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产业&企业 / 正文

正午阳光为何“自断一臂”?

在今天这个被俗称“鬼节”的农历7月15日上午9点整,正午阳光发布了一条微博,“正午阳光业务板块调整公告”,顿时刷爆朋友圈。

《琅琊榜》剧照

在今天这个被俗称“鬼节”的农历7月15日上午9点整,正午阳光发布了一条微博,“正午阳光业务板块调整公告”,顿时刷爆朋友圈。

总结一下,正午阳光的这则公告,主要是干脆利落地放弃公司现在的艺人经纪业务,专注做内容。骨朵被问起最多的话题是:在明星价位甚高,而正午阳光又坐拥靳东王凯这样的好资源的前提下,为何“自断一臂”?

朝生暮死的艺人经纪部

2015年《琅琊榜》成为现象级电视剧,这是正午阳光正式独立后的第一部大制作。正是在这部作品里,靳东王凯刘涛这三名正午阳光的“金牌御用演员”齐上阵,剧集的爆火也让这三人的身价水涨船高。

2015年《琅琊榜》后靳东、王凯崛起了。作为演技保障的靳东,虽然在《欢乐颂》里戏份片酬都还不多,但随着《伪装者》《琅琊榜》《精绝古城》的电视台、网络轮番热播,靳东已经从当年的“打包价”300万飙升到了1500万以上的;另一“镇店之宝”的王凯,在演技派与偶像派之间抓准了平衡点,“打包价”也早已飙升至千万以上级别。两人除了正午阳光的戏之外,在市场上依然非常抢手。而凭借《琅琊榜》走红的王凯,也自愿正式签约成正午阳光的艺人。

缘起《北平无战事》,经过《琅琊榜》的发酵,到《伪装者》《欢乐颂》《外科风云》,靳东与王凯无疑已经成为正午头牌,而刘奕君、刘敏涛、岳旸、乔欣、郭晓然、张陆等以中戏北电为主科班出身的艺人们,无论前辈还是新人,都天然自带了“有演技”的标签。在优秀的制作班底和项目训练下,艺人自身的演技和素质也得到不断提升,更能得到许多优良合作方的好资源。这些常用的固定班底,此后持续出现在正午阳光的不同剧集当中,不但在观众中混得“脸熟”,且相互磨合度高,配合默契。如此看来,成立艺人经纪部,乃是顺理成章的事项。

随着2014年侯鸿亮专注于正午阳光的公司事务,公司在同年进行业务改组,正式纳入艺人经纪这一项和很多影视公司都密不可分的业务,毕竟在很多本质的制作人眼中,自己的东西用着永远比外来的顺手,毕竟有绝对主导权。

2016年,正午阳光又在业界开了个为人乐道的例子。与许多公司为绑住艺人让艺人持股加入的做法相比,正午阳光选择和艺人合资办新公司,其中包括:2016年4月6日,与靳东合资注册浙江得空影视有限公司;2016年2月25日,与王凯合注册得舍影视(天津)有限公司;2016年2月3日,与刘涛合资注册锦麟影视(天津)有限公司。三家公司自然持股人都是艺人,机构股东为正午阳光,法人代表为侯鸿亮,持股人与机构股东的注资比例皆为4:6,故而三家公司还是皆为正午阳光主导。这虽然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艺人经纪,但仍然在艺人和公司间建立了互相绑定关系。

侯鸿亮就这件事做出的解释是,三家公司与正午阳光不存在任何对赌,并且这三家公司是考虑到正午阳光与艺人今后的发展路线所注册并主要用于投资影视项目的,除了正午阳光的项目之外,其他艺人感兴趣的项目也可以接洽,这样艺人就在片酬之外又有了一份公司投资所获的收益。

原本一切看似正向着好的方向发展,还是在2016年,《欢乐颂》加剧了正午阳光的品牌化,各种资本资源一应涌入,却让侯鸿亮面临了新的选择,究竟是坚持“良心”公司继续专注制作,还是向市场看齐发展全产业链?侯鸿亮甚至带着团队去美国走访好莱坞影视公司,希望从中国市场与美国市场的差距中找到目标和方向。

事实上,当时,侯鸿亮已经想清楚了“不要心存太多杂念,我们做内容的就别老想着去拓展别的东西”,也就是很多行内人都爱说的“专业的事留给专业的人做”,所以正午阳光就是应该专注影视项目的策划、制作、发行,把这些内容品牌化是公司的最大目标。谁让“良心”出品方的剧集口碑已经开始滑落了呢,论谁都会慌。

  正午阳光作品的豆瓣评分逐渐下降

“未来,公司也会将经纪业务逐渐剥离。”其实今天的一切,昨日皆有伏笔。而有相关人士向骨朵透露,实际上在6、7月份时,艺人经纪部已经逐渐将艺人遣散。

彼此伤害、爱恨纠缠的“捆绑式”经纪

从未被过多注意的艺人经纪是在何时又被拉上台面的?是蒋劲夫以私自解约闹出风波的方式出走唐人影视,还是乐漾影视与盛一伦互指毁约与拖欠巨额片酬?

从制作公司大量培养出当红艺人之后,解约事件屡见不鲜,或平和或激烈。从国产偶像孵化地的天娱、培养古偶红人的唐人影视、欢瑞世纪等公司来看。不难发现,在影视行业中,以制作为主、专出口碑剧的公司,在艺人方面越来越难应付。

国内本就不发达的艺人经纪模式在2014年逐渐出现拐点,过去行业里艺人与经纪人之间的“师徒式家庭关系”在各种资本威逼利诱下越来越靠不住,红了就出走的新闻越来越多,即使没有出走,一山难容二虎的情影也时常出现。粉丝经济飞速发展的当下,在粉丝密切关注偶像资源的视线下,稍有资源不公,团队立刻会被“手撕”。

  王凯粉丝曾创建#侯鸿亮当代岳不群#话题抨击团队

于是,其中一部分公司开始奋起反抗尝试新模式,喜天、壹心与后起之秀嘉行,都是目前看来的成功案例,对于自家艺人,都有专业的团队去进行长远规划和包装。

以上这些公司最大的改变方式就是从“一力包揽”到“分工协作”,互联网时代的宣传方式越来越多样化,如果再想靠一个经纪人最多加一个宣传去带艺人,指望这一两个人能实现商务、时尚、影视、媒体、法律等一条龙服务,太过吃力。可以说现在已经再无法用简单的“影视内容+保姆式经纪”去捆绑艺人了,做内容的公司不擅长艺人宣传,料理艺人的公司不擅长精品剧打造,彼此伤害,又岂是长远之计?

“鸡肋”业务的取舍

另外一个问题是,看上去满眼金色的艺人经纪业务,真的赚钱吗?

唐人影视在市场价请自家员工拍戏的前提下,所有艺人方面的收入仅占公司全部营收的两成左右。曾经能垄断行业半壁艺人的华谊兄弟,从2009年艺人经纪相关服务在公司全年收入占比的两成以上,到2013年占比滑落至0.8%,最后在2014年的华谊财报中直接不再显示此项业务收入。

对制片公司来说,不但盈利比不上制片业务稳定创收,且可能占用大量精力,非常“累人”。

随着时代发展,艺人经纪业务越来越有专业化的需求。想要做好艺人经纪,需要一整个团队从各方面辅助艺人,将艺人的包装需求碎片化分摊到各种专业的人手上。但是,在制作型公司中,要想再花大量人力物力到这一部分,似乎非常困难,重点是得不偿失。

唐人影视曾经为了扩大艺人经纪,而注资了高圆圆的公司红果娱乐成为大股东,自己公司忙不过来,就将新人培养分配到不同的子公司,每个公司培养五六人,这样压力会减少很多,然而事未成、身先死,因为头部艺人对公司的信任而无人“转会”子公司,子公司以老带新的计划算是失败了。面对2017年上班年令人无奈的财报,唐人影视干脆放弃了红果娱乐的持股,继续专注自身发展。

这些都可以看出,即使不少大制作公司都难以Hold住的艺人经纪,对没有专业营销团队的正午阳光来说,只是勉强支撑,“剧集画面美如画、物料丑掉渣”是这个公司最尴尬的常态。本就不擅宣传的正午阳光,在最需要费时费力维护公共形象的艺人经纪上,难免分心分神。

另一个理由是正午阳光的品质大剧永远不缺艺人出演,不作经纪人,并不影响靳东王凯继续在正午阳光的剧集里出现。据称当时《琅琊榜2》的消息一出,经纪人踏破门槛,如黄晓明这样的大咖,也要对这些上乘之作“投怀送抱”,那么,何苦一定要将所有人绑至麾下?

此臂不断,更待何时?

为上市作出的准备?

众所周知,华人文化基金高调注资正午阳光,正在带动着这个业界极具价值的制作团队一路在资本之路上狂奔。《琅琊榜2》、《欢乐颂3》,正午阳光的不同厂牌系列都在紧锣密鼓地策划、筹拍、开机,定档……手里的活儿越来越多,每年的业绩压力也会持续存在。无暇顾及所有业务,可能确实是正午阳光面临的现实境遇。

当然也有不同人给出了各类看法,其中最大的可能性之一,是正午阳光正在积极筹备上市的途中。砍掉艺人经纪业务,是为稳健上市所做出的积极准备。

这段时间以来,证监会对“明星持股”明确表示出了反感态度,频频发声。就在去年,唐德影视拟以现金收购范冰冰及其母亲张传美持股的无锡爱美神影视文化有限公司51%股权,结果因唐德影视股价跌停而不了了之,当时已有许多财经界人士表示,即便合作不因意外而终止,也会被相关的监管部门否决,毕竟相关部门已经意识到此类收购案的风险及对行业的负面影响力。

据了解,估值约在80亿左右的正午阳光自6月份就已处于上市的准备阶段,保持证监会对公司的良好印象非常重要。同时主投方华人文化,也可能在上市前对正午阳光做出符合华人文化整体规划的架构。

无论是以上什么原因,骨朵所收集的各方意见,都认为切掉艺人经纪,并不会影响正午阳光的市场估值。而这一步也许象征着,制作型公司切割艺人经纪业务,或者会在这个时代大潮中,成为许多制作公司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 阳光

扫一扫关注“电影界”微信公众平台

扫一扫进入移动端浏览

责任编辑: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