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来说,这是第一部根据真实历史事件拍摄的电影,也是他执导的第一部战争片、第一部传记类电影。诺兰的电影有的是基于原创剧本拍的,有的是翻拍别人的,有的是基于小说或者是故事改编的,还有的是根据漫画改编。
从第一手的资料中,导演诺兰得知了在敦刻尔克大撤退中,都是年轻和缺乏经验的士兵,所以他决定让一些年轻的和不出名的演员来出演沙滩上的戏份。
而在电影制作方面,都是在电影史上响当当的豪华阵容。除了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电影配乐当面是大神级的配乐师汉斯·季默,剪辑师李·史密斯,摄影师霍伊特·范·霍特玛,艺术指导南森·克罗利,选角导演约翰·帕帕席德拉,演员汤姆·哈迪和演员基里安·墨菲的再一次团聚。大多数的剧组成员是从《蝙蝠侠前传》三部曲就开始和诺兰合作的,而摄影师霍伊特·范·霍特玛则是从《星际穿越》(2014)开始和诺兰合作的。
汉斯·季默
1940年5月26日,英国在敦刻尔克开展历史上最著名的军事撤退行动,9天内将34万士兵从法国海岸撤退到英国,堪称奇迹。电影《敦刻尔克》就是以该事件改编而成。
二战时,纳粹德国在欧洲接连吞并军事区域,英法两国则对德国的行为采取了绥靖政策。直到希特勒想要最后吞并波兰领土时,英国对纳粹德国发出了最后通牒。1940年,德军入侵了中立的比利时和荷兰。比利时早在1931年开始,在英国担保下保持中立立场。德国军队迅速突进,造成英法联军节节败退,退守敦刻尔克。英法联军三面临敌,一面临海,几近被德军围歼。
但谁也没想到,希特勒在5月24日突然命令装甲部队停止进攻。这给当时的英法联军宝贵的时间撤退,并组织抵抗防线。直到5月26日夜间,希特勒才取消停止前进的命令。原本英国海军只指望有两天时间,撤出4万人,结果英法联军的防御争取到了9天时间。最终40万联军撤出约34万人,其中英军21.5万人,法军9万人,比利时军3.3万人。4万法军固守到最后,最终被俘。
1940年5月31日,从敦刻尔克驶向英国多佛港的撤退部队
在谈到敦刻尔克战役重要性的方面时,克里斯托弗·诺兰说道:“敦刻尔克大撤退在二战史上是个极其重要的转折点。如果大撤退失败了,英国就不得不臣服于德国,整个世界也将沦陷,或者说世界将会走向不同的命运:毫无疑问,德国将会占领欧洲,美国也不愿意去参战了。敦刻尔克大撤退不仅是二战的转折点,也是世界历史的转折点,这是具有决定性的时刻。大撤退的成功使得丘吉尔给民众注入了精神胜利的理念,使得他能鼓励他的军队,让他们具有抵抗精神,尽管这次大撤退看起来像是一场投降。在军事层面上看,我们失败了,但是从整个人类的层面上看,这就是一场重大的胜利。”
艺术家笔下的敦刻尔克大撤退
从敦刻尔克成功撤退的英国士兵欢呼雀跃
敦刻尔克大撤退不算什么光彩的胜利,但敦刻尔克大撤退无疑给英国人注入了一剂强心针。有了敦刻尔克大撤退的成功,英国人更不可能投降。
电影《敦刻尔克》里的诺兰没有烧脑,没有科幻,没有非线性叙事,没有用大明星。诺兰更多地把镜头对准角色的状态,对于叙事线并没有很明确的人物冲突。整部电影像是一出群像戏,如果你是位脸盲患者,可能你能记住并分清的角色会少之又少。在有过特别刻画的十几个角色中(二刷发现这些角色其实贯穿影片始终),只有一个一直不开口的法国士兵和第一个提出要有人下船的英国士兵让人印象深刻,除此之外所有人的面孔都是一张白纸。
诺兰擅长的多线叙事在这部电影里化繁为简,仅仅是海陆空三个不同空间的平行叙事。也是由于没有冲突,没有华丽的故事,三条剪辑线索来回交织。一条是英国士兵撤退回国,一条是英国空军阻拦德军,一条是英国百姓自发开船救士兵
。比起剧情(准确的说这部电影好像并没有剧情),电影更突出的是观众和主角一样带着对战争的恐惧,裹挟着空气里的硝烟炮火,打造出一个不同于传统战争片的敦刻尔克战场,想让观众感受到当时每个人的生存状态。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大名鼎鼎的诺兰是红绿色盲患者,这部电影剪辑调光依然是传统式的调光,没用数字调光,借着冰冷的海水和残酷的硝烟战场,表现出一种感觉严谨保守冷暗的色调。
记忆碎片的剧照
回忆一下诺兰的电影,《记忆碎片》之前的电影都是黑白的,之后的商业电影的色调也不是黑白灰就是昏黄,男女主角的服装风格也没有明快的颜色,也许是对颜色的特殊感受让他的电影画面被赋予了一种哥特式的荒凉感。
电影不能没有声音,声音是电影的灵魂。三条叙事线明暗交叉,汉斯·季默的配乐则一步步加快影片节奏,推高情绪。电影配乐大师汉斯·季默先前与诺兰在《盗梦空间》中的合作就获得克巨大的成功。在电影《为奴十二载》、《大侦探福尔摩斯》、《狮子王》,甚至早在90年代的经典影片《雨人》中,汉斯·季默的配乐先后曾获得奥斯卡金像奖最佳配乐提名或最佳配乐奖。近几年来,典型的好莱坞动作电影,或者说英雄主义的电影配乐里,汉斯·季默的配乐已成不可或缺的标准搭配。
配乐中尤其要单独讲一下这首《Nimrod》,在黛安娜王妃的葬礼上、1997年香港港督离港告别仪式上和2012年伦敦奥运会上都曾奏响这首交响曲。在每年11月11日前的星期日上午11点,这首曲子也是英联邦阵亡将士纪念仪式的必奏曲。
《敦刻尔克》中,也听到了《Nimrod》这曲熟悉的旋律。这首曲子在片中的使用,和出生于英国伦敦的诺兰有着密切的联系。先前在采访中诺兰曾提到,几年前父亲去世,葬礼上放的《Nimrod》令他感动至深。电影开拍计划他打电话给汉斯·季默,就说了一个词:”Nimrod”。
这次合作是诺兰和季默组合在音乐上的又一次大胆尝试。不仅在音乐中选取了《Nimrod》熟悉的和声安插在各个有象征意义的场景,还专门由Hans Zimmer工作室旗下作曲Benjamin Wallfisch创作并改编了一首《第十五变奏》(Variation 15),借用《Nimrod》开头耳熟能详的主题,以每分钟六拍的速度伴随着影片里的几百艘救援船只极其缓慢地进行,时间仿佛在这一瞬间定格。
实际上,这首《第十五变奏》仅仅是运用《Nimrod》的音乐素材和进行包装改造,达到烘托画面与渲染情绪的效果,而改编本身也略显平淡。即便你对《Nimrod》一无所知,《第十五变奏》的旋律性和和弦色彩恰到好处地衬托了影片中充满希望的场景。
诺兰说,“如果你们仔细听的话,Nimrod几乎出现在所有的场景。影片中的每一个音乐动机都在经过层层包装与技术改造之后以不同形式出现[2]。”
《敦刻尔克》配乐贯穿始终,甚至达到了全片只有片尾没有配乐。早在《星际穿越》就有指责声说诺兰滥用配乐,仿佛只有配乐能烘托出诺兰内心的浩渺宇宙。然而,这部又是这样的情况,不少影评人也有这部电影配乐过于饱和的情况。笔者二刷是因为配乐,汉斯·季默钢琴配乐非常具有压迫感和强烈的感染力,无论是海中的戏还是在沙滩上,抑或是空中的飞行戏,乐符与剧情都可以无缝衔接。
低迷的暑期档刚刚过去,最近新进上映的几部电影都收获了不错的票房。截止发稿,《敦刻尔克》上映两日收获11200的累计票房,影院排片占比暂居第一。漫改真人《银魂》也是让原著粉点赞纷纷,称赞“还原度很高”。
《敦刻尔克》北美上映后评价也很好,烂番茄93%,IMDB8.4分,在豆瓣上诺兰执导影片中排名第二。如果选择去影院看《敦刻尔克》,此片画面与音效都很出色,强烈建议大家选择iMAX场。拍摄这部影片,诺兰用上了IMAX 2D胶片摄影机,用IMAX的15孔/70mm胶片,拍了《敦刻尔克》全片约70%的镜头。有条件的朋友请选择杜比音效厅,可以考虑坐相对前排的位置,进一步享受视野完全被硝烟战场充斥眼底的浸入式观影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