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影人&影事 / 正文

不一样的认识!对话《女子图鉴》系列监制马筱楠

如果你还记得两年前亚马逊播出的那部《东京女子图鉴》,那你大概率上会去看一看它在中国的两部姊妹篇《北京女子图鉴》和《上海女子图鉴》(下称“《北京》”和“《上海》”)。

如果你还记得两年前亚马逊播出的那部《东京女子图鉴》,那你大概率上会去看一看它在中国的两部姊妹篇《北京女子图鉴》和《上海女子图鉴》(下称“《北京》”和“《上海》”)。

不同于原作浓缩了整个日本社会的内核,《北京》跟《上海》更多地加入了城市本身的气质:前者是热气腾腾的市井,后者是精致的东方巴黎。因此,在剧集的制作上,《女子图鉴》也采用了双团队模式,《北京》的制作团队是曾出品《镇魂街》、《继承者计划》的雄孩子传媒,《上海》的团队是制作《将军在上》的兴格传媒,两组人马分别常驻北京和上海,各有特点。

这种打法的好处是风格泾渭分明,不同地域的观众容易找到代入感,但随之而来的也是更直接的对比:到底是《北京》还是《上海》更扎心?是戚薇还是王真儿饰演的都市女主更还原我们的生活?哪一个版本最接近女性真实的焦虑?

《上海》开播两周,单从豆瓣评分来看,收获了比《北京》更好的口碑,但后者以12亿流量收官,似乎比前者拥有更高的话题性。

的确,《北京》里戚薇饰演的陈可,在播出不久就遭到一些观众质疑:说好的大女主,怎么尽靠男人上位?明明大家是一样的北漂,怎么她总是有异性贵人相助?相比起来,《上海》里面在沪毕业,勤勤恳恳的罗海燕好像更贴近北漂、沪漂的真实。除此之外,《上海》的制作之中,日方的参与程度也更高,这难免会让人在城市气质之间产生联想。

界面就以上这些质疑与《女子图鉴》系列监制、阿里文娱大优酷剧集中心总经理马筱楠聊了聊,也许看完之后,你会对中国的《女子图鉴》多出一些不一样的认识。

以下是界面与马筱楠对话,有删减编辑:

界面:从现在观众的反应来说,《上海》的这部口碑好像比《北京》更好一点,是不是先做了《北京》再做《上海》?

马筱楠:其实两个项目是同时启动的,所以创作和拍摄周期基本上相同,我觉得这个项目比较复杂的地方就像我们的slogan一样,在这里鉴自己。不管是专业的媒体,还是普通的观众,都会有基于这个项目不同的看法,所以这个项目的复杂性就在这里,有趣也在这里了。

以前很多剧本会禁止玩手机或者是打游戏、吃鸡,现在所有的剧本会都禁止讨论《女子图鉴》。一聊《女子图鉴》这个话题就彻底岔开了,在座的每个人抛出一个观点,然后主剧本就聊不下去了。每个人都会以自己的个人观点来论剧情,也是一个比较有趣的现象。

界面:所以说《女子图鉴》现在意义比较丰富,算一种文化现象?

马筱楠:没有那么高,我觉得其实定位也是一个都市话题剧,确实是充满了都市里方方面面的话题,女人的,男人的,情感的,生活的,职场的,但是一切都是关于如何选择的。

界面:之前你也谈到要让日剧IP有中国味道,现在两部都出来了,但是《北京》就没有《上海》的接受度那么高,这个是为什么?

马筱楠:《北京》是因为太本土化了,所以大家觉得跟《东京女子图鉴》不一样。《上海》大家觉得确实是上海的这种精致、自省跟《东京女子图鉴》有一些同类性。

《北京》尤其是开篇的时候陈可引起了很大的争议,不管是住老同学家,还是参加饭局等等,这些都是原始的,是充分的本土,就是讲的是从北漂到北奔的女孩故事。

界面:作为一个全盘控场的人,你现在还是觉得陈可的设定是OK的吗?还是说后来有复盘,认为其中有一些缺陷?

马筱楠:在最早的时候,我们对于陈可的人设就不是所有人都喜欢的,她其实是一个有复杂性的女主。这10年的奋斗的过程当中,她总会有不完美的方面,但是她在努力变成更好的自己。每个人都会有你欣赏的方面,有你看不惯甚至憎恶的方面,你会选择与他的距离远近。

如果复盘来看,我们或许在开始的时候应该有意识地不让男性角色发挥这么大的功能。这也是在前期最被网友热议和看不懂的,或是觉得不太接受的。

界面:有很多的观众,其实他比较在意的是陈可价值观的摇摆,因为日剧里有一些这种会利用男性,具有野心的女性形象。

马筱楠:我们并没有觉得陈可价值观摇摆过,因为她没有出卖过自己,她也没有陷害过别人,而且她会及时对那些觉得无法接受的说NO,不管是感情还是工作。

界面:你也讲到,一开始应该把男性主导的功能削弱一些,这个是在表现的时候第一次做没有经验,还是说从剧本阶段就设定成比较强那个样子?

马筱楠:我觉得是没有想到大家还是很介意。虽然表现的能力上还欠火候,但是我们都想强调的是当这些事情发生在陈可面前的时候她的选择,但是更多的声音是说为什么男人们都向陈可伸出了援手。

其实不是所有人都这样,有一些机会是陈可主动要来的,比如说王涛,她当时是觉得对方是一个高中同学,且当时又看不起王佳佳的,就过去住了。

一部分女生觉得自己首先不会住在王涛家,二是跟王涛发生了不愉快的冲突之后,也不会去把那份工作要回来,但对于那时候的陈可讲,在北京留下来更重要。

《北京》中戚薇遇到的富二代

界面:陈可剧里的结局是做新媒体,当时为什么给她一个这样的结局?

马筱楠:其实你看陈可的每一段工作经历,其实都跟整个北京发展或者热门职业发展相关。从一开始类似那种外企卖场,从普通的销售去网络公司,又从网络公司的市场销售变成了跟影视相关的营销,后来又选择了自己创业,加入了自媒体的大潮,其实陈可是一个比较创新的人,她比较敢拼敢想。

界面:《东京》女主还是有一个明确结局的,她结婚了进入另外一个生活轨迹,那没有拍出来的陈可的明确结局应该是什么样的?

马筱楠:美好的生活什么时候都不算晚,结婚了当然是一个完美的结局。我希望陈可能够一直遭遇爱情,是不是有婚姻的形式也要看机缘,我们并没有往下编,她开心就好了。

界面:您自己作为一个职业女性,觉得三部《女子图鉴》当中和哪个角色最有共鸣?

马筱楠:我觉得每个人身上都有自己的影子,要不是这次创作,可能包括我在内还有很多的主创,以前的那些往事和老朋友,真的是成风了,现在写进了故事里。

界面:对于像姚梅、王佳佳,还有Kate这种女性角色你会怎么评价?

马筱楠:王佳佳有一些人不认同她,也有一些非常喜欢,我个人不认同王佳佳的很多说法,所以其实没安排王佳佳有非常明朗的一个结局,陈可这种自己努力更多的,会看到她的结局更明朗。

王佳佳有她自己的一套生存方式,陈可不认同,也离开了她,但是陈可当初来北京,一个人愿意向你展开华丽外表后面的地下室,还把那张不足一米的床分给你,我觉得这种情谊是非常难得和珍贵的。

姚梅其实也是一类女性,自己的梦想就是相夫教子,但是生活没有非常疼惜她。我们身边确实有很多不同的女性,因为人生、家庭、成长经历、个人性格的不同等等,都会走不一样的路,有时候,很多人不一定会跟你一直走下去,但是确实在过往的岁月里真心帮助过你,这些都值得感恩。

金莎在剧中饰演本地女孩Kate

界面:像Kate这个角色,当时是程亮(《上海女子图鉴》导演)设计还是你们一起探讨出来的?

马筱楠:这个是我们编剧写得好,我们当时特别想找一个无害的上海女生,她其实也是蛮有智慧的女人,往后看她有她的危机。Kate是非常明确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她跟海燕不一样。我们这两个项目都是比较幸运的,恰好找到了最适合的那个人去演角色,不管是两个初恋魏大勋和李现,还是一些其他的角色,我们都觉得非常合适。外界说你们这个项目每个男生,每个女生拿出去都是其他剧的男一号或者女一号。

界面:在树立中国的这种当代女性的形象时,会觉得她们和东京的女子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

马筱楠:这点我们跟日本的老师沟通过,他们蛮羡慕目前中国整个的发展,所以我们在做设计的时候,并没有让我们的女主角变成像日版里那个拼尽所有努力,但是却变成了别人眼中羡慕的人,我们让女主角更喜欢自己,做成更好的自己。

界面:为什么日本的老师会比较羡慕中国的现状?

马筱楠:他们觉得接触到的中国女性都比较敢要。他们认为中国的女性好活跃,大家不管在职场还是在生活上都非常有自己的想法,有梦想有行动力,很羡慕。

界面:因为《东京女子》表现的还是一种女性焦虑,你认为中国的女性焦虑和日本是一样的吗?

马筱楠:我们更想治愈焦虑。其实我觉得一个真正好的项目是剧和观众之间有情感沟通的,我们在这个里面提出了很多的问题,但是更重要的不是告诉你什么是对错,而是通过这个介质,让大家在脚踏实地的时候,偶尔仰望一下星空。

有的时候人生需要回望,需要寻找同行者,因为即使再亲密的关系也会有孤独的时候。可能透过一两部剧你会看到在城市里打拼孤独的人,他们有的不尽如意,有的是生活目标,但是每个人都是在向前奔的状态里,我们希望透过这个剧,让观众想想过去的日子,想想现在和未来。

《东京》中的女主吐槽

界面:像这个系列,有一个典型特质,就是女主角遇到了很多的男人,这点在原来的国产剧里面很少,基本上都是只给女主角安排一个对象。像这种设定会受到来自外界的争议吗?

马筱楠:首先这里面我们安排的男性角色,有的是发生了情感关系的,有一些只是确认过眼神的,有一些是身边的朋友或者是同事,并不是所有都是男朋友,或者是未婚夫。二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体经验,经历多的嫌少,经历少的嫌多。

界面:假如说没有审查机制,真的拍出来那种《东京女子图鉴》冷峻风格的话,中国市场现在可以接受这样的剧吗?

马筱楠:日本拍成那种风格其实跟整个社会发展状况和大家的焦虑有关,但是回归到中国现在,我们希望既有真实、有力量的部分,又有让大家会觉得有希望的部分。当你看透真相的时候依然能够轻装上阵,其实也是主流推崇的。    

其实个人来讲,我们还是想表现美。正能量这个词可能会让大家觉得说相对口号,其实是人与人之间的这种温度,人和城市之间的温度,我们还是希望推崇的是这种内容。

扫一扫关注“电影界”微信公众平台

扫一扫进入移动端浏览

责任编辑: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