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电影《李学生》在全国上映。“商丘好人”李学生通过大银幕再次进入公众的视野,铁轨上飞身扑救儿童的高光瞬间再次重现。导演王虎透露了电影《李学生》“小成本、大情怀、正能量”背后的创作故事。
2017年11月,《李学生》的片约放到了王虎面前。这是王虎的第二部导演作品,有紧张、没有犹豫。电影的拍摄周期是17天,除去开机、关机等宣传环节,实拍只有14天。尽管如此,重要的戏份王虎还是会拍40多条。“拍草率了,损失了细节,心里会不痛快。”王虎说。成片出来100多分钟,第一批观众哭了三、四次。
电影的开篇是李学生救人的瞬间,为了这场戏,剧组专门协调了火车,扑面而来的庞然大物还原了铁轨救人的瞬间。宋禹是李学生的扮演者,有十几年的表演经验,火车迎面而来的瞬间,宋禹最先感觉到了这个庞然大物裹挟而来的恐惧。在最接近李学生的环境里,宋禹明白“救人不是一个理性的逻辑判断,而是一种善良的本能。”
隔着13年的时光,王虎查遍了手头能找到的材料,反复跟编剧商量、一起做田野调查……铁轨上的几秒钟,电影的100多分钟,14天的拍摄周期,13年后的沉淀……在时间的回溯里一点点补全李学生的英雄事迹的逻辑起点。
“电影既要符合平凡普通人的成长规律,还要防止人为拔高……”王虎说,“没有日常生活中‘善’的积累,就不会有关键那一刻。要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展现一个凡人的伟大。”
王虎主张有层次、有细节,在保留李学生主要事迹的前提下,设计了张兰、富贵、彩霞等辅助人物,设计了地下通道蒙冤等、拒绝张兰、富贵的态度转变等情节,借身边人的口、眼呈现李学生的人格魅力,铺垫一个草根英雄的艰辛成长。
在拍摄铁轨救人的场景时,一个镜头,连续拍摄了40多遍。14天的拍摄周期,一场戏拍一天,王虎也着急,但仍然愿意坚持。 “我们是带着感情在拼,在抢时间。大家齐心协力,每次拍摄时都想着还能不能再拍一次,让镜头尽善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