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2017年,内地电影票房虽然依旧是商业大片的天下,但“文艺片”的异军突起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冈仁波齐》《七十七天》《二十二》等低成本“冷门”影片均取得票房过亿的佳绩,这不仅从一个侧面说明国产电影类型更加丰富,观众选择更多;尤为可喜的是,当电影创作者更强调“有格调”而不是单单追求“有票房”时,观众也没有辜负创作者们的“责任感”,他们用票房呼应了创作者的情怀,在创作者与观众的携手努力下,中国电影多元化的新格局已初具雏形。
“文艺片”在国内是个约定俗成的概念,基本上与热门商业类型片相反的、叙事风格独特、独立制作、严肃现实题材、记录性质等电影均可被归入“文艺片”。以此衡量,记录幸存慰安妇现状的纪录片《二十二》,纪实风格浓郁的故事片《冈仁波齐》,探险题材文艺片《七十七天》,都展现出出色的艺术成就,而其以小成本博取大票房的业绩则是电影质量的真实写照。
这种“冷门热卖”的成功首先是中国电影市场“蛋糕”做大的结果。据了解, 2017年中国电影总银幕数已超过5万块,超越北美位居世界第一。银幕数的增加反映出市场容量的扩大,这为艺术片、纪录片等原本冷门的影片提供了放映空间,与之相呼应的是,去年全年内地观影人次突破了15亿,这些都为“冷门”电影热卖提供了市场空间。
“文艺片”的热卖还在于观众的审美、口味更加多元,为艺术片的成长增加了机会。过去的一年,部分打着大明星、大制作、大IP幌子的电影饱受观众诟病,让观众更加关注故事讲述、传播口碑,这从“批片”的“爆款”频出可以佐证。
以往总是作为进口大片“有益补充”的批片,在2017年收获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成绩。印度影片《摔跤吧!爸爸》靠扎实的剧本、卖力的表演和真挚的情感,不断发酵口碑,最终以12.99亿元票房获得进口片票房季军,将《加勒比海盗5》《金刚》《生化危机终章》《蜘蛛侠:英雄归来》等分账大片甩在身后。此后,来自泰国的现实题材作品《天才枪手》和西班牙悬疑作品《看不见的客人》也都以过硬的质量,赢得了出色的票房。
观众观影新风尚的养成,既缘于对商业大片热情的减退和对多元文化的支持,更是市场化洗礼后对“内容为王”的理性选择。说到底,是一些理性的创作者不再围着流量IP转,而是秉持“匠人精神”精雕细刻,这才塑造了一批优质电影,引起现象级讨论。
据介绍,登山探险题材影片《七十七天》,主创历时三年深入无人区腹地,在可可西里、阿尔金、昆仑山、藏北、柴达木五大无人区取景。拍摄地海拔平均超过5000米,最高达到了6700米。剧组不仅要面对极端恶劣、变化无常的天气与地形,还会受到诸如狼、老鹰、藏棕熊等猛兽的威胁。
而《冈仁波齐》的意外走红,更是一种心灵力量的胜出。在这部纯自然记录体的镜头语言下,有一种令人震撼的平静力量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正是这种不假修饰的纯净感,成为长期生活在纷繁都市的人渴望的一股清流。它虽然是一部小众影片,却击中了大部分城市人在日常生活中心灵无处安放的痛点,填补了都市人最缺乏的心灵观照。
当然,一众优秀文艺片的逆袭,原因是多层次的。抛开市场大环境与自身质量过硬之外,营销手段的对路也是原因之一。如这几部影片的成功,都离不开圈内人和广大观众在豆瓣等社交平台不遗余力地给予好评和推荐,倒逼院线增加排片,进而使得这些在前期不太被看好的影片在市场中逆袭成为“黑马”。
然而,几部“文艺片”的逆袭,并不意味着文艺片春天的到来,更不意味着市场大格局的彻底改变。文艺片注定是小众类型的影片,也正因如此,艺术类或记录类影片更应该沉下心来打磨剧本、钻研市场,如此,才能走出“深巷”,让“酒香四溢”。
回首2017年,这是电影市场新格局的滥觞。从《战狼Ⅱ》的一枝独秀,到《芳华》在浓烈的怀旧情结里所抒发的人文情怀,再到小众文艺片的怒放,各种题材、不同风格的电影令中国电影市场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文化生态。
2018年,中国电影即将开启新征程。“文艺片”的回暖能否继续,这不仅需要创作者有讲述动人故事的耐心和传递真挚情感的信心,更要在艺术修养和技术储备之外,培养直面社会现实的勇气和体察人生百态的智慧。这不仅是中国电影人必须面对的文化自省,也是新时代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