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观点&研究 / 正文

《小偷家族》:是枝裕和如何用破碎的边缘人来思索人性

《小偷家族》并不划分是非,它只提供另一种范式,一个我们不曾了解的世界,我想这便是电影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

今年5月,《小偷家族》在戛纳电影节上全球首映并且脱颖而出,一举获得金棕榈奖,在上海国际电影节上,这部电影更是一票难求,被广大观众翘首以盼。究竟是怎样一部电影能受到如此大的关注呢?在走进电影院之前,我设想过各种可能,可等我真正看完之后,影片完全震撼到了我,以至于心情尤为沉重,久久未能平复。

电影《小偷家族》讲述了东京的都市丛林中央,残存着一栋古旧寒酸的老房子,这里局促地生活着柴田一家五口人。在工地当临时工的男人阿治,经常带着儿子祥太到超市盗窃生活用品。这一天,他们回家路上遇到了独自待在户外的四岁女孩由里。妻子信代起初极力主张将女孩送回父母身边,但当看到女孩原生家庭的状况时又心生恻隐。原本柴田家就靠着老奶奶初枝的养老金度日,而今多了一口人,自然更艰辛了几分。包括信代的妹妹亚纪在内,虽然一家人游走在贫困和违法的边缘,但笃深的羁绊将他们紧紧联系在一起,使他们的心不会随着冰冷的都市而寒冷下去……

冷静的镜头:自然呈现复杂的成员关系

导演是枝裕和用冷静客观的镜头记录了一个“拼凑家族”的悲欢离合。这是一个由一群社会底层人拼凑起来的家庭,他们的出身各不相同,但他们都经历了破碎的家庭生活,最终都变成了东京的同一类人——边缘人。

此处所说的破碎,不是指他们的出身,而是指他们以前所经历的生活。在构建这个 “小偷家族”时,是枝裕和是冷静克制的,他并没有开门见山地亮出这个家庭的身份以及羁绊,而是把他们彼此的关系在细节和对话中娓娓道来,直到影片接近尾声时,“父亲”治和“母亲”信代意外入狱,这个临时家庭的秘密才得以完全曝光:这个家庭是建立在“互利”原则的契约精神上的,夫妇收养弃婴是出于没有子女的补偿,赡养奶奶则是觊觎她的退休金,亚纪对家庭尤其奶奶的眷恋源于对亲生父亲的怨恨,奶奶围拢所有人是担心自己会一个人孤苦终老的离世。

影片中的每个人都来自于各自破碎的家庭,而正是这样的破碎,才给了他们拼凑新家庭的机会和可能,因为他们要各取所需。也许起初他们都是因为基本的物质生活而相互依靠,让之前的家庭破碎得以安放,但由于他们相似的经历,使得他们都有相同的情感缺失,慢慢地,他们成了彼此内心的依靠,成为了彼此的救赎,他们给予彼此最为珍贵的就是亲情与爱。他们生而破碎,他们都是社会边缘人,他们之间没有任何血缘关系,但在这样一个家庭中,他们得到了以前从未得到过的爱与温馨。家不是一间冰冷的房子,不是血缘维系的组合体,不是金钱供养的物质利益,而是每个拥有爱的能力的人去相互温暖彼此,这是种超越物质和世俗的羁绊,这也是小偷家族得以存在和维持的内在力量。

贾樟柯曾经拍过一部反映中国社会底层生存状态的《天注定》,用了四个全国人民皆知的真实事件作为素材,不过最后貌似还是成了禁片。同样的《小偷家族》也是日本社会底层的部分写照,里面用到了大量日本发生的真人真事,比如日本社会的啃老、底层贫困、虐待儿童、养老金欺诈等历史遗留问题。导演通过运用冷静克制的镜头,巧妙地把这些社会事件融会贯通在同一个故事场景中,在片中没有任何大是大非的引导和评判,只是把真实铺陈和展现出来,用客观的视角去留给观者思考——人性的善恶。

这是一部值得一个人安安静静看的电影,它不像科幻大片,不能带给人们各种跌宕起伏,惊心动魄,但它在冷静的镜头下通过细节铺陈,将社会边缘人的复杂关系和逼仄生活完整生动地呈现出来,真实而感人。即使在影片的后半部分揭开谜底时,故事虽发生了转折,但每个人并没有过大的情感波折,导演也没有明显的情感渗透,而是在一种基本趋于平缓的节奏中拨开层层迷雾。这种表面上的平静,就好似海明威的“冰山原则”,故事情节便是那露在水面的“八分之一”,而剩下的“八分之七”是留给观众的,这种留白,既留下来丰富的想象余地,又带来情感上的剧烈冲突和急剧升华。这种冷静的镜头,更富有简约含蓄、精炼深沉的艺术感染力。

固定的长镜头:世界很残酷,但爱有温度

是枝裕和在接受采访时说道:“电影的存在并非为了审判个人,导演也不是上帝或者法官。设计一个坏人故事,(世界)也许就变得黑白分明,但我认为不这样做,反而会让观众将这个问题待会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反复思索。那样的想法基本上至今仍未改变,我总是期盼看电影的人回到日常生活时,对日常生活的看法能有所改变,能成为他们改掉用批判性眼光看待日常生活的契机。”读完这段话,我想导演的创作意图便不言而喻,那就是导演带着他自己对于生活和人性的洞察,引领着我们去认知和感受这个世界,理解那些不能理解的困惑。

影片通过运用固定的长镜头来呈现某些细节,这样的拍摄方式柔和而又极具表现力,或是一句话,或是一个眼神又或是一个动作,都能让我们与影片中的人物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我想演员的最终目的不是去为观众展现故事情节,而是让自己与故事中的人物合二为一,从而表达人物特有的复杂感受和内心的真情实感。电影是一门艺术,所以好的电影作品,必须具有真实性、审美性和情感性,而这种固定的长镜头将人物的细节通过慢镜头呈现,用特写的方式挖掘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因此这种拍摄方式既能酣畅淋漓地表达人物最真实的自我,又能最自然直接地打动观众。

在《小偷家族》中,这样的长镜头也为数不少,但每一个又恰到好处,并无刻意堆砌之感。让我印象深刻的地方有以下几个场景,它们最生动地反映了人物内心仅存的一丝最真实的东西——人性的光辉。

1.一家六口争相探出脑袋听着烟花的声音,望着天空幻想烟花。虽然他们什么也没看见,可是从他们眼睛里仿佛可以看到烟花的绽放。在观众的眼里他们是被幸福包围着的。

2.玲玲刚被捡回家的时候闭口不提家人对她的伤害,把身上的伤说成是摔伤,她所谓的亲生妈妈对她很好,就是会给她买裙子。后来信代和奶奶带她去偷衣服的时候拿起一件黄色的泳衣要给她试,她小心翼翼的问出“买这个后会挨打吗?”,在她的世界里或许买裙子是等同于挨打的。

3.回到家之后信代从背后抱住她说“如果有人嘴上说爱你,但打你,那他一定在说谎,爱你就会像我这样紧紧抱住你” ,玲玲什么都没有说,用小手抹去信代的眼泪,无比温馨。

4.一家六口第一次一起去了海边,其他人都下水去玩的时候,坐在海滩上看着家人们嬉戏打闹的奶奶无声的那句“谢谢你们了”。

5.家族秘密被发现的时候,信代还是一个相对平静的状态。可是当警察盘问信代“孩子都怎么叫你”,信代心底的防线彻底被击溃了,只有不断的抹眼泪,自己问自己“是啊,怎么称呼的呢?”导演使用了一个精彩的长镜头拷问信代,她付出的爱究竟值不值得?而这部电影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它带你看清温情之下的种种不堪,而在直面所有千疮百孔之后,却依然让你相信人性的温暖。

6.奶奶去世了,玲玲回到了自己的家,祥太住进了孤儿院,得到了上学的机会,信代进了监狱,亚纪也离开了家,原先的六口之家现在就剩治一个人。晚上睡觉的时候他和祥太说的那句“爸爸我,明天就要做回你的叔叔了……”让人心疼,他一直以来都是以爸爸的身份自称,他以为他会等到祥太叫他爸爸的那一天,可是他没有。第二天他送祥太坐车的时候,追着公交车跑的画面使整部电影煽情到了极点,而祥太终于在公交车驶出很远了之后回过头摘下帽子小声叫出了那声“爸爸”。

7.回到家之后的玲玲成为本片最弱小最无助的人,她伸手去抚摸妈妈脸上的伤口却被斥责,当妈妈说要给她买裙子时玲玲的无动于衷,画面的最后她扒着阳台探着脑袋望着“家”的方向,她多么想回到那个什么都没有,但却充满爱的家。

也许上述罗列的有点多,但我觉得这七个长镜头一个也不能省略,因为它们在感情上是层层递进,相互促进的。因为真实,所以最动人。

意蕴深厚的主题:关于人性的救赎

在《小偷家族》中,主线自然是这个毫无血缘关系的家庭走向破碎的过程,而副线便是小男孩柴田祥太的成长史。此处祥太虽然作为副线而存在,但他在电影里有着特别的意义,因为他打破了偷盗生活下表面的“平静”,他在“觉醒”之后试图将脱轨的每一个人带上“正道”,这就是他对人性的救赎。

故事一开始,祥太便一直靠偷窃贴补家用,在超市里他和“父亲”柴田治熟练配合,“妹妹”出现后,很快把这一套教会给她。但孩子总会自己成长的。一家人海边游玩时,祥太告诉“父亲”,自己已经出现生理反应。肉体的健全,必然会带来心灵的成长。杂货店老板发现他和妹妹在盗窃,却原谅了他,并教给他“不要再干这种事了”,也许正是这句话点燃了他的羞耻心。或许后来的一切改变,都是源于这句触及灵性的话。

当奶奶去世之后,“父亲”再次让祥太配合砸车窗偷包时,祥太拒绝了。最后当妹妹和他一起去超市偷窃时,他选择了故意暴露,让警察抓住他们。这个充满温情的“小偷家族”,就这样在阳光下消散。故事的最后,“父亲”柴田治送他走,在上车前的一刻,他吐露了真相。柴田治一路追赶,却再也追不上了。尽管柴田治给予了他父爱,但觉醒的灵性总有一天要去往自己的方向,追不上的。

总体来看,《小偷家族》并不划分是非,它只提供另一种范式,一个我们不曾了解的世界,我想这便是电影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

来源:电影界     作者:赵菊琴

原文链接:http://www.dianyingjie.com.cn/2018/0809/28456.shtml

关键词: 小偷 边缘 人性 家族

扫一扫关注“电影界”微信公众平台

扫一扫进入移动端浏览

责任编辑:枯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