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观点&研究 / 正文

纪录片进入观众视野并被关注

近一个时期,纪录片竟然在电影院线展露风采,去年有《我在故宫修文物》和《生门》,今年有《重返狼群》和《二十二》等。电视台播出的纪录片也吸引不少观众,如近日央视播出的五集纪录片《零零后》。

近一个时期,纪录片竟然在电影院线展露风采,去年有《我在故宫修文物》和《生门》,今年有《重返狼群》和《二十二》等。电视台播出的纪录片也吸引不少观众,如近日央视播出的五集纪录片《零零后》。有人说纪录片的春天到了,这可能过于乐观,但是,纪录片进入观众视野并被关注,却是事实。

纪录片不同于商业电影,它是一种手工作业品。它的创作者为某种生命状态所动,沉入生活之中,与拍摄对象面对面,最大限度接近生活事实,记录生命过程,一拍就是几年、十年,甚至更长。在创作过程中,拍摄者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心血,投入自己的真实情感,可以说,每一部真正的纪录片,都是创作者跌爬滚打、用“心”拍出来的,是情怀的结晶。《零零后》拍了十年,《二十二》也是拍了几年。而工业运作出来的商业电影和电视剧,在资本的左右下,为赢利,拍摄周期越短越好,恨不得速成。生产者即便考虑到以内容“吸粉”,讲究好看好玩有意思的内容,但那内容说到底,也不是生活的自然状态在影片中的表现,而是工业化的结果,是被塑造、编出来的,“迷影者”看它不需要太多的心力,也不需要投入太多的情感,因为它没有多少生命感。影像工业发展到今天,影像产品挣的钱越来越多,而离人的生命状态越来越远。从这个角度讲,纪录片作为影像艺术,它在坚守着艺术精神;纪录片从边缘走进观众视野,说明社会在进步,精神在生长。

观众对纪录片有一个相对共同的期待,那就是真实,它对生活和生命的记录应该是原生态的。走进影院或者坐在电视机前看纪录片的观众,看的是生命的真相,体验的是生命深处的东西。所以,真实的、记录生命状态的纪录片才能赢得观众,真实记录生命是纪录片生存的唯一理由。《零零后》跟踪、记录一群零零后的生命成长过程。这部讲述生命故事的片子,满足我们的不是对“新新人类”的好奇,而是让我们再次经历成长。看片中,我深切感觉到,成长是一个人一辈子的事。

观众在观看纪录片时对生命的感受,是纪录片的重要组成部分。这说明,纪录片的观众不是处在被塑造的状态,他在观影过程中独立存在着。观众的独立性,是纪录片的创作者给予的。纪录片创作者遵循的“不介入,不控制”的创作原则,既尊重了记录对象,也放弃了对观众的控制。观众作为观者,他在冷静地看,作为生命体,他在感受生命,在体验生命的内在,或审视或共鸣,他存在着,而不像“迷影者”,迷迷糊糊把自己丢了。

关键词: 纪录片 视野 观众

扫一扫关注“电影界”微信公众平台

扫一扫进入移动端浏览

责任编辑: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