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1日下午,电影《远去的牧歌》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办首映礼。该片是天山电影制片厂为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创作的一部主旋律影片。
在发布会现场,天山电影制片厂厂长高黄刚讲述了创作故事,“影片《远去的牧歌》从策划立项到拍摄完成前后历时近三年,摄制团队在新疆北部和东部披星戴月地展开创作——他们在狂风大雪中风餐露宿,只为捕捉到牧民战胜暴雪寒风后顶天立地的瞬间;他们在烈日炎炎下深入草原腹地,只为向观众展现最美的雪山松林和高山草场。每当我在拍摄现场看到过度劳累的主创人员,都会为他们的敬业精神所感动。”
据高黄刚介绍,“这部《远去的牧歌》在新疆多民族题材影片创作的投入体量和创作规模上,都达到了建厂以来的最高点。影片全面启用非职业演员,前后动用各类牲畜三十余万头,摄制组经过数十次横跨几个地州的大规模转场,历经三年的精心拍摄和制作成就了这部影片,也是新疆电影史上的第一部巨幕电影。”
导演周军分享了电影的创作经历,聊到了影片“散文诗意化”的叙事风格,“这在当下商业主导的氛围环境中,还真是一个大胆的决定。高黄刚厂长坚定地鼓励我们大胆创新,一定要拍出一部不同于天山厂以往的影片。”
电影《远去的牧歌》以春夏秋冬的全景视角,展现了哈萨克族牧民由传统“逐水草而居”的游牧转场生活向定居的现代生活的过程的变迁。影片以胡玛尔和哈迪夏两家人因一次意外事故造成的矛盾展开故事,演绎了40年来草原轮回迁徙的生活、人物的情感心路历程。
据了解,该片讲述的是在新疆的哈萨克族牧民四季转场的故事。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步伐的加快,相对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正在被更加文明和现代的方式所取代。哈萨克族牧民大型转场游牧的生活方式,也离我们渐行渐远。
面对这一即将消失的,人类文明进程中曾经非常重要的草原文化的载体,《远去的牧歌》完成了一次带有记录使命的拍摄。通过讲述一个横跨近四十年的故事,忠实记录了哈萨克族牧民世代四季转场的生动图景,谱写了一曲牧人赞歌,描绘了一幅时代变迁的大美画卷,为广大观众捧献出了一场草原牧人原生态生活的视觉盛宴,更为改革开放四十年沧海桑田的新疆,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