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观点&研究 / 正文

印度电影也泡沫?《巴霍巴利王2》与《厕所英雄》票房难看

印度批片在内地市场走红只是个体现象,并不具备普遍意义。

自从《摔跤吧!爸爸》横扫票房后,印度电影就开始在内地遍地开花,屡试不爽。《神秘巨星》《起跑线》《小萝莉的猴神大叔》等片都取得了口碑和票房的双丰收。

自从《摔跤吧!爸爸》横扫票房后,印度电影就开始在内地遍地开花,屡试不爽。《神秘巨星》《起跑线》《小萝莉的猴神大叔》等片都取得了口碑和票房的双丰收。

一时之间,印度电影竟然成了中国电影市场最火的新兴产品,票房仅次于国产电影,好莱坞大片,比之每年能够进口十部左右的日本影片都更为吸金。

印度宝莱坞标志

《摔跤吧!爸爸》等电影带来的“南亚热潮”,让本来关注度不高的印度影片成为中国多家公司竞相追逐的目标。放在过去,印度电影一般都是以批片的形式进入中国市场,甚至还有“50万美元打包买断10部电影”的惯例;然而,随着印度电影在中国的卖座,尤其是《摔跤吧!爸爸》创下了票房新高后, “批片”的成本也开始水涨船高,甚至向“分账片”的方向演变。

中国资本也不甘于过去仅仅买下版权引进影片的模式,而是逐渐成为出品制作方,从一开始就参与影片的拍摄、制作和策划。

在这一热潮之下,印度电影数量的增加却让我们得以真正了解中国观众对于印度电影的观感——看多了,难免出现审美疲劳。印度宝莱坞一年可以出产1500部以上的影片,究竟有多少质量上乘,又有多少是中国观众会喜欢的,恐怕现在已经被打上了问号。

最近上映的两部印度电影票房最终都落在了1亿以下,似乎让我们对于印度电影终于可以开始冷静对待。《巴霍巴利王2:终结》5月4日登陆中国,这是一部获得17亿人民币全球票房的“印度历史最卖座电影”,但是在国内最终票房仅有7600万左右;另外一部上周上映的印度新片《厕所英雄》虽然成功躲开了《侏罗纪公园2》,但是截至6月16日票房也只有8800万,也已经无法破亿,而且本片在豆瓣电影上的评分只有7.1分,可谓输了票房,口碑也搭上。

一时之间,印度神片似乎从天上掉到了地下,提醒了中国诸多喜欢赶潮流追风口的公司:印度电影也有泡沫。

印度人爱看的中国人不爱看?

《巴霍巴利王2:终结》与它的前作在口碑上以及北美市场的表现都很不错,IMDB分数为9.3分、烂番茄指数达到100%,可谓是广受追捧。

影片取材自古典史诗,有深厚的印度传统文化底蕴,《巴霍巴利王2:终结》在本土上映后,受到了印度观众的热烈追捧,成为首部在十天内票房就突破100亿卢比的印度电影,最终在国内斩获140亿卢比(14亿人民币左右),而同期《摔跤吧!爸爸》只获得了51亿卢比的本土票房,还不到它的一半。

影片在中国的票房走势却截然相反,上映首日,该片排片率18.3%,与《神秘巨星》彼时的排片率不相上下,但首日票房却只有1568万,接下来开始一天不如一天,来到工作日阶段,每天票房竟然只有可怜的几百万。在豆瓣上,这部电影评分也只有7.0。

6月开始,另外一部在印度国内和西方世界也颇受好评的影片《厕所英雄》来袭,此片在印度本土的票房收入超过10亿卢比(人民币近1亿元),位列有印度年度票房榜前十,也算是口碑佳作。在国内是6月8日上映,同期没有好莱坞超级大片,只有一些国产电影的竞争,只可惜《厕所英雄》的命运似乎和《巴霍巴利王2:终结》如出一辙。影片在开局排片超过15%的情况下迅速下落,最终一周之后排片已经跌到1%左右,累计票房也停止在8900多万左右。这部影片还是由中影引进发行,享受的是好莱坞大片的待遇,但是回报却只是“宝莱坞”的真实等级。

“前50分钟都在做铺垫,进入主题太慢了” “实在太冗长了,尤其前半段男女主角的爱情戏,感觉删半小时都没问题……”影迷在豆瓣上给出的都是这样的评论,殊不知这才是印度宝莱坞的特色,许多影片都是两个小时,甚至两小时三十分钟以上接近三个小时的长度,这在印度是家常便饭,因为印度电影观众习惯了去影院吹空调吹更长的时间,如果时间太短反而会引起观众反感。这样的印度特色到了中国却很难让人适应,之前《摔跤吧!爸爸》已经有观众认为偏长,如果不是比较精彩的剧情,估计也有可能获得类似的抱怨。《巴霍巴利王2:终结》也是一部时间长达140多分钟的电影,中国观众看起来确实需要适应。

从《巴霍巴利王2:终结》到《厕所英雄》,最近的这些印度电影的表现足以证明中国观众并不是“真的喜欢“印度电影,一旦影片的题材缺乏共情性,或者不能联系到自身情况,中国观众就立即对印度电影失去了兴趣,许多印度电影的特色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并无吸引力。

但是这样的事实似乎已经被许多公司或者投资机构无视了。自从2017年《摔跤吧!爸爸》在内地斩获13亿元票房以来,2018年以来几乎每个月都有印度电影上映。《厕所英雄》之后,接下来还有同样由阿克谢·库玛尔主演的《护垫侠》要上映,从各种因素综合来看,《护垫侠》也难以大火。越来越多的印度片已经让中国观众陷入一种潜在的审美疲劳。

其实印度电影的平均票房体量在1-2个亿算是正常的,硬是要把批片做成分账片,把原本几百万人民币就能搞定的片子硬加到几百万美元的程度,增加的只是风险,而不是回报。2011年,豆瓣评分高达9.2的《三傻大闹宝莱坞》在内地上映,当时票房只有1398万元,直到2015年,阿米尔·汗主演的《我的个神啊》成为首部内地票房过亿元的印度片。印度电影只是在短时间内才异军突起,如果硬是要把觉得不错的片子都拉到国内来走分账,恐怕早晚是要碰到天花板。

跟风也需眼光:印度影片即将从“洼地“变成“坑”?

华谊兄弟依靠《摔跤吧!爸爸》在2017年财报好好赚了一票,专做批片的卓然影业也依靠《小萝莉的猴神大叔》成功地提升了2017年的业绩——这些案例激励着许多中国电影公司把眼光投向了印度,一度人人认为印度是“价值洼地”。

不可否认,印度的电影确实有些得天独厚的地方。笔者认为,倒不是所谓的文化亲近或者连接,最主要的是市场监管对于印度电影目前是大开绿灯的状态。印度电影在中国大热,与中印两国的文化合作密切相关。2014年,国家主席习近平访印期间,两国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与印度共和国新闻广播部关于视听合拍的协议》。随后不久,在2015年于北京召开的“中印电影合作通气会”上,《功夫瑜伽》、《大唐玄奘》以及《大闹天竺》也成为首批中印合作电影项目。

2018年1月30日,印度特使班浩然会见了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张宏森,双方再次对两国间的电影和媒体合作进行了讨论。“中国必须进口更多的宝莱坞电影,以更好地了解印度。”这是会后公开的基调。

政策的支持无疑是最大的利好,与此相对,每年同样盛产大量电影作品的近邻韩国的影片现在在中国院线基本已经绝迹,这恐怕和政策的影响也是分不开的。

尽管如此,政策的利好却不是票房大卖的绝对保证。华谊兄弟和卓然影业虽然从印度影片捞到了好处,但是并没有选择一股脑地就扎到印度影片中不出来。“印度批片在内地市场走红只是个体现象,并不具备普遍意义”卓然影业的CEO曾经对媒体表示“在中国看得到的、已被验证成功的印度影片类型其实并不多”。

在《巴霍巴利王2:终结》和《厕所英雄》之前,印度影片不仅有大卖的佳作,其实也有不少“扑街”的作品,却都被人所忽视了,包括沙鲁克·汗的《新年行动》,阿米尔·汗的《幻影车神3》等等,票房从小几千万到几百万的都有,其市场效应并不见得比一些所谓的国产“一日游”影片好多少。

对于激进的跟风者,最好的解药就是一句话:“个别的案例并不能代表整个市场”。爱情、歌舞、印度民俗、社会问题,英雄主义交织在一起的印度主流电影,并不见得每一部都适合中国观众;就算真的适合,看多了也会产生审美疲劳。

如果我们换位思考,就会发现,印度影片已经越来越不像是价值洼地,有的时候更是一个“潜坑”。印度是一个庞大的电影生产国,宝莱坞高度发达,和中国一样,内需市场十分旺盛;其海外销售只是增量市场,以往一直抱着“能赚点就赚”的策略,所以成本很低。这吸引了中国影业公司前往印度批片,而且引进的很多都是已经上映过一段时间的影片。我们看到的几乎所有的印度影片,基本都是在印度已经上映了几个月,半年,甚至一两年的“陈年作品”,但是因为一般中国观众不会主动去搜索印度影片看,所以还算新鲜。

所以一开始很多印度影片质量不错,且因为已经过了黄金上映期,价格往往只需要几十万美元,可惜被这一两年中国玩家一窝蜂炒热,印度发现原来增量市场潜力如此巨大,立刻就准备加价。问题是,价格是上去了,“陈年作品”还是陈年的,而且质量好的片子本来也就有限,也不见得所有中国人都爱看——长此以往,越到最近的印度电影就越引不起观影兴趣,因为最优秀的那些基本已经被掏空。

这恐怕和中国电影投资的跟风潮流和泡沫破裂的顺序一样,最先吃螃蟹的比如华谊兄弟这些都是赚得最多的,到了后来某些玩家还可以有些许甜头,但是过了一段时间再继续跟进的公司恐怕就只是扫尾和追潮流的末端,留给他们的好作品以及市场的新鲜度已经大不如前。

归根结底,印度电影目前的工业水准还无法与好莱坞匹敌,不可能每年能产出几十部以上高质量的商业电影,从《巴霍巴利王2:终结》中的很多画面来看,相比好莱坞的特效和声光结合水准还是差很多,这也使得中国电影观众很自然地就想去作比较和吐槽。

大势所趋,经过这一轮跟风和最终的沉淀之后,相信对于印度电影的热度一定会有所下降,回归到客观理性的角度,或许能够帮助中国出品方沉下心来发现更多以质量取胜的作品,避开盲目投资所付出的不必要的代价。

扫一扫关注“电影界”微信公众平台

扫一扫进入移动端浏览

责任编辑:枯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