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5月,一批青年导演的作品正在陆续登上大银幕与观众见面。随着国内电影市场的快速扩容,青年导演成为近两年业内外关注的焦点。为了让青年导演获得更好的发展空间,国内各式各样青年导演的扶持计划也是层出不穷,据北京商报记者统计,自2008年开始,十年间国内青年导演扶持计划近30个,然而如此之多的青年导演扶持计划到底有多少真的落地?这些计划对于青年导演的发展到底起了多少作用?北京商报记者对此展开了深入调查。
涉及资金超20亿元
北京商报记者统计发现,近十年已公布的28项青年导演扶持计划涉及资金超20亿元。而各发起方提供的资金支持及体量也不近相同。由导演贾樟柯于2010年发起的“添翼计划”融资亿元支持有才华的导演。“A计划”的发起方阿里影业也表示未来三年将投入10亿元。而在今年,上海腾讯企鹅影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发起了“青梦导演扶持计划”,单片扶持资金最高达400万元。
北京电影学院院长周凯表示,“国家和相关企业推出一系列新导演扶持计划是为了繁荣文化产业,进一步拉动文化产业的龙头——影视文化的繁荣。在实际操作中也会存在一些问题。在培育方面,会出现‘平均分配式培育’问题:很多扶持计划会将资本平均分配给每位导演,这种培育效果不明显,而且对有想法、想要树立影片风格的导演来说缺乏吸引力。我们应该有所重点地对有潜质的导演加大投入,做到主次分明”。
民营电影公司成发起主力
据北京商报记者调查发现,近十年间青年导演扶持计划的发起方大致分7类,分别为政府部门、民营企业、互联网平台、电影节展、个人、新媒体、教育机构。其中,政府部门占比2.5%、民营电影公司占比43.9%、互联网平台占比21.9%、电影节展占比9.7%、个人占比9.8%、新媒体占比4.8%、教育机构占比7.4%,民营电影公司占比较高。
目前电影产业最重要的短板就是人才短缺,中国电影新力量满足不了电影行业的发展和市场需求,无论社会机构还是公司,想进入电影产业,必须成立核心团队,扶持是必然的手段与选择。中国电影节艺术研究中心副主任饶曙光表示,“从实际作用上来看,这些扶持计划一方面是在帮助新导演融资,促进其完成项目;另一方面是为他们提供了发展平台,可以得到媒体和社会的帮助,完成电影拍摄”。
扶植对象趋于多元化
据北京商报记者统计发现,青年导演扶持计划方式多元化。有针对优秀作品及剧本的计划,如“新人电影节”、“添翼计划”、“新锐导演计划”等。还有与国内导演进行合作的计划,比如华谊兄弟的“H计划”中新导演板块。而光线传媒发起的“新导演培养计划”则致力于把演员打造成导演,代表作品为徐峥的《泰囧》,后有吴秀波、邓超和黄渤;乐视网发起的“圆梦计划”则是为有梦想的青年人圆梦。
除此之外,更多的是以扶持优秀导演、电影人为主的计划,例如,“B20青年电影计划”、“馅饼计划”、“A计划”、“鲜影力青年导演扶植计划”以及黄渤、宁浩分别创立的“HB+U新导演助理计划”、“坏猴子72变电影计划”等。“但值得注意的是,资本的介入使得扶持计划趋于复杂。资本的本质是要盈利,而资本力量的强势使很多青年导演创作的主动权和话语权相对减少,这是目前比较矛盾的一个状态”。饶曙光强调。
落地效果喜忧参半
扶持计划如此之多,但为何很多导演不愿意参加?刘德华资助的“亚洲新星导”计划推出了《疯狂的石头》的导演宁浩。之后宁浩也在为青年导演助力,发起“坏猴子72变电影计划”,《绣春刀·修罗战场》就由此计划推出。另外,在国内外电影节均斩获大奖的《白日焰火》、《钢的琴》也是来自青年导演扶持计划中的项目。北京商报记者在采访大批青年导演后发现,首先,活动宣传不到位。很多导演表示并不知道该活动以及比赛详情;其次,申报流程复杂。部分青年导演表示日常创作占据了大量的时间,不会将太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摸索流程上。另外,部分电影扶持计划的真实性不属实,导演石头表示,“部分电影节有名无实,只是主办方宣传自己的噱头”。
青年导演李炳渊表示,对于青年导演扶持计划,自己从网上和身边朋友处有所了解,但感觉很多都不靠谱、不够纯粹。倘若自己误入一些不正规的扶持计划中,不仅耗费时间和精力,还会影响自己的创作信念,所以不如将精力投入到创作作品中。这也是他一直不喜欢去参与这样的活动的原因。导演陶盟喜表示,自己一直都没有机会接触到这些计划,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去迎合特定的扶持计划。需要平衡工作和学习并养活自己和团队,没有办法抛开这一切,去等一个机会,等待是很痛苦的。
治标同时仍需治本
“青年导演扶持计划应该要有阶段计划性。无论是以老带新还是资金扶持,都需要一个规划,而不是每次都只扶持新锐导演中的凤毛麟角,这无法达到阶段性效果,”周凯呼吁,“相关市场如院线电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给导演们更多的政治空间。对于导演来说,最大的鼓励就是观众的认可,但前提是要在院线播放,现在的影院总是盯着有商业价值的、高票房的电影,而对于文艺电影、新生代导演的电影不予排片,这不利于新生代导演群体的培育。国家可以利用宏观政策的杠杆,给新生代导演更多的空间,可以形成相对良性的电影分配。”
基于现在国内出现的导演断代现象,饶曙光表示,各种扶持计划对青年导演的成长起到了助推作用,但外因只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才是变化的根本,正如李安导演所说,“导演成长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不能拔苗助长”。在当下环境中,新导演自身要为顺应趋势做好充分准备,包括生活、艺术、技术等各方面,这样才能够借助于外界的力量实现自己的电影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