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来自英国的著名的电影产业学者史蒂芬·费勒斯(Stephen Fellows)发布了他的最新研究成果,从电影内容创作、投资预算,到拍摄制作、发行展映等多个维度揭秘48个正在重塑全球电影产业的趋势和变化。这48个“知识点”分四篇文章发布,对电影产业链做了全方位的把脉和解读。今天,
1.电影的全球发行时间差逐渐缩短
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发行的电影进入其他国家时上映时间出现了明显的延迟。在21世纪初,同一部电影在美国和英国的上映时间平均相差135天。而在接下来的16年里,这个数字下降了96%。并且,该趋势在大多数发达国家都得到了印证,这一现象的出现是由以下三种因素共同作用的:即好莱坞打击盗版的决心、分销技术的日益进步和社交媒体营销全球化的强大能力。以下是1994年至2016年票房前100名电影在美国与其他国家的平均上映时间差的统计数据。
2. 观众对3D电影越来越没兴趣
3D电影在80年代兴起,并于2010年左右开始进入繁荣期。但最近的数据表明,观众已经厌倦了3D电影,他们更倾向于选择2D电影。纵观3D电影所占年度票房总收入的百分比,我们发现2010年达到了它的最高点。之后,英国和北美的3D电影市场份额都出现了几乎一致的下滑。 2010年,3D电影的票房份额占美国年度总票房收入的22%。而到了2016年,这个数字下降到7%。同样地,3D电影在英国的市场份额从2010年的21%,下降到2016年的14%。以下是2009年至2016年3D电影占全年电影票房总收入份额的统计数据。
3. 好莱坞进行创意决策时更加在意国际市场的影响
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一部在北美首映的电影,其国际市场收入平均占其全球总票房收入的35%。自此以后,国际市场的收入份额越来越大,2016年已达到全球收入总额的63%。
1997年,电影(特指在北美地区首映)的国际市场票房收入份额首次超过了国内市场,这主要是由于三部电影在全球带来的强劲表现:《泰坦尼克号》(70%)、《黑衣人》(57%)和《失落的世界》(63%)。 但直到2003年,国际市场的票房收入比重才真正占据了主导地位。以下是1990年至2016年好莱坞六大电影发行公司的国际市场票房收入份额的统计数据。
对国际市场的日渐依赖正在影响好莱坞进行创意策划时所做出的决策。一些影响看起来比较温和,如他们需要关注影片在其他文化和语言下仍能讲好故事。而另一些影响却令人头疼,比如中国市场和其政策的影响。
4. 影院放映活动有了更多的新花样
20世纪上半叶,电影放映场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它们开始放映短小花哨的电影、增加现场音乐、增加新闻短片、两部影片同场放映等等。在20世纪后半叶,电影的放映流程基本成型,大众可以预想到所有电影院基本的放映内容,即广告、预告片和剧情长片。但最近,电影院开始更有创造性地去填充它们的放映内容。 我们看到一个日渐流行的现象在发生,包括众筹包场放映(类似ourScreen 组织的活动)、在电影院直播活动(如国家大剧院的现场直播)、沉浸式复合影院(如Secret Cinema)。以下是2009年至2015年全球影院活动播映(指播出电影之外的活动内容)收入的统计数据。
5. 青少年观影群体正在逐渐流失
对影院运营的另一个挑战,是年轻人在电影观众群体中所占的比例正在逐渐降低。2009年,美国12至24岁的年轻人群在所有观影人群中占比为34%。但到了2016年,这个数字下降到了29%。英国也遇到了同样的情况,15-24岁的年轻观众在观影人群中的比例从35%下降至29%。
这种趋势令人担忧,对影院经理们来说更是如此,因为他们需要依靠那些容易取悦且爱消费的年轻群体。最近的一项研究发现,欧洲的影院经理人对年轻观影群体日渐流失的关注度,是关注盗版电影的两倍。以下是欧洲的影院经理人认为会对其业务造成威胁的因素排行统计。
6. 大龄群体占电影观众的比例越来越高
虽然年轻人正在失去走进电影院的兴趣,但是大龄群体的观影频率却在迅速提高。2008年至2015年之间,英国55岁以上的平均观影次数增长了三分之一。这背后的原因包括“婴儿潮”一代的老龄化、人口的日渐长寿、退休人员和“影生代”人群的活跃度提高。这样的变化为一些电影的票房做出了很大贡献,如《国王的演讲》和《涉外大酒店》,同时也提醒电影制作者,在饱和的电影市场中仍有一批需求未被满足的观众群体,那就是这群大龄观众。以下是2008年至2015年英国观影人群年龄分布的统计数据(左图)和2008年与2015年不同年龄观影群体占比的统计数据(右图)。
7. 最赚钱的独立电影往往依靠的是年龄段更大的观影人群
欧洲的影院经理人担心年轻观众群体流失的部分原因在于,他们深受营销和明星的影响,这两点都意味着质量差的电影仍然可以销量很好。相比之下,年龄层次较高的观众在决定观看哪部电影之前会更在意影片的质量好坏。
研究发现,高质量的独立电影(大多是剧情片)的核心受众规模越来越大,有效地保证了这类电影的上座率和质量。另外,最赚钱的独立电影很大程度上归功于高年龄层次的影迷群体的贡献。
8. 更多的电影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行
2016年,美国电影院上映的电影数量达736部,这个数字是2000年的两倍。我们把这些电影分成两个阵营,一个是来自发行范围极广的好莱坞六大电影公司(华纳、迪斯尼、福克斯、派拉蒙、索尼和环球),另一个是来源于所有其他公司的电影。数据表明,电影发行量的大幅增长并非来自于我们所熟知的好莱坞大片,事实上它们反而略有下降。在2006年,有128部采用广泛发行策略的大制片厂电影,到2016年仅剩下93部,10年间数量下降了27%。以下是1995年至2016年在美国影院上映的电影数量的统计数据。
去年,英国也出现了同样的情况,全国的电影院每周平均发行了14部新电影,是15年前的2倍。另外,观影人次同期只上升了16%,这意味着电影需要更多的宣传曝光量。 此外,票房年度排名前50的电影大约占到年度总票房收入的四分之三,这意味着其余的650多部电影都在争夺剩下的25%。 由此可见,现在独立电影的发行比以往更难获得观众的注意力,并且难以收回自己的成本。
9. 电影的数字发行越来越迅速
视频点播(VOD)仍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市场,重要性也在日益增长。一直以来,“第三窗口”(即家庭娱乐)是电影的关键收入来源。如今,基本上数字电影发行之后才可以买或者租到光盘,因此现在VOD对于所有电影而言是个全新的“第三窗口”。以下是2009年至2016年美国电影在影院上映与其使用数字技术、物理介质的发行时间差的统计数据。
10.家庭录像带与影院上映的发行时间差日益缩小
2000年,好莱坞电影在公映之后,再以家庭录像带(DVD、蓝光碟)的形式发行平均需要171天。在2017年,发行时间差缩短到105天,同比下降了39%。以下是2000年至2017年主流好莱坞制片公司的电影在影院上映与其使用录像带的发行时间差的统计数据。
影院经理人认为这种现象并不乐观,因为他们觉得它是对其业务的潜在威胁。他们担心就此失去了独家播放的优势,一旦消费者在电影发行的那天就可以购买到DVD,电影院就变得毫无用处。
11.近98%的电影采用数字化的放映方式
在2006年,美国95%的电影银幕采用的是模拟技术,即从35mm的赛璐珞胶片中投射出电影画面,这样的放映方式极其笨重且昂贵。当时,发行商需要制作和运送巨大而昂贵的拷贝到电影院,然后把六卷甚至更多的胶片组装好,然后几个星期后再拆掉它们。而且,因为这些设备用得越脏,划痕越来越多,因此发行期结束后它们很难再被回收。
十年后,美国电影的放映几乎全部采用数字手段,仅有2.2%的电影坚持使用模拟投影。数字底片的生产和运输成本更加低廉,同时质量更好且不会变质而极易回收,可以更好地保护版权所有者的权益。以下是2006年至2016年美国电影院使用的银幕类型的统计数据。
12.电影票价越来越高
目前,电影票价的涨幅已经超过了通货膨胀。电影行业已经开发出越来越多有关提高票价的手段,包括3D、IMAX和大片电影的额外收费等,票价的上涨和电影院偷偷进行的调价行为成为观影人群最爱抱怨的话题。在研究中发现,英国非高峰时期标准2D电影票的平均价格是9.84英镑,高于行业官方所公布的平均价格6.72英镑,这是因为英国适用的行业计算方法为总票房收入除以销售量,但并未把免费和折扣电影票考虑在内。以下是2000年至2016年美国电影票价与通货膨胀变化对比的统计数据。
注:
数据来源:the MPAA, 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 of the 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IHS Screen Digest, Wikipedia, NATO, IMDb, MovieInsider, Opus / The-numbers, Box Office Mojo, Rentrak, IHS, Attentional, British Video Association, Official Charts Company and the BFI.
文章来源:48 trends reshaping the film industry: Part 3 – Distribution and exhibi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