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一篇刊载在《科幻世界》上的科幻长篇小说让无数“科幻迷兴奋不已,2012年小说正式出版,2015年获得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被称为中国科幻文学的里程碑之作,这部小说便是国内科幻领域不可不提的——《三体》。
在近日举办的首届亚太科幻大会上《三体》作者刘慈欣接受多家媒体群访,艺恩记者在对话大刘时发现,这个被称为“中国科幻第一人”的大刘衣着朴素,简单的的黑色衬衫搭配深色牛仔裤,剃着利落的寸头,黑色镜框下那双眼睛似乎永远思考人类、科学、宇宙的奥秘,典型一副理工男的模样,就是在这么一个普通的“理工男”为我们创造了一个恢弘、神秘的“三体宇宙”。
新作在努力写,短篇科幻更适合影视化
《三体》用历史、生物学、天文学等打造了一个格局宏大的三体世界,最迷人的还是从科幻的角度对人性进行深入探讨。因此对于三体粉丝来说,一旦入坑就有可能是永远的“同志”。《三体》三部曲面世已经有十余年,当问及创作过程时,刘慈欣强调创作过程需要“兴奋点”,需要一个源头激起作家的想象,但科幻并非是预测未来,而是排列所有的可能性。
但距离《三体》第三部出版已经过去了8年,谈及新作的进度,刘慈欣透露“新作在努力写,比较慢,需要时间”,而对于《三体》影视化的进度,大刘不愿意多谈,我们也能理解其中的原因,只是怕对这部中国“科幻巨作”的大银幕期待度不知道能不能抵得过时间的消磨。
刘慈欣已发表短篇科幻小说三十余篇、出版长篇科幻小说六部,并创下连续八年荣获中国科幻最高奖“银河奖”的纪录。但在其中的一个论坛环节,刘慈欣却表示“作为一个科幻作者,坦率地说,对于文字甚至对文学在科幻上的表现力,我是没有信心的。” 这并不是他第一次公开承认科幻文学的局限性,或许这也是国内科幻电影之路走的如此漫长且缓慢的原因。
但大刘对于科幻影视化还是充满着期待,他表示在科幻小说中有些东西用影视化来表达更优于文字,甚至能反哺文学,通过视觉的刺激给文学带来的更夺得灵感。他说“一个盲人,无论你给他多么优秀的文字,都无法让他真正想象出现实的世界。”
在采访过程中,刘慈欣还笑着说“从科幻电影来说,短篇比长篇容易拍,因为加一些东西比去一些东西要容易得多。从科幻电影的历史来看,从长篇改编电影的成功率还不是太高,短篇改编的比较成功。所以我还是希望短篇能拍成电影,长篇能拍成电视剧是比较好的。”
中国科幻空间巨大,科幻内核才是制胜法宝
与国外相比国内科幻刚刚处于起步阶段,无论是影片数量还是票房、质量,两者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目前国内科幻电影市场仍靠进口影片来支撑。对这一现状刘慈欣表示乐观的态度“美国的科幻电影拍了1个世纪了,才有几部经典,中国刚刚起步,还有很大发展空间。”
从类型上来看,科幻电影还可以细分更多不同的形式,包括侧重剧情的《变形金刚》、侧重科幻内核的《星际穿越》、侧重文艺的《湮灭》国内科幻电影更擅长以科幻为辅剧情为主,如成龙主演的《机器之血》以及影片《逆时营救》,但缺乏成功的科幻内核仍是难以逾越的鸿沟。《三体》的出现让国内影人看到了希望,2014年游族影业宣布了拍摄《三体》电影的计划,计划拍摄6部电影,斥资12亿,但到目前为止仍未上映。但刘慈欣的另一个短篇小说《流浪地球》影视转化进程到很顺利,更有吴京的加盟,预计今年7月上映。
刘慈欣说,让他印象最深刻的科幻电影是《2001》开场那几分钟的黑屏,特别是坐在影院里,漆黑的环境加上鬼哭狼嚎的配乐,让人产生的神秘的深渊感。在他看来科幻电影最重要的并不是炫酷的特效,巨额投资,而是创意、思想的广阔和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