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产业&企业 / 正文

公安题材影视剧佳作频出 成就斐然

11月20日至24日,由公安部宣传局主办的首期全国公安影视创作培训班在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举行。通过集中培训的方式,进一步提升公安影视创作的能力和水平,催生公安影视文化精品,成为这次培训班的重要主题。

从上世纪80年代风靡大街小巷的《便衣警察》到此后引起轰动的《九·一八大案纪实》,再到近年来在社会上引起追剧风潮的《营盘镇警事》《湄公河大案》《刑警队长》《特警力量》;从真实反映公安民警成功解救人质案件的《解救吾先生》,到刷新公安题材电影票房新纪录的《湄公河行动》,长期以来,公安题材影视剧因其矛盾尖锐、情节曲折、可视性强等特点,一直深受观众的关注和喜爱,成为荧屏焦点、收视热点和创作亮点。

在中国电影市场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国产电视剧年产量达1.5万余集,网络平台自制剧中涉及公安题材的作品层出不穷的当下,如何提升公安题材影视剧的创作品质,增强公安题材影视剧的创作力量,进而推动公安题材影视剧创作繁荣成为摆在从业者面前的新课题。

11月20日至24日,由公安部宣传局主办的首期全国公安影视创作培训班在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举行。通过集中培训的方式,进一步提升公安影视创作的能力和水平,催生公安影视文化精品,成为这次培训班的重要主题。

佳作频出,公安题材影视剧成就斐然

高学历年轻化的新警察队伍、酷炫先进的警用装备、与以往不同的新型犯罪手段、日益复杂的国内国际执法战场……近年来,公安题材影视剧突破了以往同类题材中的警察形象和套路式情节,从内容到形式,从拍摄主体到呈现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从习惯于浓墨重彩地讲述警匪之间的斗法、斗智、斗勇,重在描述案件的侦查破案过程,到重在还原警察生活,侧重讲述人物的成长历程;从一味地展示案件到坚持案件服务于民警形象塑造,将关心警察命运、展现警察精神、树立警察形象作为创作重点,如今出现在荧幕当中的警察形象不再是近乎完美的神,而是更具有时代感和生活味,可以说,在经历过发展阵痛后,公安题材影视剧又一次以崭新的面貌拓宽了受众范围,吸引了更多观众的关注。

这一点从播放平台上可以窥见一斑。

自2004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出台涉案电视剧在电视台黄金时间限播的政策以来,除了中央电视台外,在一线卫视就没有播出过有影响力的公安影视剧。而在2015年,电视剧《刑警队长》《特警力量》《后海不是海》先后亮相一线卫视黄金档,取得了较高的收视率和网络点击率,实现了公安题材影视剧重回卫视黄金档的重要突破。有观众评论:“鲜明的公安底色在满屏的宫斗宅斗电视剧中脱颖而出。”更多的观众则为公安民警锲而不舍、忠诚奉献的职业精神深深打动。

2016年,电视剧《警花与警犬》则一反以往公安题材影视剧侧重于案件展现的特点,让观众的目光聚焦到警察的“亲密战友”身上。

《谜砂》《爱的追踪》《黎明决战》……公安题材电视剧播出平台的增多,收视率和网站点击率也屡创新高,剧中的情节角色一时间成为网友和观众热议的话题。

而在电影方面,不得不提到公安题材电影《湄公河行动》带来的突破。

一直以来,不少从业者认为,主旋律电影,尤其是公安题材电影,很少出现票房“爆款”,而公安题材影片《湄公河行动》以12亿票房的骄人成绩,突破了以往主旋律题材电影的票房“天花板”,在电影上映期间,凭借质量和口碑一路高歌,走出了票房和排片的“神曲线”。许多民警感叹,我们终于有了自己的大片。

除此之外,电影《警察日记》在东京电影节荣获大奖,多部公安题材作品还分别获得了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和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飞天奖”“华表奖”及“金鹰奖”等重大影视奖项。“可以说,公安题材影视剧的创作方兴未艾、佳作迭出、精品不断,公安题材影视剧的创作播出都处在良好发展态势之中。”公安部宣传局局长战俊表示。

警惕潜在风险,拒绝消费公安文化

近年来,尽管公安题材影视剧已经有了较大的进步与发展,然而面对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呈现出的新面貌新气象,公安题材影视剧的创作还存在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这也是此次培训班上,不少学员关注的问题。

跟风模仿、题材扎堆的现象依旧比较突出。有的创作者缺少公安生活经验,也没有花时间采访和研究公安队伍的实际情况,习惯于模仿或照搬已经成功的影视剧创作模式,不仅架构的故事情节脱离中国现实,设置的人物也似曾相识。

同时,有关部门注意到,近年来,大部分公安题材影视剧都集中表现缉毒工作、刑侦破案题材,无形中形成了题材扎堆、故事雷同、叙事集中的现象,难以更广泛地展现公安工作的方方面面。有的制作机构为了追求轰动效益、满足猎奇心理,在悬疑、推理的幌子下,用烧脑的剧情、奇葩的嫌疑人、血腥的场面迎合观众口味,无视剧中的警察人物身份、外在表现形象、侦查破案手段等严重背离现实的问题,使剧作定位模糊,警察形象严重失真。

适用法律法规不恰当、虚构公安机关内设机构,混淆公安民警职务称谓、警务场所外观标识不规范……在公安题材影视剧中,还存在着诸多不符合法律法规和执法办案规范以及民警行为规范的现象。

影视剧的传播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受众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公安题材影视剧创作中的诸多问题已经引起很多人的关注。

“公安影视剧不能急功近利,只讲数量不讲质量,低级重复不是真正的繁荣,只会造成泛滥。公安工作不乏一流的故事,但缺乏一流的表达。发好公安声音,讲好警察故事,需要更多的精品佳作,要坚决杜绝粗制滥造,杜绝消费公安文化的行为。”公安部宣传局副局长孙洁表示。

不忘初心,期待公安题材影视剧的强势崛起

公安队伍是一支有着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队伍,也是一支英雄辈出、正气浩然的队伍。公安机关各条战线上发生的动人故事、感人细节,都是影视剧创作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而塑造有正气、接地气、有筋骨、有温度的警察形象,勾勒出中国当代警察生动真实的轮廓,从而展现公安事业发展中留下的那些风霜雪雨的印记,是压在公安题材影视剧创作者们身上沉甸甸的责任。

要有意识地在每部作品中尝试新的创作方法,新的叙述方式;要深度挖掘人物本身的性格特点,避免陷入思维定式;要在创作中注意探求警察这一职业对于人物性格的塑造……在培训班的课堂上,全国公安文联副主席张策结合自己的创作经验提醒大家。

而参加此次培训班的部分学员已经开始了自己的初步尝试。

已经撰写了12部长篇小说的北京市公安局民警吕铮,最近开始参与自己小说改编影视剧的剧本工作。编剧工作的学习,对他的小说创作也起了反哺作用。他说:“编剧对整体故事的架构,让我的小说创作更有章法,剧本要求的起承转合,情境激化、草蛇灰线、道具的运用等,也弥补了小说创作中可能出现的漏洞与缺憾。”

2017年,根据天津铁路公安处民警李晓重创作的小说改编的电影《纵横千里》、电视剧《走火》拍摄完成,这让他对文学创作有了新的体会:“在我看来,一个好的写作者,就是一个认真细致的工匠。作为一名公安文学创作者,在创作中首先要以自己所在的公安队伍为荣,但在写作过程中要注意避免被职业所掣肘,使作品不仅具有公安属性,还要有社会属性。其次,要重视人物的塑造,避免人物淹没在事件的展现中。还要注意虚与实的界限,文学创作要有所取舍,在真实事件的基础上根据创作的需要进行合理的虚构,创作出符合大众视野、具有真正文学语言的作品。”

与此同时,整合创作力量,培养公安系统内的影视文艺创作人才,也成为公安影视创作下一步努力的方向。北京市公安文联影视协会先后开办了影视创作培训班,成立了影视创作工作室,进行集体创作。而在湖北省公安厅、武汉市公安局的大力支持下成立的蓝盾剧作工作室在完成电影电视剧编剧工作之外,还长期与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合作,目前已经完成第一季普法栏目剧《江城刑警》的创作,第二季《江城刑警》正在创作中。

另一方面,一批由社会影视机构拍摄的聚焦公安中心工作或重大行动的作品也已进入创作和后期制作阶段,如反映公安部远赴安哥拉打击侵犯华人利益犯罪团伙的电影《安哥拉行动》;表现公安机关赴莫斯科侦破火车大劫案的电视剧《莫斯科行动》;讲述抓捕外逃经济犯罪嫌疑人的电影《猎狐者》和电视剧《猎狐行动》;反映打击电信诈骗犯罪的电视剧《天下无诈》;讲述中国维和警察海外维和行动的电影《维和行动》和电视剧《和平使命》;讲述广东警方组织雷霆扫毒的电视剧《破冰行动》……

讲述当下的警察故事,展现公安民警的真情实感,从时代社会的大背景中审视公安工作的发展进步,体现公安机关的时代担当和社会责任,为公安题材影视剧创作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或许,公安题材影视剧强势崛起的大幕已经拉开。

扫一扫关注“电影界”微信公众平台

扫一扫进入移动端浏览

责任编辑: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