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部展示潮汕区域特色文化的潮汕方言电影正式搬上荧幕,它是由蓝鸿春执导,并由郑润奇担任编剧和主演的家庭喜剧电影,时至今日,上映将近一周了,豆瓣评分6.2,大众评分以三星为主,口碑不是很高,所以整体票房冷淡。
首先,影片的第一大特色便是浓厚的本土性。影片的演员基本都是潮汕本地人,并且拍摄地点以潮汕金灶镇为主,由于人物和地点均有正宗的潮汕气息,再加上潮汕歌曲插于其中,所以这使影片充满了浓郁的潮汕地方文化特色。无论是街头妇女吵架,还是接地气的方言版粗话,还是房屋建筑(如“下山虎”)或风景,这些细节都在分分秒秒之中流露着潮汕特色,绝对是对潮汕地域的完美呈现:房屋村舍,田间风光,山头的云雾与炊烟。
此外,小人物的生活更展现了潮汕的风俗人情,真是一幅生动的潮汕风土画,乡土风情(如“拜老爷”、“拜月娘”“咔英歌”等古老习俗以及潮汕特色美食等)在细节中涓涓流动,原汁原味的潮汕特色传统文化跃然纸上,让人自然而然地沉浸在其中,可以看得出来制作方在这一点上还是挺用心的。
其次,影片的第二大特色便是其普遍性的主题:个人成长和父子关系。影片讲述了狗哥高中时因验血而沉迷于网络游戏,最终被学校勒令退学,辍学后整天无所事事的他依旧毫无进取心,父亲见状担心不已,后来狗哥前往深圳去看望喜欢已久的女孩小敏,误打误撞地参加了当地的网红选秀,意外走红。父亲知道狗哥做网红的时候极其愤怒,立刻到深圳去找他,意在劝阻他,接下来父子两人之间因意见不合而产生了冲撞,最终又握手言和。
影片中嵌入的第一个感情点便是父爱,这是一直以来为大家所普遍关注的主题,所以容易让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如影片中父亲对狗哥的日常生活的料理和关心,对学业的忧虑,还有狗哥去深圳之后父亲日夜的担忧,最后只身走出家乡前往陌生的大城市去寻找儿子,尤其是用手机给对方发消息的片段,无不让人体会到如山般的父爱,也许父亲沉默,但他对儿子的爱从未停止过。这种熟悉又走心的情感主题是影片比较好的一个立足点和切入点,就算是在打感情牌,至少它选对了对手和牌。
另一方面,影片以主人公的成长历程为主要线索,从侧面影射出了现代社会所普遍存在的一个两个问题,那就是青少年成长和时代隔阂。随着社会发展,青少年的成长已成为国家极其重视的社会问题,青少年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黄金时期,如果教育环节出问题的话,有可能会使他们误入歧途。影片主主人公厌学、辍学以致年少轻狂地步入社会,可以看出他的义务教育阶段已经出现了问题,而只身一人前往深圳闯荡更是有很大的风险性,急需正确的教育去引导。后来因网红事件与父亲发生冲撞,此处便暴露出了很明显的父子心理隔阂,由于年龄和生活环境等各方面的不同,给两代人造成了极大的心理隔阂,由于观念的不认同和不一致,导致两人因事业问题极度不和,这种破裂感使剧情的张力十足,矛盾冲突一方面巧妙地推动故事向前发展,另一方面也使父爱这个主题得到了极大的深化和升华。
但影片也有很大的不足之处,分别表现在剧情设定和演员演技上。影片在讲述的狗哥去深圳后的现代化生活跟之前的衔接性比较弱,导致这两部分不能很连贯地连接起来,小人物的故事缺少严密的逻辑,总感觉中间有点断裂感,导致影片比较浮散。
还有剧中演员的演技也有些欠缺,由于是当地人本色出演,所以缺少专业性的训练,导致影片中的演员不能全程入戏,有些片段感觉并没有电影的既视感,而似乎只是对现实生活的一个真实纪录,镜头感太强,而缺少故事性和艺术感。
因此,本土电影要想立足于中国电影市场,在保持一般性电影的必要元素之外,还需紧密融合当地特色的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将本土的精神特色性的东西注入到现代电影艺术中,不断发挥自身的潜在优势,尽可能地接近市场,兼顾受众和影片质量,才能为这种类型的电影提供一个向前摸索和发展的可能性,从而挖掘到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电影界原创稿件 转载请注明出处和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