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万张票为何不翼而飞?1300万票房又为何凭空消失?全国多家影院惨遭退票的背后又隐藏着哪些不为人知的秘密?这一切的背后究竟是人性的扭曲还是道德的沦丧?是第三方票务平台的一时愚蠢还是背后另有操手?影院被坑为何不抵制反而加大排片?让我们跟随影妹,一起探寻事件的真相。
4月28日事发当晚,大量影院接连遭到《后来的我们》的退票,且绝大多数退票申请是由某第三方票务平台发起,而同时该平台又是该片的出品方之一与主发行方,因此遭到影院推测,通过预售“锁场”炒热度以保排片,再在上映第一天退票,无异于“空手套白狼”。
毫无疑问,从《后来的我们》到《幕后玩家》再到《战神纪》,猫眼退票这一“妖猫案”已经震动了整个五一档。
我们的记者在第一时间联系了受害人影院经理D先生,他表示以退票的方式引导用户购买,是不符合常规的。
以及这个网络流传的造假操作图:
D经理向我们解释道:图上展现的形式从一部影片想要提升排片、引导观众购票的角度来说是可行的,但对于猫眼、淘票票这一类代售影票的第三方平台来说,这种操作不会给他们带来任何收益:“这就相当于你在超市购买了商品后又退货,他们是无法从中截留到任何票款的。”
最重要的是,影院的利益被完全忽视,现在所有的影城都利益受到侵害。
而作为影城来讲,第三方是应该担责的,因为从技术层面来讲,有一种“爬虫”机器人,可以操作大量网络购票退票的。所以假设是有人故意而为之,那也是第三方没有管理好技术漏洞,这对整个放映行业来讲是沉痛的打击。
而涉嫌的第三方票务平台也于29日凌晨发表声明。
但一纸声明,无法申明。
作为该片的出品方之一与主发行方的猫眼,实在难以洗脱嫌疑。
《后来的我们》出品与发行公司
我们的记者拨通了猫眼的电话,但猫眼仅仅告诉我们一切立场均以声明为准,再追问下去,却被挂断了电话。猫眼这样冷处理的态度,是否也表示了自己的心虚?
整个事件的目击证人(微博、豆瓣等的围观群众们),却对此存在疑虑。
影院方面为了弥补自己的损失,只能加大排片量。 我们看到,该片今天的排片量仍然占50%以上,稳居第一。
D经理告诉我们,批量退票的影响并不能简单通过查看整体大盘的上座率升降来判断:“(即便)退票,场次已经通过预售占住了,最终上座率可能不一定会下降。但是对于同档期其他影片来说,(这种操作)一定是一种打击。占住了场次,其他影片的排片量就会下降,最终造成观影人次的下降。”
猫眼退票风波让大众纷纷猜测,作为影片出品方和主发行方的猫眼参与了其中,今晨,猫眼发布声明并且简单粗暴地关闭了退票渠道,但这一“洗白”行为这引起了很多观众的不满。
而大众的猜测为何将矛头指向猫眼?
首先,猫眼作为《后来的我们》的出品方之一与主发行方,同时也是第三方票务平台,是有动机也是有能力通过技术来操作这个事情。
在第三方票务平台大量买票,造成预售火爆的假象,从而捆绑院线排片。由于院线无从考证预售票房的出处,只能以为该片票房火热,然后大量排片。而《后来的我们》被超高的预售票房炒热话题,引得许多观众纷纷购票,不断抬高该片的预售金额。
“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猫眼,也就坐收了渔翁之利。
事实上,《后来的我们》并不是第一次第三方参与宣发,在今年春节档的《捉妖记2》也是参与了发行,只是当时的票补是与影院方面合作进行,影院拿得到票补的票房分成。
而且过年期间购票量大、购票周期长,包括各平台给出的票补力度也不同,因此院线方面并没有考虑到人为宣发操作这一层。
究其原因,第三方票务平台介入到发行领域就是最大争议,“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这是乱象之源头,假如不被行业监管,未来的乱局可能会一发不可收拾。
同档期影片《幕后玩家》的出品方也在今天发出声明,呼吁国产电影从业者们遵守正常市场秩序,合理运用宣发动作。
可是!就在今天下午!案情又一次变得扑朔迷离......
《战神纪》官方微博表示,据猫眼专业版数据显示,4月29日9:01、11:40、12:02三个时间段内,《战神纪》当日票房在372.4万未有任何增长的情况下,11:40~12:02之间,短短20分钟上映两日累计票房从2064.4万跌至1511.8万。
五百万票房莫名蒸发!
迄今为止,只能把这些谜团称之为事件,这是因为无论是受到侵害的影院方和声称自己无辜的猫眼都没有选择报警,没有想用法律介入的形式来终结这个风波。
所以,事件只能是事件,未来倒很可能会成为案件,我们不妨多点耐心,陪着受辱的中国电影市场等到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