性骚扰。
这一控诉,直接上了微博热搜榜头条,还连带着挖出郭敬明很多黑料。
郭敬明对此风暴,只是一句回应,简单明了。
但是,围观群众是不会放过这样的机会,各种段子信手拈来。
事情最终会怎样?短时间里还没有个定论,即使走法律程序,也需一个过程。从爆料到发酵,3天之内,郭敬明话题度涨了不少,但多是负面的。这与他身上一直存在的争议不断也有莫大的关系。
尤其是他拍了《小时代》四部曲、《爵迹》之后,几乎败光了早年他在小说领域积攒的好感。
郭敬明等于烂片?
要知道在电影圈,有些人一出现就意味着电影可能还可以,而有的人一出现,观众就高喊:“绝对是圈钱烂片!”恰好,郭敬明就是这样的代表,他从拍《小时代》开始,就没有被大众看好,一路唱衰。最后电影上映,他也没有辜负大众的期盼,果然是部内容脱线的烂片,而且夹杂在影片的畸形价值观成为《小时代》系列作品的致命毒药。
2013年《小时代》豆瓣评分4.7分;2013年《小时代2:青木时代》豆瓣评分4.9分;2014年《小时代3:刺金时代》豆瓣评分4.3分;2015年《小时代4:灵魂尽头》豆瓣评分4.6分。
爱情片开局不利,郭敬明紧接着拍了《爵迹》,豆瓣评分3.8分。3年5部作品,21亿多票房,平均评分都在4.5分左右,简直就是烂片圈钱的典范,观众基本上对他拍出好电影不抱希望了。
郭敬明曾经在《爵迹》全国路演最后一站上海映后见面会上情绪崩溃。
“是不是因为我叫郭敬明,所以我做什么都是错的?是不是只有我死了,你们才不会骂《爵迹》?”
影片不好看,不能说是都是黑子的功劳。《小时代》系列、《爵迹》确实没能在内容上征服观众。郭敬明从作家转型到导演,也看了不少专业书籍。但是,拍电影,不是写小说,很少有人一战成名。郭敬明的电影有个致命问题:刻意讨好粉丝。如果粉丝喜欢看华丽造型,影片就会出现大量无关紧要的华丽造型;如果狗血桥段吸引人,影片就会刻意增加很多狗血桥段。
围绕粉丝而拍的电影,注定难以有骨气傲视争议,也注定会沦为烂片。
圈钱之路为何走不通?
从《爵迹》开始,郭敬明拍的这种粉丝向电影市场似乎大不如以前了。投资方在《爵迹》上映前,撤下郭敬明在影片海报上的署名,以弱化“郭敬明导演”标签。《爵迹》投资近2亿,其中制作成本高达1亿,票房停留在3.5亿,亏了不少。“《爵迹》烂片”的社会认知迅速成为了一种被广泛认可的政治正确。
从越骂票房越高,到越骂票房走低,电影圈终于回归了理性,而郭敬明却迎来了电影危机。是什么让郭敬明这个IP不再是行走的印钞机?
当然是电影本身。
郭敬明从作家到导演,观众对他的处女座是有一定的宽容度,允许这样的新生代导演试错。《小时代》第一部口碑扑街之后,郭敬明并不在乎普通观众的评价,紧接着用了不到两个月的时间炮制出了第二部,水准没有任何改变,摆明了影片就是来转粉丝的钱的,其他人Whocare。这种赤裸裸的践踏电影艺术的态度,自然激怒了一大批电影爱好者。即使粉丝不断刷票冲票房,仍挡不住差评连连,批《小时代》、郭敬明也成为一种舆论正确。
当郭敬明用同样的手法炮制四部作品,赚了17.9亿票房后,他也基本透支了他在电影圈的公信力。所以,当他拍玄幻题材的《爵迹》时,不管多么卖力,依旧不讨好。
《爵迹》成为滑铁卢之战,或许真的只有他的粉丝愿意为他的野心、想法买单,其他人完全不会喜欢看起来像PPT的大片。电影终归是要回归到艺术,不是利用流量明星、狗血故事、导演卖惨能够实现的。
属于郭敬明的时代似乎已经过去了
今年《夏至未至》口碑扑街,再次将郭敬明小说改编口碑差推向风口。
2017年《夏至未至》豆瓣评分4.7分。
2016年《幻城》豆瓣评分3.0分。
2016年郭敬明担任导演的《是!尚先生》豆瓣评分2.6分。
2007年《梦里花落知多少》豆瓣评分4.0分。
除了口碑极差,收视也是惨不忍睹。这些小说曾经都是青春小说畅销款,被很多80后读者熟知。电影败北,电视剧辣眼睛,属于郭敬明式的畅销产品似乎已经成为过去式了。现在的年轻人已经不再为45度仰角而痛彻心扉了。
曾经郭敬明在一众80后新概念作家中脱颖而出,成为80后青春的代言人,书写着小众人物的哀伤与忧愁。他总是将人物强行悲剧,用残酷的结局告诉大家:现实就是这样,青春就是这样,繁华易逝,青春脆弱。这种神经质的悲剧制造,让他登上了畅销书榜单,成为青春物语统治者。
郭敬明是从新概念作文中走出来,他知道自己身上与众不同的气质会带来很多商业价值,因此他会强化他的锐气、争议,对流言蜚语似乎也不是那么在意。他创办了最小说这样的青春杂志,签约笛安、落落、安东尼、七堇年这样的作家,维持青春文学阵地王者风范。
但是时代终究是向前发展的,青春也终极是会改变。当一众新人作家起来之后,当人人都可以写网络小说之后,郭敬明式青春市场注定会被挤压,会被淘汰。时代消弱了了新概念走出来作家的存在意义,也改变了青春文学市场。
当《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匆匆那年》、《从你的全世界路过》、《春风十里不如你》等青春读物风靡全国之后,当郭敬明丑闻持续爆出,《最小说》签约作者形象集体幻灭之后,属于郭敬明那个时代的狗血青春注定只能火一时,90后、00后似乎并没有人们想象中那般脑残,他们对精神层面的要求要高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