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时光永远都是最热的话题。2018年快来了,“那年18岁”的梗也火遍朋友圈。
18岁的梗:是因为2017年12月31日,最后一批90后(生于1999年12月31日)度过了他们18岁的生日。这意味着从法律上来讲,90后一代人全部成年,集体告别了少年时代,00后粉墨登场!
多么让人唏嘘呀!于是70后、80后、90后纷纷晒出自己的18岁照片。年轻人回忆起自己的青春时光都这么疯狂,那么中老年呢?
一部《芳华》,让人看到了他们的激情。
上映14天,《芳华》票房一直在增长,终于在12月28日晚突破10亿票房,是至今国产文艺片票房最高,也是冯小刚电影票房最好成绩。
《芳华》的爆发,无疑与中老年观众支持分不开。据调查,《芳华》上映后,45岁以上的观众占一半,调动了那些一年可能去不了一两次的中老年人,这种情形上一次出现,还是暑期档的《战狼2》。这种口碑发酵和蔓延,是国产电影史上的罕见现象。
《芳华》又有哪些让国产电影学习的呢?
选择稀缺题材,挖掘潜在受众。
《芳华》的故事是70年代文工团少年、少女们的青春岁月,这个题材在国产电影史上出现的并不多,最近的一次关于那个年代的青春刻画还是2010年张艺谋的《山楂树之恋》,但是《山楂树之恋》没有拍出中老年群体心中青春的感觉,票房、口碑都很一般,票房1.4亿多,豆瓣评分6.7分。
时隔7年,《芳华》再次出现,情景就不一样了,一句“ 一个始终不被善待的人, 最能识别善良, 也最能珍惜善良”俘获了多少在社会上奔波了多年的心,也是只有经历了那个年代的人才能被《芳华》感动。
很多年,国产电影都聚焦在动作、青春、喜剧片上,很少有人去拍关于70年代的故事,这样稀缺即产生价值,加上2017年“中年危机”被炒的沸沸腾腾,更让步入中年的“油腻”男女们有情怀去追忆那些年青涩的时光。《芳华》的出现,恰逢其时。从猫眼、淘票票的数据来看,看《芳华》的观众年龄分布是以30岁、40岁为主,这是《妖猫传》、《奇门遁甲》的两部,而20岁以下的观众就很少。考虑到很多电影票都是年轻人为自己父母购买的,那么实际看电影的中老年群体只会更多。据观众反映,影院一场看完,身边多是大妈、大爷。
与其他影片相比,这部影片的消费者明显集中在中老年。很显然,影片抓住了中国电影受众分流趋势,没有迎合所有群体,聚焦固定群体,让成熟的观众发散口碑,这样票房比想象中的更好。
大胆启用新人,努力做到自然。
和同档期的《奇门遁甲》、《心理罪之城市之光》相比,《芳华》的演员都是新人,面容青涩,容易辨认,也容易获得较高的宽容度和好感。新人演员即使演技不太过关,观众都会以较宽的标准衡量电影,而且对新人还会有很高的好奇心,相应也带动了影片的热度。据说,《芳华》的女主们是在一千多名女演员中甄选,要求素颜亮相,不要整容脸,因为电影需要有血有肉的演员来赋予角色鲜活的生命力。
这样的演员特点也与故事相符合,中老年观众对颜值要求并不那么明确,更不需要用大眼睛、高鼻梁、大胸来吸引他们,纯真、质朴的外貌反而更能激起他们对过去时光的追忆。影片中女演员苗苗、钟楚曦、杨采钰、隋源和王可如等人都有过一定的表演经验,个个充满朝气和活力,也是影片需要的,知名度不是很高,也让影片有了一些神秘感。
今年已经有不少大明星制作电影扑街了,其中不少明显其实在影片有演技的突破,但是观众可能对那些原本演技差的大明星有抵触情绪,反而看不到演技上的进步,加上剧情、画面等其他缺点,差评就会多了起来。反观《芳华》新人演员演技也不是很突出,但是影片努力做到自然,加上冯小刚过硬的美术功底,观众几乎没有不满意的。
营销与口碑都很重要。
《芳华》的逆袭,和《寻梦环游记》还是有点不一样。上映首日都票补,同时营销、宣传力度也大,加上之前国庆跳档风波,这部影片注定不会默默无闻,最后票房破10亿,也不算太意外。
《芳华》在上映两周内,除了有新片上映,其余时间都是排片榜第一。上映第二天,排片超过30%,场场爆满。如果仅有较高的排片当然不能保证票房大卖,口碑也很重要。《解忧杂货店》、《奇门遁甲》、《妖猫传》、《前任3》这些影片上映首日排片也很高,但很快又被《芳华》超越,正是靠着好口碑。
主题不算欢乐的《芳华》在贺岁档逆袭,票房碾压有明星阵容的《机器之血》、《奇门遁甲》、《心理罪之城市之光》、《妖猫传》,让大家看到了“反其道之行”的无限可能。在中国电影市场叱咤十多年的冯小刚,也迎来了自己的10亿大片,而且还是部文艺片,这是个值得纪念的时刻,也是中国观众不会忘记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