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速递 / 正文

祖国万岁!《大决战》系列电影才是真正的“建国大业”

如今看来《大决战》三部曲最大的特点就是“大”,制作规模“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是中国电影史甚至世界影史上的绝笔。

风雨六十九载,年轻的共和国又迎来的她的生日。

让我们共同祝愿祖国的明天更加美好。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电影始终是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在文艺战线最重要的体现,几乎任何时期我们的电影人都能够为祖国母亲拍出优秀的献礼片。

献礼片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主旋律电影,这不是我们国家独有的,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有主旋律电影。

美国也有主旋律电影,最著名的就是《拯救大兵瑞恩》。这部电影赞扬的是美国人为战胜法西斯所付出的代价和牺牲,向全世界输出了美国精神和美国的价值观。

我们新中国的电影体制最初完全是照搬苏联,注重电影的宣传作用,叙事上多采用宏大叙事的手法来展现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事实。

随着改革开放的越来越深入,国营电影制片厂也走上市场化的道路,开始自负盈亏,由此我们主旋律电影的创作也越来越疲软。

近年来除了具有浓烈商业气质的《战狼》和《建国大业》,我们真的很难在想起还有什么值得一说的主旋律的电影。

不过只要我们把目光往回收收,就会发现在中国电影史上有着许多非常优秀的主旋律电影,而《大决战》系列电影的就是其中的佼佼者,经典中经典,皇冠上的明珠。

《大决战》系列电影,以三部曲的形式,全景展示了解放战争中的三大战役,谱写了一曲波澜壮阔的战争史诗。

如今看来《大决战》三部曲最大的特点就是“大”,制作规模“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是中国电影史甚至世界影史上的绝笔。

《大决战》系列三部曲的拍摄涉及全国14个省市自治区,50几个市区县,五大军区所属的陆海空军及武警部队的25个军级单位,33个独立师团单位,出动了13万余名干部,战士参与拍摄,各种群众演员加起来累计345万余人。

此外,还动用了大量的飞机、舰艇、坦克、火炮、车辆等大型军事装备。其中一些场景更是在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取景。

更值得一说,这部电影片名都是当时的国家主席江泽民同志所题,请问现在的那部电影还有这些待遇?

应该说《大决战》系列三部曲是在全党全军的支持下以举国之力拍出的史诗巨制。

《大决战》系列的第一部《辽沈战役》最值得一说的就是塑造了影史最全面最真实可信的林彪正面形象。

大家都知道林彪因为历史原因,向来在影视创作上是个敏感人物。可是《辽沈战役》里的林彪一改往日片面化的塑造,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塔山阻击战是整个辽沈战役中我军遇到的最难啃的一块骨头,《辽沈战役》中的林彪面对塔山受阻斩钉截铁的说。

“我不要他的伤亡数字,我只要塔山”。

这句台词不仅突出了林彪的性格,更体现出了战争的残酷性,以至于至今仍有不少人在网络上时时提起。

到了第二部《淮海战役》里,最让人津津乐道的是黄维兵团走出的行军队列。

许多人看到这段都傻眼了,好家伙,真是开眼了,有生之年活久见系列。以前从来没有在那个电影里看到过这种战争场面,这是自然了,因为除了《大决战》系列电影,全世界范围再没有那个国家的电影会动用几万人的真实军队去拍摄。

下面请大家来欣赏这一段电影史上的绝笔:

许多观众看完《淮海战役》里这段黄维兵团走出的队列之后,兴致勃勃去网络上讨论历史上的黄维兵团到底能不能走出这种水平?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了,别说黄维兵团了,49年之前的我军都不可能走出这种水平的队列来。

相较于前两部,《大决战》系列的里《平津战役》就显得有些平庸了,全片只有一个主题那就是突出傅作义在北平和平解放中起到的关键性作用。

《大决战》系列电影在塑造人物形象上突破以往,没有将伟大人物肖像化,而是表现出了他们生活中真实的一面。

《大决战》系列电影拍摄在90年代初期,《辽沈战役》更是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的献礼片。

那时候的中国正处在奋发向前的改革初期,整个社会一片欣欣向荣,《大决战》系列电影应运而生,以大手笔的姿态预示了一个大国的崛起。

牢记使命,砥砺前行,还好有点电影记录着共和国的荣光。

电影界原创稿件 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

原文地址:http://www.dianyingjie.com.cn/2018/1001/30523.shtml

扫一扫关注“电影界”微信公众平台

扫一扫进入移动端浏览

责任编辑:水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