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后者没有显而易见的卖点,对很多人来说,也太晦涩了。
诺兰来了,在影迷心中这可是一件大事,但是从票房的表现来看,更多人却并不太买这位好莱坞最有权势的导演的账。
9月1日,《敦刻尔克》上映首日,扣除零点场和电商服务费以后的单日票房不到6000万元。根据目前的走势,最终《敦刻尔克》的票房大约在4亿元左右。对于一部投资达到1亿美元的好莱坞大片来说,这算不上是一个多出众的成绩。
在IP当道的年代里,诺兰是为数不多能够建立起个人品牌的导演。即使是在他执导的《蝙蝠侠》三部曲当中,诺兰所展现出来的个人思考以及电影表达也没有被蝙蝠侠这个诞生近80年的卡通角色掩盖。由于能够在电影的商业性和艺术性之间取得绝佳的平衡,诺兰是整个好莱坞都趋之若鹜的导演。
中国观众对于诺兰也不算陌生。2010年的《盗梦空间》获得4.62亿元的票房;2014年,他执导的《星际穿越》拿到了7.55亿元的票房。凭借着烧脑的科幻设定、以及对于亲情的刻画,这两部电影最终都排在当年年度票房排行榜的第四位。
然而,这一次的《敦刻尔克》和这两部影片都完全不同。作为一部战争片,而且是描述二战中敦刻尔克大撤退这样一个历史事件的战争片,《敦刻尔克》显得很难转述其卖点——这与《盗梦空间》上映后,大家争相讨论陀螺旋转的含义,以及关于《星际穿越》中的科幻设定很不一样。
本片台词非常有限,着重刻画的人物的心理描写。剧情上也没有强烈的戏剧冲突,甚至连人物大多也都是片段式的,没有足够丰富的背景交代。这给很多观影者造成了困扰,尽管这更多是市场的问题,而不是导演的问题。
如果把诺兰看成一个品牌,它在中国依然是小众的——这可能会让诺兰的拥趸心有不甘。
在中国电影业还没有发展起来以前,通过盗版资源,诺兰在影迷圈子里迅速封神。其原因在于,《记忆碎片》、《致命魔术》等几部电影奠定了诺兰烧脑电影大师的地位,而烧脑作为一个“中国独创的电影类型”,在互联网上拥有极强的生命力。也正是这样一批影迷,成为了2010年《盗梦空间》的主力观众群体。
2014年的《星际穿越》可以说是《盗梦空间》的延续,不过重要的是,《星际穿越》的渗透力有限。2010年,中国银幕数只有6200多块,但到了2014年这个数字接近24000块。2010年票房总额为100亿,而2014年票房总额则接近300亿。相比之下,《星际穿越》的票房仅比《盗梦空间》多了75%左右,并没有取得同等程度的增长。
看电影的人越来越多,但从结果来看,这些多出来的人里,很多都没有成为诺兰的影迷。
当然还有对战争的认知差异。此次的《敦刻尔克》表现得尤为明显。同样是军事题材,中国观众更喜欢看到的是胜利,而诺兰选择的角度则是失败。诺兰怀着一种平静而又悲悯的心情,观察着撤退的士兵。
在电影上映前,《敦刻尔克》的售票页面就出现了不少类似的评论——“为什么要看?一部讲述英军大撤退的片子。还有脸拍出来。”;“一堆老外打不过别人,就集体逃跑撤退,把大半个国土让给别人,没什么好看。”;“不就是逃命吗,真不知道这有什么可宣扬的,难道现在逃跑也是一种风尚了?”
好在诺兰没有为赢得中国市场票房做什么内容设定,这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