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速递 / 正文

现实题材电视剧迎来新的发展契机

2018上海电视剧制播年会上,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视剧司副司长杨铮表示,2017年是中国电视剧行业超越进取的一年,主流内容更加突出鲜明、现实主义创作强力回归,涌现出了一批优秀作品。

2018上海电视剧制播年会上,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视剧司副司长杨铮表示,2017年是中国电视剧行业超越进取的一年,主流内容更加突出鲜明、现实主义创作强力回归,涌现出了一批优秀作品。

在宫廷、穿越、玄幻剧的热潮退却后,《人民的名义》、《鸡毛飞上天》、《白夜追凶》等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异军突起,不仅斩获了良好口碑,也不断创造收视记录。

2018年是中国电视剧诞生60周年,我国作为电视剧第一生产大国、第一播出大国,年产电视剧300余部、1万余集。在五部委联合下发《关于支持电视剧繁荣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中国视协发布重点现实题材电视剧剧本征集等的推动下,现实题材电视剧也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现实题材崛起

据统计,在近3年立项的电视剧中,当代题材作品占比超过一半,而2017年立项的当代题材电视剧占比达到59%。出现了关注房价高涨的《蜗居》,反映医患关系的《心术》,碰触改革深水区的《浮沉》和直击反腐热点的《人民的名义》……近年来,现实题材电视剧可谓收获颇丰,在年度热播剧榜单中高居榜首,具有极高的关注度和话题度。

“这些现实题材电视剧的共同特点是把场景设置在当下,而且大胆触及敏感话题,反映和揭示社会现实矛盾问题,与观众有共同的话题,相当的接地气。此外,此类剧受众群广泛,不像奇幻剧、偶像剧的观众则主要是原著粉和粉丝。”中研普华研究员刘恒辉告诉《中国产经新闻》记者。

在2018年春季北京电视节目交易会上,共有1221项目,近60000集内容参展。其中,电视剧项目867部,网络剧95部,电影、网络大电影27部,纪录片、电视栏目69部,动画片33部,网络文学作品130部。就参展的电视剧作品而言,现实题材剧在数量上占据了绝对优势。

此外,在六大卫视公布的2018年109部片单中,当代都市题材也几乎占据了年度荧屏的半壁江山。

“现代题材创作将会成为新时代中国电视剧创作的主流题材。”中国广播电影电视协会组织联合会副会长李京盛如是总结道中国电视剧的发展趋势。

中央戏剧学院电影电视系主任路海波认为,现实题材电视剧与生活的贴近性强,容易收获共鸣,多拍现实题材作品,不仅是国家倡导,老百姓也很关注。

文化产业评论副主编郭丽娟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进一步指出,现实题材剧符合现代人的价值观和追求,很多人在剧中能看到内心的自己,引起情感共鸣。此外,还有题材的问题,类似于《人民的民义》,这类题材稀少,更显珍贵,但不是每部反腐剧都能这样火,它不仅能一定程度上满足受众的“窥私欲”,还能抓住社会痛点。

  政策与市场利好

在2017年大放异彩后,进入2018年,现实题材作品仍在持续发力。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统计,2018年1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剧目共95部、3753集。其中,古代题材只有13部、648集,分别占公示总数的13.68%和17.27%。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当代题材有61部、2211集,分别占公示总数的64.21%和58.91%。

对此,有业内人士分析称,现实题材作品重新受到市场关注,一定程度上与古装片热度下降有关。近年来一批由青年演员担纲主演的古装剧在播出后,无论是市场效果还是观众口碑都未能达到预期,粗制滥造、表演马虎、内容浮浅成为这批所谓IP古装剧的共同特征。在电视台减少采购后,IP古装剧的数量明显下降。

刘恒辉认为,现实题材剧强势崛起,出现“井喷”的原因很多。2018年恰逢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一批讴歌改革开放的电视剧“生逢其时”,纷纷投入拍摄。另一原因是,现实题材剧在荧屏上播出后大受欢迎。如前几年播出的《蜗居》、《心术》、《浮沉》等,收视率和口碑均不俗,这些现实题材剧的市场佳绩大大刺激了业内的创作热情。

“从2017年开始,现实题材电视剧在作品数量和质量上的上升势头,在社会影响力受众关注度、收视与口碑上的强势回归,已经有力证明了新时代现实题材电视剧将会成为主流创作的发展趋势。”李京盛说道。

现实题材作品的强势崛起既是市场调节的结果,也离不开政府的宏观调控。

2015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印发《优秀电视剧剧本扶持引导项目评选章程(修订版)》,明确规定,重点扶持现实题材。2017年,文化部号召广大文艺工作者重点加强现实题材创作,让更多优秀现实题材作品能够随时随地走进基层,为群众服务。

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提出,要繁荣文艺创作,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加强现实题材创作,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

“在政策和市场的双重助力下,现实题材发展前景是很好的。发展过程中要注重多维度开发,不能类型单一,在不断提高现实题材电视剧质量的同时,警惕滥竽充数的作品。”郭丽娟总结道。

避免“伪现实”

今年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曹可凡指出,深入现实生活、扎根人民的文艺作品,素来为广大群众所喜爱。作为影响最广、最受老百姓喜爱的媒体平台,近两年,各大电视台陆续推出了不少以现实主义手法创作,呼应现实生活的电视剧和节目。但从质量和数量上看,当下电视荧屏上此类作品依然有限,对新时代生活、精神的呼应还显不足。”

事实上,“现实主义热”已经持续了相当长一段时间,但优质有价值的作品却屈指可数,市场中“现实主义热”的虚火不小。

一些电视剧身披现实题材的外衣,实际却是换汤不换药的偶像剧,以大IP和流量明星来谋求市场收益;有些电视剧则悬浮于时代,例如部分家庭伦理剧只是对家庭生活的直接复刻,缺少对生活本质的提炼和对社会发展的认知。

“目前,现实题材电视剧的创作存在着不痛不痒以及反常规伦理结构的问题。”刘恒辉坦言。他认为,现实题材是一把双刃剑,一些作品只看到表象就放大了来表现,未必是社会的本质。为了电视剧观看而极尽表达生活中的偶然,并在电视剧中放大,这是一种不应该提倡的创作方法。

在谈到现实题材作品的创作手法时,导演沈严分析称,要害在于“相信”,创作者是否相信剧中角色、人物关系,又能否通过他们的创作使得观众信服,这才是关键。

郭丽娟也表示,从创作层面来讲,剧中人物,尤其是主角光环性太强,很多巧合成为套路,这其实大大降低了观众对剧情的期待,这就很考验编剧的能力,需要编剧是从生活中而来,而不是靠臆想发挥。

此外,她还进一步指出,现实题材剧很容易同质化,哪个类型火,哪个类型就霸屏,虽然一定程度上是市场的反映,但作为文艺作品创作者更需要创新来引领市场,让现实题材也能够在当代百花齐放。

在全国电视剧创作规划会议上,业内人士一致认为,中国电视剧短平快的模式会被观众和市场淘汰,拍良心剧、播品质剧是市场的大方向。

“中国电视剧靠数量规模发展的红利期已过去,必须深化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从数量规模增长的粗放型发展向质量品格提升的集约式发展转变。”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局长聂辰席说道。(

扫一扫关注“电影界”微信公众平台

扫一扫进入移动端浏览

责任编辑: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