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第12届FIRST青年电影展新浪潮论坛在西宁成功举行。FIRST训练营导师蔡明亮先生和竞赛评委会成员杨福东先生就“流动的影响与技术的归途”这一主题进行分享,FIRST影展策展人段炼担任现场主持。
电影到底是什么?电影人如何寻找发展的方向?这个青年导演普遍关心的问题,如今在第12届FIRST青年电影展新浪潮论坛上重新被讨论、被思考。
FIRST青年电影展致力于推广青年电影人早期作品,鼓励评奖为主。自2006年以来,FIRST持续为业界推出极具价值的新锐导演,而这些新鲜面孔亦持续为电影界带来惊喜。不少风格独特的影片从这里走出,如《北方一片苍茫》、《睡沙发的人》、《八月》、《我心雀跃》、《白雾谜岸》、《米花之味》、《暴雪将至》、《少年巴比伦》、《中邪》等。
年轻、多样化、独特是FIRST青年电影展的重要特征,这个影展有力的补充了中国电影创作生态中年轻化叙事的空白,同时作为电影文化交流平台,FIRST青年电影展也积极邀请行业大咖,组织电影交流活动,为年轻导演提供新的思路。
创作观念、创作自由、盗版、艺术质感、电影技术……这些围绕电影发展的核心要素,在第12届FIRST青年电影展新浪潮论坛中频繁被讨论。
电影应该来源于生活
蔡明亮导演在FIRST青年电影展新浪潮论坛
在第12届FIRST青年电影展新浪潮论坛中,蔡明亮分享自己对电影的看法,他说自己的电影的作品都在展示他自己看过的东西。这种东西一定是来源于他的生活体验,包括家庭记忆、乡愁和生命体验。
电影的创作应该是跟生活息息相关。不过,他也说到,在电影创作过程中,他不会完全呈现自己的所有生活,而是展示不同的维度。
“我很难研究,因为我不会告诉你我全部的面相。有人说说导演你怎么会跟你的电影完全不同,我说那是不同的面相,人是很复杂的。不是每个导演、演员、作家都会把自己摊开给你看,他的创作是他的工作状态,其中也有心思的转换。有些面相他可能不太好意思给你看,他会转换,就产生了创作。”
不抢市场的电影未必不是好电影
是不是所有电影都应该攻占票房市场,去斩获一个又一个高票房呢?在第12届FIRST青年电影展新浪潮论坛中,蔡明亮给出了不一样的回答。和其他事物一样,电影也有很多种类型,那种“慢电影”也有一席生存之地。他说:“我觉得电影的命运不应该是这样,讨论一些卖钱不卖钱的事情。如果在拍真实存在于心中和生活中的影像,拍一些慢一点、安静一点的画面,同样是必要的。
这不是曲高和寡的表现,这是电影生态多样化体现,不是所有人都喜欢看魔幻超级英雄大片。观众需要选择的自由,导演也需要创作的自由。
电影的另一种存在形式——美术馆
杨福东评委在FIRST青年电影展新浪潮论坛
FIRST青年电影展是实验室,也是竞技场。在这里,人们对电影的探索没有边界感。重塑电影的形态,也成为一些电影人的使命。竞赛评委会成员杨福东先生在论坛上就阐述了他前不久刚刚在上海龙美术馆完成的电影计划。
“谁是电影?电影是谁?我有时候会觉得,这次在电影节的时候,应该有一种‘形式主义’类的电影,还有时候会拗很多词,就是存在电影,包括美术馆的空间电影,包括现在新媒体的VR,所谓新媒体的东西。但在这里,我觉得一切还是取决于艺术。”
在这里,电影的标准、存在形式都被重新定义了。艺术是来源于生活,但对于艺术家来说,艺术更应该是高于生活。
新的技术会带来新的电影语言形式
对于VR这种新的电影技术,蔡明亮和杨福东都持积极拥抱态度。新的技术会带来新的方向,同时也能释放更多创作活力。探索电影新的语言形式。《家在兰若寺》是蔡明亮尝试将VR技术用在电影创作中的产物,他思考的是如何控制和操纵媒材,使之能够服务于作品和表达。
作为艺术家,杨福东认为最重要的是导演的掌控:“现在技术、机器可以很容易的获得,这个时候,谁主导这个,我觉得这是比较重要的问题。”
两位导演都一致提到,拍电影用最省钱的材料和方式很重要,也很快乐,当然电影的质感也很重要。
在新的时代,青年导演步入影视行业,需要在自我表达和观众需求之间寻求平衡。第12届FIRST青年电影展新浪潮论坛没有对中国电影下一个标准定义,而在讨论电影人的创作态度、电影形式、电影技术以及电影未来,表明中国电影还有很多存在的可能性,还有很多可供挖掘的内容,这无疑给了年轻人更多信心,也给了年轻人更多创作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