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阵子《狄仁杰之四大天王》大热,我虽然对这部片子不是很感冒,但还是因片尾滚动的大量的技术人员名字而震惊,暗自估量其技术成本以及国际合作的比例。在越来越多海外电影人瞄准中国市场的同时,中国电影人也开始主动走向海外资源。
跨国合拍会是大趋势,越来越多的中国电影前去好莱坞“搬救兵”,但这样的合作模式并不是每次都能完美收场。在中国经济迅猛发展而使制作经费空间得以扩张的时候,不难理解为了补充硬技术而“引进”好莱坞人才的做法,但以故事创意为核心的软技术又是否能够与之匹配?
不是说必须要中国方面占据主导才能讲好中国故事,而是两方合作一定要达到内部协调,最后才能呈现出一个经过磨合后依旧和谐的世界观。(我想,多如牛毛的反例应该不用一一列举了……)这在思维上是一个类似于翻译中的“归化vs.异化”的问题,也必须要考虑到中国的文化基因。
不然,诸多声势浩大的大片最多也只是拿“好莱坞加盟”、“斥巨资XX亿”、“耗时XX年的诚心之作”等噱头哄骗观众罢了,而好莱坞方面也只是单纯看到中国的市场而非能力,觉得中国人的钱好赚罢了。
针对这样的趋势,特意选译以下一篇文章,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国外电影人对“好莱坞人才东行”的看法吧。
曾几何时,中国的明星梦想着远渡重洋到好莱坞,而如今,这个“天朝之国”不断增长的票房意味着当地的制片人有资本吸引海外顶尖的电影人才:“世界转向了另一个方向。”
纵观电影史,大多数(美国)国外电影人获得重大成功之后都会远赴来到好莱坞。然而,现在世界电影工业的风向已经发生了变化。正如其他多个领域的国际贸易一样,中国不断增长的市场动力——在这里体现在节节攀升的票房成绩上——驱动了这样的变化。
在过去,中国电影产业中的大腕儿——从李小龙到成龙,再从吴宇森到李安——为了在职业生涯上更上一层楼都会跑来西方,从他们相对落后的家乡故里,迁到规模大得多的南加州来。但是现在,更为常见的情况却是好莱坞人才东进,来到北京,在当地不断发展的电影产业里寻求机遇。
恰好可以看看最近的典型案例《动物世界》。这是一部丰富多彩、主要面向年轻观众的惊险片,由北京的光线影业发行,其票房成绩曾在排行榜上名列前茅。
该片改编自一部日本漫画,开画周末票房就达到了3800万美元,开启了中国暑期大片季。片中,两度奥斯卡得主迈克尔·道格拉斯一如既往地散发着危险的气息,扮演神秘反派,操控着一场复杂精妙的地下博弈游戏。中国影评人对这位73岁的美国演员的表演赞不绝口。
但是道格拉斯不是唯一一个愿意在井喷的中国电影中饰演配角的好莱坞明星。迈克尔·皮特(《大西洋帝国》《戏梦巴黎》)今年早些时候出演了万达影业的热门喜剧《唐人街探案2》,这在中国收获了5亿4400万美元的票房。漫威的伙计弗兰克·格里罗(《美国队长3》)也在目前中国影史上的票房冠军《战狼2》(8.7亿美元)中饰演一位西方恶棍。
这个夏天稍晚时候,布鲁斯·威利斯和艾德里安·布洛迪还将会在《大轰炸》中饰演美国军方将领。这是一部中影集团制作的有关二战时期日本轰炸重庆的主力大片。
好莱坞明星之前就已经在中国主旋律电影中出现过了——最惹人注意的是克里斯蒂安·贝尔出演张艺谋的动作时代戏《金陵十三钗》,还有马特·达蒙出演的传奇影业传奇的扑街电影——《长城》。
不过在这些电影中,中美联合制作都是依靠美国的制片人发起的,他们想要联合世界上最大的两个市场,而好莱坞的演员只是为了吸引中国国外的观众。在新一轮的跨国出演电影的热潮中,大片都在特意瞄准中国的市场,而美国明星也现身上海、北京和广州,以此吸引观众。
推动这一潮流的原因之一是中国迅速增长的制作经费。2015年的第一部《唐人街探案》经费仅有1500万美元,然而才过去了三年,万达就在第二部上投资超过了6000万美元。而有了威利斯和布洛迪出演的《大轰炸》预估成本达到了6500万美元。
制片人说不断增加的制作经费反映了中国票房的增长(去年达到了86亿美元,有望在2020年左右超过北美市场)以及中国观众对世界级品质的国产片越来越大的需求。
这日益增长的经费也让中国电影产业得以请到好莱坞的明星。与此同时,这也帮助了主要制作数量较少、投资更大的超级大片的美国电影公司削减了他们“中等成本”项目的数量。中国则开始填补了中间的这块空白。
大量人才从西方流向东方,然而,真正的人才流动却体现在幕后。未来的中国电影几乎每一部都有一些幕后专业人员来自好莱坞,比如,制片人、摄影师、作曲家、视效总监或者动作指导。再一次,新的市场力量最能解释这种变化。
有专家作出解释:“中国的幕后团队无法满足市场需求以及越来越多的国产片制作,如果你是中国的制片人、公司老板或者电影融资人,而你想要一个经验丰富或者是——这通常是重点——有过知名作品的部门领导者,那你可能就会从中国以外的地方找人了,因为中国国内找不到那么多人才。”
一部热门电影巨大的成功强力催生了如今的局势,这种情况在中国很典型。当吴京在拍他协同编剧并自导自演的《战狼2》的时候,有人向他介绍了漫威的台柱乔·罗素和安东尼·罗素,在此之前,两人就已经和支持吴京的北京文化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
罗素兄弟给吴京介绍了一些他们经常合作的专业人员,而吴京这位中国电影人也接受了他们的引荐,聘请了《复仇者联盟3:无限战争》的特技指导山姆·哈格雷夫,此外,美国作曲家约瑟夫。特雷帕尼斯(《马戏之王》《冲出康普顿》)也加入吴京的项目为其配乐。
人们认为引进好莱坞经验老道的人才在很大程度上推动这部电影形成了黄金配方——爱国主义的中国动作片再配上世界级的技术团队——中国观众都深深着迷于这样的配方。
“吴京的这步棋下得很聪明,”华谊兄弟的CEO王中磊说道,他即将面世的电影《八佰》也邀请了好莱坞的特效专家。“基本上,他最大程度利用了自己所能找到的出色人才和技术人员,并将之与中国故事相结合。好莱坞用这种方法拍美国电影已经很久了,而我相信,这种模式的合作对我们中国来说是正确的方向。”
现在,中国即将上映的电影几乎每一部都夸耀自己有一些混好莱坞圈儿的专业人士或技术专家。在有一些电影项目中,国际合作部分占比非常大。
如北京文化正在推动的封神三部曲。这是一个由乌尔善(《寻龙诀》《画皮2》)导演的大投资的奇幻系列,据说预估成本达到了30亿人民币(4亿5000万美元)。北京文化已经聘请了制片人巴里·M.奥斯本(《指环王》《了不起的盖茨比》)担任其制作顾问,还有多次提名奥斯卡的詹姆斯·夏慕斯作为故事顾问,以及格伦·博斯威尔(《霍比特人》《黑客帝国》)作为特技指导,除此之外,还有美国的作曲家、视效总监等等。
奇幻史诗巨制《阿修罗》成本高达一亿美元,上映于7月13日,这部电影聘请众多具有高知名度的制作人才,其中包括获得过奥斯卡的服装设计师恩吉拉·迪克森(《指环王》)、声音设计师马丁·埃尔南德斯(《荒野猎人》《鸟人》)和视效总监查理·伊图里亚加(《死侍》《速度与激情7》。)
才华横溢的中国演员兼导演姜文拍他的时代动作戏《邪不压正》的时候,也同样到好莱坞请了一些重要角色,这部片子也是在7月13日上映的。制片人安德鲁·拉泽尔(《美国狙击手》)在巴尔的摩监督拍摄了电影的部分片段,而美国作曲家亚伦·齐格曼(《恋恋笔记本》《欲望都市》)更是多番飞到北京亲自参与该电影的配乐工作。
“最开始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就像是一匹孤狼,”前好莱坞导演雷尼·哈林(《虎胆龙威2》《绝岭雄风》)说道,他四年前就已经来到了北京,执导成龙的动作片《绝地逃亡》,之后就留了下来。
“但是现在,在北京遇到好莱坞的摄影师、艺术指导或者视效总监已经完全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在2016年的《绝地逃亡》收获了1.41亿票房、给哈林带来了十年来的第一次成功之后,这位芬兰导演就决定彻底从洛杉矶搬到中国的首都来。自那以后,他又执导了两部片子——阿里巴巴的《古剑奇谭之流月昭明》和万达的《沉默的证人》。
其他的A类国际导演,如阿方索·卡隆等,也都表示了自己有兴趣拍中国电影。而成熟老练的动画电影人,包括罗伯·明可夫(《狮子王》)和奥斯卡得主格兰·基恩(《亲爱的篮球》《阿拉丁》)目前也在中国日益勃发的动画产业开发项目。
好莱坞任何一个电影工作者——有抱负的或者是已成名的——都可以作证,如今洛杉矶在大制作的院线电影上所能提供的机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少了。电视、流媒体平台和移动终端娱乐在吸引观众注意这方面,形成了前所未有的激烈竞争,而美国的电影产业大致已经分为高成本大片和低成本喜剧及恐怖片两个板块了,随之还有越来越少的各式各样的独立制作。
哈林说道:“好莱坞有一些资深专业人士已经意识到,如果他们想要继续在大银幕上见到自己的作品,那么中国是为数不多的绝佳选项之一。”
欧洲也开始从中国的迅速发展中受益。
“在中国,所有的开销都变得非常之疯狂——不仅仅是明星,还有技术人员,”意大利电影人克里斯提诺·波顿(《咖啡》,2017)说道,他是龙跃中欧(Bridging the Dragon)的总经理。龙跃中欧是一家基于北京及柏林两地的电影人协会,旨在桥接欧洲和中国的电影工业。
波顿还说,中国开始瞄准欧洲众多的艺术电影人才和专业人士,以数十年来对待好莱坞的方式再次吸引欧洲的人才。比如说,中国杰出的艺术电影之星贾樟柯最近的逐鹿戛纳的《江湖儿女》就首次聘请了一位法国摄影指导。
“毕竟,很多伟大的摄影师最初都是来自欧洲,”波顿说道。“现在中国心想,别等到他们跑去好莱坞身价暴涨了;咱直接现在就跑去他们老家吧。”
“现在就好像是世界调转了方向,”他补充道。“在过去,是我们将廉价劳务外包给中国。而现在,至少是在电影业,变成了他们来到欧洲做同样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