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难片似乎是最容易顾名思义的类型,光是看最新上映的《全球风暴》的片名,就能猜到整部影片到底想讲一些什么陈芝麻烂谷子的故事:怀才不遇的科学家、地球遭受巨大灾难、人类存亡之际终于获救、英雄凯旋……
但如果只是平铺直叙地将这个故事讲出来,该片跟《后天》、《2012》乃至《末日崩塌》又能有什么区别?导演玩了一个小花招,让末日一般的气象灾害,被人类的聪明才智所化解——人类受灾后发明了一种包围整个地球的卫星网络技术,被称为“荷兰男孩”。有了这样如同上帝一般的能力,哪里灾害射哪里,人们再也不用担心风不调雨不顺了。
无数个类似的卫星构成的“荷兰男孩”
天做孽,尤可恕,自做孽,不可活。片中引发全球灾难的动机,完全来自于人类政客对于权力的渴望——哪怕用的是一个杀敌500自损5000的方法。《全球风暴》也几乎可以算是首次在这类全球型灾难片中,放置了一位鲜明的反派角色。
以往灾难片中并不缺乏负面角色,通常是一些阻拦主角逃生或者施展拯救人类方案的小人。但在《全球风暴》当中,企图成为美国总统的国务卿,十分明确地成为“屠杀”全球各大城市人民的罪魁祸首,扛起了大反派的重任。
受灾时大都市的画面。苛刻的说,仅仅就视效质量而言,该片在目前也排不进一流之列
当影片最后揭示,这名大反派的夺权方案,是希望“总统和其他有总统继任权的人都因雷暴死在演讲场馆里”,希望达到的目的,是“世界毁灭之后美国将回到1945年时恢复在世界上的霸主地位”时,不禁有些恍然大悟——就这智商,失败是一开始就注定的。
犹如某种政治正确,影片一开头就在强调,面对全球灾害,全球人民全部在进行全面合作,“荷兰男孩”和国际空间站,都是由国际各国通力合作完成的。然而如此强调的国际化,其存在的价值,除了让不同国籍风格的演员出演角色之外,就是不断地讽刺片中美国政坛里,以国务卿为首的霸权主义思想的政客们。至于哪国的人替反派卖命、哪国的人救了主角一命,不看袖标上的国旗真的难以辨认。
吴彦祖饰演的科学家郑龙是首位发现阴谋的人,却也最先被反派特工手下直接杀死
为了将影片限定在“带来视觉奇观的娱乐灾难片”这一范畴里,主创们并没有用好“人类解决全球自然灾害之后发生了什么”这一设定,将一切可能值得深挖的问题停留在表面。唯一的新颖之处,便是引入了大量空间站的戏份。
《全球风暴》中有近一半的主要戏份,发生在外太空的空间站和卫星网络中。这同样是灾难片中少有的展现外太空的镜头。在片中,气象卫星网络的详细分布,以及空间站里许多细节的设置,都有着充分的展现。
太空站自毁时发生的剧烈爆炸,完全没有对宇航服造成任何损伤
如果仅仅从呈现的完整度来看,《全球风暴》几乎做到了该有的都有。人员密布的休息室、操控室基本符合正常太空站的构造,各个不同主机和货物在空间站中的分布、卫星回收的操作,也同样符合近未来的设计逻辑。从地面和空间站两个角度的叙事,让二者通过两兄弟的通讯建立联系,让影片的节奏明显加快,也让两位角色彼此更加立体。
这些通过合理设定增强的可看性,是该片少有的亮点。可为了让影片依然符合套路灾难片的一系列老掉牙的套路,一些本应该进行更多合理解释的地方被简单处理,也有许多根本不应该出现在影片的当中的设定被硬塞进来。
《全球风暴》将一切科学解释进行了简化处理,只介绍“荷兰男孩”调整天气的方式是温度与气压,这让影片最后卫星开始朝城市中心发射激光显得有些莫名其妙;一个明明设计好的设计复杂演算的气象演示项目,最终只能以给卫星植入病毒的形式呈现出来。至于全片最大的槽点、唯一清除病毒的方法是重启系统,或许是在致敬已伴随我们数十年之久的某软系统。
这些过于简单化的处理,虽然是商业片的固有处理方式之一,但放在设计严谨的空间站上,形成了一种不和谐感,降低了观众对影片的代入感。
“荷兰男孩”甚至能够对某个地区进行精确打击
被硬塞进来增加主角困难程度的设定同样在毁坏着影片的观感。在一切的科幻电影当中,指挥操作中心都是飞船核心的通讯处,可《全球风暴》里和地面的通讯居然是在空间站另外一端的一间专门的通讯室——没有全息投影,只有一个硕大的效果不佳的屏幕,还经常不锁门。如此不科学的设定,最大的作用就是在飞船最终自毁时,让男主角不能顺利地到达指定地区。
正是由于这些细节上的种种问题叠加起来,让整部影片的品质有了明显下降。该片10月20日在北美上映之后,取得了灾难大片近几年最差的票房成绩,投资1.2亿美元的该片,上映至今票房仅1900万美元出头,目前在全球取得的1亿美元总票房,大多是从海外市场获得的。在10月27日登陆内地院线之后,该片首周末取得2.2亿人民币,是同日上映的《银翼杀手2049》的4倍以上。内地预计将成为该片的第一大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