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前言:根据广电总局公布的数据,2017年全国电影总票房为559.11亿元,同比增长13.45%。城市院线观影人次16.2亿,同比增长18.08%。国产影片票房301.04亿元,占总票房的53.84%。全年故事影片产量798部。公开上映的影片中,票房过亿影片共92部,其中国产影片51部。国产影片海外销售收入42.53亿元,同比增长11.19%。全年新增银幕9597块,日均增长26.3块,全国银幕总数已达50776块。
由于广电总局公布的票房数据包含服务费,而服务费是自2017年开始计入票房的,为了便于与往年进行对比,以下内容如无说明,所有的票房数据均不包含服务费。
概况
2017年市场总量增加,单体影院和单张荧幕却不容乐观
2017年,全国票房523.78亿,同比增长15.1%,近三年来每年的平均增长率9.3%。人次16.22亿,同比增长18.1%,三年平均增长率13.4%。放映场次0.95亿场,同比增长26.6%,三年平均增长率31.8%。平均票价32.3元,同比下降0.85元,近三年平均每年下降1.25元。场均人次17.2人,同比下降1.2人,近三年平均每年下降3人。
2017年全国影院数达到9340家,同比增长18%,三年平均增长率19.9%。银幕数达到50776张,同比增长23.3%,三年平均增长率29.2%。单影院年均票房560.8万,同比下降14.5万,近三年年均下降57.1万。单银幕年均产出99.3万,同比下降5.8万,近三年年均下降14.1万。按14亿国内人口计,2017年人均观影频率达到1.16次/年/人,同比增长0.18次/年/人。每百万人银幕拥有数达37.67张,同比增长6.74张。
经历了2016年的低谷,2017年的电影市场有回暖的趋势,但相对于2015年以前动辄30%以上的年增幅,2017年的情况也不算好。同时,虽然市场的总量在增加,单体影院和单张银幕的情况却不乐观。大量的新增银幕对总票房的贡献越来越小,却带来了越来越严峻的竞争,影院终端的基本面有恶化的趋势。
影片情况
2017年影片票房呈现出了更强的头部效应
2017年全年共有1693部影片显示有排片或放映记录,其中有大量低票房影片及非本年度上映的影片。在全年放映票房超过100万的343部影片中,有300部属于本年度上映的新片,其中有13部影片国内票房超过10亿元,其中国产片(含中外合拍)占5部,合计票房116.9亿,占10+亿影片总票房的52.5%。票房超过5亿的影片共31部,其中国产片12部,合计票房161亿,占5+亿影片总票房的47.4%。票房过亿的影片共90部,其中国产片占51部,合计票房249.5亿,占过亿影片总票房的52.4%。
2017年票房排名前6的影片:
在过5亿的高票房影片中,国产片的平均票房是13.4亿,进口片的平均票房是9.4亿。在过亿的影片中,国产片的平均票房是4.9亿,进口片的平均票房是5.8亿。从高票房影片的表现看,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上,国产片都有不输于进口片的表现。然而,算上《战狼2》创造的票房奇迹,2017年的国产片票房占比还是处在偏低的水平,远不如2015年国产片所达到的60+%的高峰。
正是由于《战狼2》远超其他影片的表现,2017年的影片票房呈现出了更强的头部效应。Top10影片票房达到190.7亿,占全年总票房的36.4%,而2016年同期是31%,2015年是34.8%。Top20影片票房达到277.1亿,占全年总票房的52.9%,2016年同期是48.5%,2015年是50.7%。
2017年票房明显特征之一:口碑效应增强
2017年口碑决定票房的例子很多,抛开《战狼2》不谈,印度批片《摔跤吧!爸爸》豆瓣评分9.1,票房12亿,在2017年5月掀起了观影热潮,创造了无数批片奇迹,成为春节档后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现象级影片,也让叶宁和华谊实现了第一个华丽转身。另一部口碑票房双丰收的佳作是《寻梦环游记》,同样豆瓣9.1分,票房10.8亿,同样创造了皮克斯在国内上映影片的最高票房记录。这类影片的共同特征是都凭口碑走出了一条逆势上扬的票房曲线,所以首周票房占比很低(通常来讲,票房过亿,上映周期超过3周的影片,首周票房占总票房的30-50%左右),《摔跤吧!爸爸》是7%,《寻梦环游记》也只有10%。类似的还有《一条狗的使命》等。
当然,反面教材也同样生动,最知名的当数凭借电视剧大火的《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大IP、火热话题、暑期档、流量小生、酷炫特效等各种票房元素一应俱全,备受大众期待,但由于剧情等方面的硬伤,影片上映后遭遇了断崖式票房下跌。首周票房占比高达80%,最终,一部卖相在15+亿的影片只取得了5亿票房,豆瓣4分也成为其口碑的最好注脚。类似的低口碑毁票房的例子还有《奇门遁甲》《变形金刚5》《机器之血》等。
另外,争议口碑所形成的话题效应助力票房的例子也不少,最典型的应该是冯小刚导演的《芳华》。经历了撤档、重剪、老兵抗议等一系列风风雨雨后,巨大的话题效应和充满争议的口碑最终将该片送上了10+亿,也成就了冯导的票房巅峰。还有韩寒的《乘风破浪》,今何在的《悟空传》,大概都属于这一类型。
2017年票房特征之二:小众文艺片表现亮眼
小众文艺类影片从2015年就已经开始在市场上崛起,当年小众文艺和商业兼备的《失孤》《烈日灼心》等票房过两亿,纯小众文艺的《闯入者》《心迷宫》等票房过千万。2017年,文艺小众和商业兼备的《摔爸》《芳华》票房过10亿,纯小众文艺的《二十二》票房过亿,《七十七天》《冈仁波齐》票房均超过9千万,《至爱梵高》过6千万。谁能否认,小众文艺片最好的时代即将来临。
如果说2015年的主题是国产大片崛起,喜剧和青春片称王,2016年的主题是平淡无奇缺乏惊喜,国产主旋律崛起,那么2017年的主题可能是口碑效应增强,好莱坞大片效应缩减,多元化趋势渐显。
省份情况
2017年各省份影市展现出微弱去中心化趋势
2017年各省份票房基本保持了2016年的格局,前五依然是广东、江苏和浙江三巨头以及上海和北京两大直辖市,前十中只有一位新面孔,即辽宁省超越福建挤到第十位。此外,河北超过陕西排在第15位,吉林超过云南排在第20位,山西超过天津,贵州超过内蒙,其他省份排名不变。各省电影市场发展程度差异依然很大,但也展现出了微弱的去中心化趋势,前五省份票房份额43.9%,同比减少0.8个百分点,对比2015年减少1.7个百分点。前十省份票房份额65.4%,同比减少0.6个百分点,对比2015年减少0.9个百分点。
前十省份近三年票房对比如下图所示:
前十名省份市场份额增长的仅有广东、山东、河南
票房前十的省份中,广东依然以巨大的优势高居榜首,票房达75.2亿,领先第二名江苏省28亿,领先部分超过了湖北省的总票房。广东不但票房高,还是前十省份中仅有的三个市场份额同比增长的省份,另外两个是山东和河南。山东已连续几年成为票房增长最快的省份之一,2017年的同比增幅达到23.6%,是前十省份中唯一增幅超过20%的。浙江和河南紧随其后,同比增幅均超过18%。北京和上海依然是增长最慢的省级行政区,也是前十中仅有的两个增幅不足10%的地区。从近三年平均增长来看,四川、山东和河南是前十中仅有的三个年增长超过10%的省份,北京市场这三年几乎处于停滞状态,年均增长仅1.1%。
各省份票房排名TOP6:
城市情况
三四五线城市对票房贡献越来越大,但趋势缓慢
2017年,有票房记录的城市达到339个,比2016年增加三个,分别是西藏阿里地区、海南三沙市和青海黄南藏族自治区,但三个地区合计票房仅14.5万。从城市级别看,一二线城市依然是观影主力,32个二线城市合计票房209.2亿,市场份额39.9%,同比下降0.8个百分点,对比2015年下降1.6个百分点。4个一线城市合计票房106亿,市场份额20.2%,同比下降1.4个百分点,对比2015年下降2.1个百分点。与此同时,三四五线城市的市场份额分别同比上升0.5-0.7个百分点。三四五线城市对电影票房的贡献越来越大,但这一趋势依然缓慢,36个一二线城市仍然占据了60%的份额,票房下沉并没有特别明显。
各级别城市票房情况如下图所示:
“经济和人口优势”超过了“观影习惯优势”对票房的影响
从单体城市方面看,继2016年上海超越北京后,2017年又有深圳超越广州。上海超越北京代表“经济和人口优势”超过了“观影习惯优势”对票房的影响,这一超越几乎不可逆,所以上海相对于北京的票房优势2017年进一步扩大。深圳和广州两个城市无论人口、经济、票房还是观影习惯都十分相近,这一超越似乎并不如上海超越北京来得意义重大。仔细想来,深圳对比广州最大的优势应该是终端数量,2017年深圳银幕数达到了1505张,是广州的1.5倍,这也从另一方面反应了广州的影院建设还有很大的空间。
票房前十的城市中,苏州、杭州和成都取得了较大的同比增长,增幅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其他城市同比增幅均不足10%,远低于全国水平。从近三年平均增幅看,最高的是苏州,达到9.9%,最低的必然是北京。
前十城市近三年票房对比如下图所示:
单银幕产出过低,部分城市情况和经济水平明显不匹配
从单银幕产出看,全国的单银幕平均产出只有99.3万,同比减少5.8万,对比2015年减少28.2万。票房前百的城市中,只有34个城市单银幕产出同比上升,形势不容乐观。北京平均每张银幕的年票房产出达到了226.9万,是唯一单银幕产出超过200万的城市。广州以187.9万屈居第二,其兄弟城市深圳就没这么幸运,单银幕产出只有136.2万,排在第14位。
全国百强城市票房TOP6:
在单银幕产出最高的20个城市中,拉萨以173.3万排在第四,这个城市2016年以249.8万的单银幕产出超过北京排在榜首,一年过去了,居然没有敏锐的投资者去分一杯羹,实在出人意料。遥想2015年,海口也曾经以400+万的单银幕产出压倒过北京,但次年就下降到139.1万,看来投资者们对拉萨的关注显然还不够。另一个值得一提的城市是贵阳,在大部分城市单银幕产出都大幅度下降的情况下,贵阳逆势而上,以160.4万的单银幕产出位居第五,同比增加12.3万。
单银幕产出过低,或与城市经济水平明显不匹配的城市也值得我们关注,最明显的是重庆。重庆2017年的单银幕产出只有86.1万,同比减少5.8万,远低于同级别城市的水平,甚至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这一状况已持续几年,并且没有改善的迹象。在经济发达的城市里,东莞和佛山的单银幕产出也低于全国水平。类似的还有温州、石家庄等,值得当地影院投资者关注。
影院情况
影院数和银幕数飞涨,影院效益却呈现不同程度的萎缩
影院方面,年票房5000万以上影院仅15家,同比减少14家。年票房3000万以上影城157家,同比减少36家。年票房300万以下影城4645家,同比增加408家。在影院数和银幕数飞涨的年代,这一串数字充满辛酸。
票房前十的影城中,深圳万象城(原深圳嘉禾)跌至第5位,上海五角场万达、上影永华和北京星美金源跌出前十,北京金逸大悦城、上海百丽宫环贸和萧山德纳则挤了进来。除金逸大悦城和萧山德纳有微弱的票房同比增长外,其他影城均有不同程度的萎缩,深圳万象城、广州白云万达票房跌幅均超过20%。万年老大北京耀莱也出现了10%的萎缩,这已经是这家曾经创造过单店票房过亿的传奇式影城连续三年下跌了。
百强影城的票房门槛是3357万,500强的门槛是1972万,同比分别降低393万和25万。在百强影城中,有26家影城取得了票房同比增长,占比26%;在前500强影城中,有196家影城取得了票房增长,占比39.2%。这包含了2016年和2017年新开的影城,如果仅仅看开业超过2周年的老影城数据,取得同比增长的影城比例更低。都说2016年是电影市场的低谷,从影院的层面看,恐怕更严峻的形式还在后面。
全国票房百强影院TOP6:
北上广三城拥有超过半数的百强影城
百强影城中,19家分布在北京,17家在广东,15家在上海,三个省级行政区拥有超过半数的百强影城。除开北上两个超级城市后,广州、武汉和深圳分别以10家、6家和5家百强影城的数量,位居城市榜前三。院线方面,万达院线拥有34席,虽然数量比往年有所降低,但主角地位不可撼动。星美和新干线凭借良好的加盟影城质量,各自拥有11席。大地在收购了嘉禾系的影城后,终于在百强影城中抢得了一个席位。
票价方面,排除一些极低票房(100万以下)的影城后,耀莱华贸店以165.6元的均价排在榜首,同时其场均人次只有3人。在千万级以上的影城中,北京三里屯欢乐美嘉以81.7元排在榜首,上海百丽宫环贸店以70.2元居第二,北京UME华星以68.6元紧随其后。相对于第三方购票软件上动辄9.9的超低票价,这些影院真让全国人民羡慕。
场均人次方面,同样排除极低票房影城后,静安区美琪大戏院以138人/场排在榜首,中国科技馆巨幕影院以105人/场次之,上海沪北影院以90人/场居第三。这三家影城都是只有1-2张银幕的少厅影院,场均人次高是正常现象。在银幕数不少于5张且票房过千万的普通多厅影院中,乌鲁木齐奥斯卡以75人/场排在第一,江西华影以72人/场紧随。过往以场均人次高著称的北京耀莱,海口中影等,排名已有明显下跌。
院线情况
前十院线:万达一骑绝尘 星美荣光不再
院线方面,中影数字是唯一的惊喜,三年来,它以每年一名的速度稳步前进,2017年首次挤进前五,且比第四名中影南方仅少了不到4千万票房,按这个趋势,2018年它将力压新干线,且有望超过联合进入前三。老牌劲旅星美院线荣光不再,从昔日的老大,到万年老二,再到跌出前五,实在令人惋惜。再想想同为老牌劲旅的新影联,如今的排名已经是第16位。所谓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前十院线中,万达一骑绝尘,票房68.4亿,份额13%。大地2017年票房增长很快,坐稳了老二的位置,但票房仅44.9亿,份额不足9%,与万达还有不小的差距。得益于星美的下跌,新干线和中数的排名得以爬升。同样得益的还有幸福蓝海,由于浙江时代的下跌,它也回到了前十院线的末位。从同比增幅看,中数、大地和华夏联合都取得了20%以上的同比增长,其中中数以28.6%的增幅排在首位。金逸是十大中表现最差的院线,同比增幅仅1.8%,看来上市对它的票房并没有什么帮助。
各院线票房排名TOP6:
票价、场均日人次与去年持平 中数多项指标增幅居首
从近三年的平均增幅看,中数依然排在首位,在大盘不力的年份能取得年均33.7%的增幅,实在是难能可贵。由于规模太大,万达能取得7.1%的增幅也算中规中矩。星美和金逸是仅有的两条票房下跌的院线,虽然跌幅仅有1%左右,但也不容乐观。行内关于星美的传言满天真假难辨,其票房下跌也许可以接受。至于金逸,以直营为主且有上市加持,不知道为什么跌幅反而超过星美,难以让人理解。
前十院线近三年票房对比如下图所示:
市场份额方面,前五院线中只有万达份额下跌,前十院线中有6条份额增长,48条院线中有31条实现份额增长。然而,各院线的份额变动都很小,没有一条院线的份额变化达到1%。增长最大的是中数,份额增加0.8个百分点,跌幅最大的是金逸,份额减少0.7个百分点。大地和星美则分别是份额增长和减少第二的院线,均为0.5个百分点。
票价方面比较稳定,万达依然以38元排在首位,该价格也与2016年持平,相比2015年则跌去3元。场均人次方面不乐观,表现最好的武汉天河仅25.4人/场,往年冠军万达仅有25人/场,同比大跌5.5人/场。依然有9条院线场均人次还是个位数,最低的红鲤鱼院线只有7人/场,与2016年持平。总体而言,票价和场均人次的平均值与2016年持平,但方差减少。
影投公司情况
前十影投公司:断层感明显 万达大幅领先
影投公司方面,万达以高达71.4亿的票房将所有影投公司远远甩在后面。大地以33.7亿票房排在第二,横店以20亿票房排在第三。第4-7名的影投公司规模比较接近,均在15-17亿左右,从第8名开始出现另一个断层,其后的影投公司票房均不足10亿。自20名以降,各影投公司的票房均不足4亿。
万达影投的票房总额连续几年超过其院线票房,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影投公司旗下有一部分影院并没放在院线内,这在全国也是唯一的特例。大地影投的票房占其院线票房的3/4,横店影投的票房占其院线票房的九成,金逸影投的票房占院线票房的六成,这些都是以自投影城为主的资产联结型院线的代表,也是连锁影投公司的主力军,类似的还有太平洋、幸福蓝海等。另一部分影投公司的主力军是CGV、百老汇、耀莱、UME、卢米埃、嘉禾等连锁品牌,他们大多数是外来品牌,没有自己的院线,除了少数几个外,估计多数都在寻求卖身大公司的路上。
排名前5的影投公司:
前十影投公司:耀莱同比增长最快 金逸跌幅最高
前十影投公司中,耀莱是同比增长最快的,2017年第一次挤进十大,位列第九,票房9.6亿,同比增幅20%。CGV以14.9亿票房排在第7位,同比增幅10%,其他影投公司同比增幅均不足10%,金逸和中影影投均出现同比下跌,其中金逸跌幅最高,达5.1%。从近三年平均增幅看,CGV和耀莱分别以19.8%和18.6%的增幅排在前列,星美、金逸、中影影投和太平洋均出现下跌,金逸以10.2%的跌幅排在首位,票房规模最大的万达和大地,年增幅均不足3%。近来,中影、上影、金逸和幸福蓝海等纷纷上市,但从影投公司的票房看,对接资本市场并没有给他们带来实质性的票房增长。
前十名影投公司近三年票房对比如下所示:
结语
票补由第三方掏钱转向影院自己掏钱补贴观众
纵观全年,2017年的电影市场也算得上是风起云涌。上半年,在微影数次保底失败后,猫眼迅速将其吞并,一举奠定了其在第三方购票市场的垄断地位,也粉碎了淘票票争当市场大哥大的梦想。此后,猫眼日渐强势,大部分影院再无议价能力。为了留住观众并转化为影院自身的用户,票价补贴正逐渐由第三方掏钱补贴影院,向影院自己也掏出一部分钱补贴观众转变。
在彻底失去了与第三方的议价权后,无可奈何的影院更多地将目光瞄准取票服务费,加收服务费、要求售票系统供应商部分返还服务费、要求第三方部分返还服务费开始成为影院努力的方向。由于售票系统供应商的江湖尚没有大哥,再加上他们最近几年从影院着实挣得盆满钵满,所以这方面影院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近期,几大售票系统供应商开始部分返还取票服务费,2018年,这一趋势将更加明显。
还有一个令人担忧的趋势,从《叶问3》事件后有所收敛的票房造假行为,2017年开始死灰复燃,国庆档以后,情况变得十分猖獗,尤胜过往。如果说之前的票房造假是少部分片方的独舞,现在的票房造假则演变成各方参与明码标价的盛宴。如果说前两年行内人忧虑的是瞒报票房。2017年行内人忧虑的恐怕是虚报票房了。
电影市场告别野蛮生长时代 向管理要效率
在电影市场硬着陆的第二个年头,有人提出了电影市场发展的新常态:低速稳定的票房增长,影院和院线加速整合。在这个新常态下,制发映各个环节都应该思考,告别了野蛮生长的时代,行业的发展与以往有何不同,我们又该如何适应。在笔者看来,无非就是从“向市场要效益”往“向管理要效率”转变。
如果年报都免不了预测大盘的话,笔者认为电影市场基本面并没有可喜的转变,2018年持续低迷是大概率事件,全年票房可能会在580亿左右。另外,如果国内经济没有明显的好转,指望电影市场因为“口红效应”而重回高速增长比较困难。2017年,很多人希望在熬过两年的低谷后,电影市场会全面复苏,现在来看这一周期可能是五年。然而,无论如何,笔者依然坚信国内电影票房应该达到千亿的规模,电影市场应该还有一段蓬勃的发展期。(数据来源于电影局公开数据。部分数据来源艺恩,或有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