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近看到一篇评论,声称“网络影评要坚守底线”。大意是说因为利益追逐和资本绑架什么的,“人人都是评论家”的网络影评乱象丛生,哗众取宠不说,甚至有评论家没看过电影也上来嚷嚷几句……严重扰乱了电影健康发展云云。
嗯,说得很有道理,不管怎么说,黑灯瞎火地指手画脚和胡言乱语一定不是好事。
不过,以之论及电影的健康发展,恐怕就有点牵强了。因为说到底,电影的优劣取决于出品人和导演级别的大咖,实际上和网络上引诱大众、胡乱喧哗的影评没啥关系。按照专业影评人的话说,现在的导演和投资人根本不关注他们呕心沥血的诚恳评论。您看,专业文字尚且是这种待遇,那些混乱堆砌的草根文字焉能进入大腕们的法眼?能驱迫电影人异化成“非自己”?根本不可能的,所以啊,言重了。
至于网络影评本身什么样,自然是人家自说自话的事,这才精彩纷呈嘛,要不然,千篇一律多没意思。就算不看电影登台喧哗几声也没多大关系,想想那么多人都没机会见证美国总统选举,不也没完没了地瞎评论来着?
坦白说,我真不知道评论家为何会对网络上的碎片文字有这样的感慨。这让我想到一位大腕导演的观点:是电影观众没品影响了电影的质量。如果是根据海量的草根电影评论来界定好坏的话,这种说法或许还是有一些道理吧,所谓观众喜欢烂电影我就拍烂电影,迎合消费者嘛,貌似很合理的逻辑。问题是电影史上也从来没有能够靠劣质影片苟活的艺术家。
再来看点击率高的影视自媒体,像我以前时不时浏览的、10万+成堆的一些APP。确实如忧天智者所言,基本上就是资本商业的套路,言过其实地夸赞已经是很斯文的了,无中生有的想象常客般充斥其中都算正常。问题是任何一家APP也没有本事在所有的时候欺骗所有的人,所以啊,这事儿还是别瞎操心的好。
我们不妨用某顶级导演作品为例来辩解一下。很多进影院的人应该知道,大导演在一部据说准备去抢夺奥斯卡小金人的电影中说:在日军进攻南京时,有一位国军小兵神勇地灭掉了无数的鬼子。可惜这完全是没影儿的事儿,否则,面对数十万破釜沉舟的国军,100个松井石根师团也定然片甲不回了。如此离谱的情节和影评有关系吗?
倒是那些出品人和电影艺术家,有必要带给“幼稚”(比如还未长成的懵懂群体)观众正常的故事讲述,这才是最起码的要求。试想,如若故事建构都是混乱的,价值、道德等诉求显然更无从谈起。
对了,还有那部票房创纪录的影片,既然也想着奥斯卡走一遭,导演就应该认真一点,至少在自己不懂的地方花点小钱顾问一下总是没错的吧。可是您看,在激奋人心的导弹桥段里,靠手机定位的主角躺在手机边上,直到无数的导弹飞来,彻底清除周边众多的坏人后,他都安然无恙。看到这样的场面,激动之外,有心人难免想到车臣的达萨耶夫,就是那个因手机定位被一枚导弹炸没的强人,这不得让人疑窦重生——真不知道哪个场景更“真实”。当然了,咱们的导弹、定位什么的晚生好多年,也可能定位精确,或者弹片是智能化的,不杀黄皮肤的人或许也有可能。
这个是技术问题了,不好懂,就不说了。延伸的推论是,这样的演义其实和芜杂的影评应该也扯不上关系,如果一定要将之关联起来,结局也当是使这种稀里糊涂的情节清晰化吧,如此当是有助于电影的改进了,怎么会扰乱电影健康呢?
但凡现场看过足球的人都知道,就体育场无序的喧闹来说,越是声势隆盛,越是激奋人心,不仅是观众,球员也是如此,这就是所谓的赛场氛围,比赛必然也会由之而更为精彩。反过来,温情有序的背景多半会让球员“垂头丧气”。对了,我们是在说评论,看台上和现场评论员通常总是在胡说,但对比赛的影响似乎可以忽略不计,倒是那些职业的从业人员,像裁判、教练和球员,才是真正能左右比赛进程的角色。
显然,倘若真有什么坚守底线的说法,我想最应该坚守底线的,是左右“比赛”进程的导演,是电影出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