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影人&影事 / 正文

贾樟柯广州开讲 分享一代电影导演的电影语言和电影信念

导演贾樟柯携新书《贾想I& II》莅临方所广州店,与读者畅聊他的江湖世界,分享一代电影导演的电影语言和电影信念。

贾樟柯在广州谈他的新书《贾想I& II》,当然也少不了谈电影。

从1998年的《小武》到《山河故人》,导演贾樟柯逾二十年的电影创作一直用真诚的镜头语言描述当下。他的作品常以故乡山西为蓝本,从自身的生命体验和美感经验出发,用电影镜头展现了社会变迁中不同个体的命运和情感,以及人在世俗洪流中形成的“江湖”世界。今年,贾樟柯完成了自己的新作《江湖儿女》。这一次,他又想述说些什么呢?

日前,导演贾樟柯携新书《贾想I& II》莅临方所广州店,与读者畅聊他的江湖世界,分享一代电影导演的电影语言和电影信念。

电影之余的文字记录

贾樟柯每部电影的创作缘起、创作历程,对电影行规、艺术原则的质疑与思考,皆凝聚在他的创作手记《贾想I& II》中。书中,贾樟柯梳理总结了1996到2016年这二十年的导演生涯。这些与电影作品并行的文字,记录下他电影内外的生活和思索,也揭示其电影的缘起和归宿。

在拍摄电影之余,贾樟柯一直有做文字记录的习惯。在电影里,贾樟柯记录下大时代里被抛向边缘的个人和被时光遗忘的生命细节;而在写作中,他的思绪飘回汾阳的街道、北京的胡同、县城的少年、百无聊赖的青春,缅怀文学启蒙的恩师,感叹与侯孝贤、杨德昌等前辈的交往与遗憾,也直白道明以电影打捞历史、对抗遗忘的初衷。“写作让我了解自己,原来我经历过这样的思想动荡。”

讲座上,贾樟柯希望,观众对电影的理解、欣赏能够回到电影的最初,并且在看待一部电影时尽量不使用道德立场。比如费穆的《小城之春》,婚外情只是一个非常狭窄的视角,对艺术来说,如何保持对人性复杂性的宽容和理解,保持恻隐之心是非常重要的。

一直想拍“江湖”的故事

贾导还谈到“我们怎么用电影去理解人”的问题。他说:“人最基本的善意在于体恤,而艺术是我们理解情感、抒发情感的通道。时代背后的情绪,人在洪流之中会被什么观念裹挟,对此,艺术要诚实发出自己的声音。”

新电影《江湖儿女》在不久前的戛纳电影节上大获好评。贾导说,其实他一直想拍江湖故事,对他来说,“江湖”有很多童年亲历的故事。小时候,他的大哥就是一个呼啸街头,总是在街头战斗的青年。到1980年代的录像厅时代,港台江湖片扑面而来,江湖的“情义”二字给少年贾樟柯留下深刻影响。

“我经历过这段生活,有那样一种关系,建立在没任何经济利益,只是人与人之间的契约上。”这就是他想拍江湖故事的原因。贾樟柯坦言,时代在改变,“江湖”传统的人际关系几乎没有了,但纵观中国江湖电影文化,从《水浒传》到香港电影,江湖一直是观察时代的独特视角,并且这个视角是我们中国人自己发明的。

扫一扫关注“电影界”微信公众平台

扫一扫进入移动端浏览

责任编辑:枯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