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产业&企业 / 正文

如何让儿童电影更具创新性?

日前,为期5天的第十三届中国国际儿童电影节在广州落下帷幕,62部国内外优质儿童影片在电影院、学校、少年宫轮番放映,受到少年儿童热烈追捧,总观影人数突破10万人次。“平时电影院里适合小孩看的电影太少了。”

取材于海南琼中女足故事的电影《旋风女队》在本届国际儿童电影节上获得了众多观众的喜爱与支持。图为《旋风女队》海报。

《想飞的轮椅女孩》讲述了一位残疾女孩与她的朋友以及一只小鸭子之间的动人故事。

在本届国际儿童电影论坛上,国内外业界人士围绕儿童电影创作积极交流探讨。本版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日前,为期5天的第十三届中国国际儿童电影节在广州落下帷幕,62部国内外优质儿童影片在电影院、学校、少年宫轮番放映,受到少年儿童热烈追捧,总观影人数突破10万人次。“平时电影院里适合小孩看的电影太少了。”带着这样的想法,不少家长抓住这次机会,带着孩子来回奔波转场,享受难得的儿童电影大餐。

南方日报记者获悉,去年我国生产的儿童电影(含动画电影)近百部,每年约有30多部儿童片、动画片得到了总计2000万元左右的政府资助。但能进入电影院的儿童电影却并不多见,有些在影院“一日游”,大多被“压仓底”从未走进影院,难以跟上中国迅猛发展的电影市场步伐。

孩子们需要好电影,要让优质电影与儿童见面,这已成为业界共识。在儿童电影节期间,南方日报记者采访了业界相关人士,为中国儿童电影的发展寻找新动力、探索新途径。

 现象

  家长带孩子一周连“刷”9场电影

刚刚过去的一周,家住广州市番禺区的橙橙妈带着刚上一年级的女儿橙橙(化名),奔赴广州各个区的电影院一连“刷”了9部儿童电影。这期间,第十三届中国儿童电影节在广州举行,来自世界各地的62部儿童电影佳作在广州15家电影院上映,吸引了众多家长、孩子的目光。

橙橙刚上一年级,为了去看想看的电影,周五那天不得不请假。当天,她和妈妈在白云区百老汇影城凯德店连看了4部儿童片。这4部影片来自不同的国家,包括哥伦比亚的《英雄的脚步》,挪威的《卡斯帕和艾玛徒步旅行记》,德国的《温迪》以及比利时与法国合拍的《想飞的轮椅女孩》,影片题材大多与成长的勇气与爱心有关。

儿童电影作为一种重要的电影题材,在国际电影市场中一直占有重要的比例,荷兰、德国、意大利、印度、日本、韩国等多个国家都专门创设了国际儿童电影节。本届中国国际儿童电影节期间上映的62部儿童电影,有43部来自国外。

“我只是想让孩子们多接触一些好的、适合他们的电影。”橙橙妈感叹,如今电影产业越来越发达,电影院里给孩子们的选择却不多,大多是视觉特效大片,有的充斥着暴力、情爱等镜头,不适合孩子观看。

与橙橙妈持有相同看法的家长还不少。“我在童年时,看过《小兵张嘎》《红象》《泉水叮咚》《小海》《霹雳贝贝》《熊猫历险记》……20多年过去了,这些国产电影还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现在的孩子能看什么?故事有趣、给孩子教育和启迪、传达真善美的儿童电影不多。”19日下午,带孩子在电影院看完荷兰电影《小巨人之归家之旅》的方先生说道。

方先生提到的电影,大多出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曾经让中国儿童电影发展焕发出蓬勃生机,那时每年各个国营电影制片厂都要生产至少一部儿童电影,儿童电影制片厂则每年要生产五部以上不同类型的儿童电影。

不过,近十年来,儿童电影在快速壮大的电影市场洪流中,发展却不尽如人意。

根据中国儿童电影学会的统计,从2002年到2016年,儿童电影的生产数量并不少,一直占国产影片的10%左右。去年,中国电影总产量944部,其中儿童电影的总量仅100部,包括49部动画电影在内。

“这个比例是没问题的,跟电影产业发达的国家相比大体一致,但是有多少儿童电影走进了电影院,走到观众心里,成为经典流传下来?尤其真人儿童电影(儿童故事电影),进影院的寥寥无几。”中国儿童电影学会会长、本届中国国际儿童电影节主席侯克明表示,2016年中国电影票房突破457亿元人民币,其中儿童电影的贡献大多来自动画电影类型,真人儿童片大多沦为影院“一日游”,有些甚至“压仓底”从未进影院。

“但这并不意味着非动画类儿童影片在中国没有市场,相反,以《哈利·波特》为代表的进口儿童影片往往能收获超高人气和票房,这恰恰说明儿童电影的市场空间巨大。问题的症结还是在于,市场上缺乏让孩子和家长都满意的影片。”受访业界人士透露,每年50部儿童故事片中,大部分采用数字拍摄,成本50万元以下的比比皆是。尽管成本低并不能直接与影片质量差划等号,但业界人士已注意到,多数低成本儿童片在剧作和拍摄上较为粗糙,根本没有达到进院线的水平。

聚焦

  如何让儿童电影更具创新性?

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副司长俞伟跃指出,中国有2亿多中小学生,儿童电影观影需求巨大。“人生很多美好的梦想常常是从一部优秀电影的启示中开始的,这些童年美好的电影记忆将永远留在我们内心深处,伴随我们的一生。”俞伟跃说。

在儿童电影节展映现场,不少家长向南方日报记者反映,一些国产儿童电影一方面过于“低幼化”,难以吸引当代“00后”“10后”孩子们的兴趣,题材同质化严重,普遍缺乏创新性;另一方面,国内电影分级制度尚未建立的情况下,另一些动画片为了扩大受众面,加入了一些不宜孩子观看的内容,不利于儿童观众的身心健康发展。

“这两年我带儿子看的电影,以动画片为主,《喜羊羊与灰太狼》《赛尔号》《熊出没》《大圣归来》……个别作品视觉冲击感太强,孩子差点被吓哭了。”家长方先生说。

在第十三届中国国际儿童电影节的电影论坛上,上百名国内外业界人士针对儿童电影创作提出不少真知灼见。南京大学亚洲影视与传媒研究中心主任周安华说:“我们的电影给儿童提供的,不光是一个视觉体验,我想更多应该是心灵的成长,以平等的方式,以真善美为内核,让儿童世界与现实世界实现对话。”

参展影片中,捷克电影《小笨蛋与大傻瓜》获得了300名小评委的一致认可,最终斩获本届儿童电影节“我最喜爱的动画片”奖。小评委们说:“这部电影让我们从头笑到尾,虽然影片一句对话也没有,却把故事很好地表达出来,在哈哈大笑中,我们懂得了创造的意义,也像片中角色那样去当发明家。”侯克明认为,儿童电影能够获得儿童的肯定十分重要,也因此,在本次评审中,小评委和专业评委互不干扰,各自选出奖项,让大家懂得儿童的“口味”。

“优秀的儿童电影具有双重属性,第一,孩子要喜欢看;第二,孩子要从中有所收获。曾经我和小评委看一部关于留守儿童的电影,里面从头到尾都是儿童的故事,很有教育意义,但是孩子们不喜欢看,小评委没有一个坚持看完的。”在侯克明看来,这类影片提出了社会问题,导演很有社会责任感,但片子大多拍得比较沉闷。

侯克明呼吁,儿童电影创作者要打破思维固化,创作符合当下少年儿童需求的影片,把平凡常见的事物幻化成神奇美妙的形象,把深奥复杂的事物演变成浅近明朗的形象,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

已经养成观影习惯的“70后”“80后”成为父母,他们陪伴孩子看电影的需求也正逐渐释放,这些都为儿童电影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环境。家庭观影已成为一种常见的亲子情感交流方式。

美国好莱坞的儿童电影被称为家庭电影,今年新上映的《一条狗的使命》《天才少女》《冲浪企鹅》都取得了不俗的票房。“这些电影主题不是针对某个国家、某个群体,而是让世界上每个人都能产生共鸣。观众看完之后,从中获得战胜困难的勇气与力量,相信自己能变得更好。”好莱坞的著名编辑菲利普·拉泽尼克分析电影“卖座”秘诀时说。

如何拍出更好看的儿童影片?珠江电影集团2008年成立至今已推出13部儿童电影,仅今年完成的就有4部儿童电影,在儿童电影创作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该集团董事长蔡伏青表示,儿童电影要实现寓教于乐,避免低龄化,就要尽量兼顾成人和儿童审美,在家长和孩子之间形成互动,才能赢得市场。他透露:“我们今年制作的第5部电影,就是一部合家欢题材的真人奇幻片。”

上影集团副总裁汪天云指出,科技发展日新月异,青少年的科学文化素养也随之提高,除了好莱坞“合家欢”式的家庭电影,儿童电影在创作中还要放眼未来,尊重孩子们的创新意识与主人翁意识,要多拍些“展望型”的少儿影片。

探索

  “项目创投”助力优秀剧本登上大银幕

在第十三届儿童电影节的竞赛单元,以海南琼中女足的励志故事为原型的儿童励志电影《旋风女队》大放异彩,连获三奖,成为“大赢家”,其中还包括由300位小评审投票诞生的“我最喜爱的儿童片”奖。遗憾的是,《旋风女队》今年10月16日全国上映,目前票房并不理想,根据猫眼电影数据,累计票房21万元。

“儿童电影难以进院线,观众有观影需求却看不到好电影,供需错位。”侯克明坦言,如何让优秀的电影与儿童观众见面,也成为儿童电影节的重要工作之一。

本届儿童电影节首创的“项目创投”,正是希望鼓励儿童电影的多样化创作,让优秀的剧本项目直面儿童市场全产业链,实现“订单式”开发。本届电影节20个入选项目涵盖了动画、科幻、探险、亲情、悬疑等多种类型,如动画电影《汉字岛》讲述了一个冒险梦幻的趣味故事,主角是拟人化的汉字部首;《海洋传奇》讲述了发生在极地海洋世界里小男孩小海和小海狮路卡之间的一段趣味横生的故事……“这么多优秀的剧本,让我们看到了导演们的奇思妙想,生机勃勃的创造力。”在创投论坛现场,侯克明说道。

电影放映作为电影产业中的重要一环,将直接影响电影作品的再生产和主创者的积极性。本届儿童电影节组委会为广州全市中小学生在电影院、学校及少年宫免费放映62部电影,总场次不低于500场,其中对于无放映条件的农村学校,还专门开设露天影院,实现院线放映和送影片进校园“两条腿走路”。

11月17日,组委会把开幕影片《旋风女队》送进广州市从化区的一所山区学校——吕田中学放映,年逾八旬的电影导演王好为也随着40多名中外嘉宾一起,到这所学校和数百名师生一起观看了电影。

吕田中学距离广州市区100多公里,附近没有一家电影院。“我们好几年都没有看过电影了,《旋风女队》很好看,青春、阳光,主人公从一点不懂足球到成为场上的主力,她们的毅力和拼搏精神很让我感动。”一位学生观看后告诉记者,希望学校能经常组织这样的电影放映活动。

珠江电影制片有限公司一级编辑祁海认为,无论是组织儿童电影进校园还是进影院,这些方式都有助于孩子们有机会看到更多的好电影。祁海曾认真研究儿童故事片的产销关系:“传统儿童故事片的零售票市场和团体票市场(包场),现在存在很大困难。孩子要上课、家长要上班,周一至周五家长都不会带孩子上电影院,一部新片的档期一般只有7天,有5天没人看,儿童电影怎会有票房收入?”

促进儿童电影市场繁荣,开拓儿童故事片的复映市场,建立长线放映机制也是拓展儿童电影市场的有效举措之一。祁海举例道,《杂技小精灵》2009年在广州青宫电影城首轮上映时收获12.2万元票房,此后的4年间,每年“六一”儿童节都放映该片,也相当受欢迎。

中国电影资料馆馆长、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孙向辉也认为,儿童电影如要再次走向辉煌,发行、放映亟待解决。他建议,可从建立和完善艺术电影联盟切入,提升儿童电影质量,打开儿童电影市场。

“儿童电影的创作产量和艺术品质关系到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副巡视员周建东表示,拍出更多、更好看的儿童片、动画片,是新时代赋予广大儿童电影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他期待通过举办国际儿童电影节,以及儿童电影论坛、市场交易、剧本项目创投等系列活动,推动儿童电影剧本创作、项目投融资和影片交易,从而尽快在中国电影市场推出一批具有影响力的优秀儿童片、动画片,满足广大少年儿童观众的电影需求。

记者观察

  儿童文化产业潜力巨大 为何缺乏“慧眼”?

据统计,目前中国16岁以下的少年儿童人口有3亿多。其中,城市儿童消费在家庭总支出中的比例已超过33%,占人口的比重约20%左右;6岁以下儿童的消费市场将达到5000亿元左右的规模。

在“二孩”新政全面放开之际,婴儿潮将带动国内消费进入加速期。这决定了儿童文化产业在整个文化产业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属于文化产业中的核心产业。儿童电影正是儿童文化产业中的重要一环。

随着经济业态的发展,当下儿童文化产业大体分为四大类:核心产业包括图书出版、影视、动漫、戏剧、游戏等,是围绕“作品”打造的立体阅读产品;从核心产品延伸开发出来的亚产品,有如电子书、点读笔、手机阅读等;还有以核心产品(作品)的艺术形象、品牌以及作家名字为象征性符号与号召力的产品;此外,还有以著名文学形象、品牌打造的跨行业、跨艺术的综合性产品,如儿童主题公园、主题旅游、儿童培训机构、学校等,可谓丰富多样。

纵观国内,已有一些当代儿童文学的著名艺术形象作品正在被开发成少儿文化创意产业,比较成功的包括“喜羊羊与灰太狼”“熊出没”等IP。但从总体上看,国内儿童文化创意产业还刚刚起步,还在围绕图书、影视等核心产品领域摸索,延伸产品、附加产品的市场尚未形成气候,如儿童主题公园等综合产品几乎都是海外引进的品牌。

究其根本,国内儿童文化产业发展一缺“慧眼”,二缺人才。当下在国内,相比制造业、金融业等其他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并不算特别强势,而聚焦在儿童群体身上的儿童文化创意产业更容易被忽视。在开发过程中,创作者往往误以为只要借助高科技、高投入就能成功,却轻视了核心内容和形象的风格化提炼。更有甚者盲目媚外,不懂得挖掘民族本土的艺术精华,反而是国外文化创意机构“慧眼识珠”,将花木兰、功夫熊猫、宝莲灯等打造成深受儿童喜欢并具有强大消费力的创意IP。

要繁荣国内儿童文化产业,首先必须认清其核心是“内容”,关键是“艺术形象”。国际上一切成功的文化创意产业,无不在品牌与形象上下足功夫,花大力气塑造一流的品牌、形象,迪士尼是如此,《哈利·波特》也是如此。没有真正为孩子们记得住、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下的艺术形象,就没有少儿文化创意产业的一切衍生消费。

与此同时,抓紧培养复合型专业人才也是当务之急。从事儿童文化创意产业的复合型人才既要熟悉、把握儿童文学的创作,懂得儿童心理需求,又需掌握数字出版、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懂得创意设计、市场开发等,这无疑对高校专业设置乃至社会培训提出了新需求。

中国国际儿童电影节从今年起落户广州,创造了一个很好的产业对接平台和人才交流契机。我们期待着,儿童电影节的举办能推动中国儿童电影产业走向国际化,打造成广州的文化名片;更期待着,其能进一步丰富广州文化产业的内容,为图书出版、戏剧等其他儿童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借鉴模式和产业资源。

扫一扫关注“电影界”微信公众平台

扫一扫进入移动端浏览

责任编辑: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