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影人&影事 / 正文

聚焦导演是枝裕和:他打动世界的理由都在这里

这个世界似乎永远不缺跑在前列、不断加速的人,但只有是枝裕和走得不疾不徐、波澜不惊。

5月19日,是枝裕和凭借电影《小偷家族》摘得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导演大奖。

日本电影上一次获金棕榈奖还是二十一年前(1997年),获奖影片是今村昌平的《鳗鱼》。

是枝裕和是继衣笠贞之助、黑泽明、今村昌平之后,第四位捧得金棕榈奖的日本导演。一九九七年,是枝裕和才开始拍电影没多久。

8月3日,时隔三个月,影迷们期待已久的《小偷家族》正式登陆中国各大院线,口碑与票房均获得不俗成绩,最终斩获近1亿人民币票房。

今年五十六岁的是枝裕和保持着每年一部的拍片速度,可以说是当下最活跃的导演之一。

△《小偷家族》海报

自一九九五年拍摄处女作《幻之光》以来,已经过去二十三个年头。如果从早期开始就关注日本电影的话,你永远不会忘记二〇〇四年的那个夜晚。当开奖人念出“Yagira Yuya”(柳乐优弥)的时候,很多影迷都激动不已。

那晚,一个十四岁的少年感动了所有的电影人和观众,用并非表演的演技征服了所有人。

成就这一切的便是站在幕后的导演是枝裕和。《无人知晓》也成为他所有电影中票房最高的一部。

此后,是枝裕和开始在变化中寻求永恒的东西——家庭,陆续拍出了《步履不停》《比海更深》两部集大成之作。

最新作品《小偷家族》则将他推上了戛纳的最高领奖台。与《步履不停》和《比海更深》不同,《小偷家族》中的家庭并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家庭。家人之间没有血缘关系,是一部既温情,又令人深思的电影。

?01

《下一站,天国》

所有温暖故事的起点

经历了悬疑题材的《第三度嫌疑人》,是枝裕和再次回归了他熟悉的家庭电影。在获得金棕榈大奖之后,他直言:现在获了奖,大家对自己拍家庭电影的印象会更深。显然,他不想被所谓的“家庭电影”标签束缚。

在他拍摄的众多作品中,其实存在不少有先锋和实验意味的片子。第一部电影《下一站,天国》可以说是其中的典型。

《下一站,天国》改编自他的同名小说。故事讲述人去世后会来到名为天国车站的地方停留七天。在这七天内,他们要选出一生中最重要的记忆,由工作人员拍成电影。

在这里的最后一天,人们观看拍好的电影,当过往的记忆重新在脑海中苏醒的时候,他们就带着这唯一的记忆去往天国。

《下一站,天国》着眼的是普罗大众,无关年纪、无关地位身份、无关外貌、无关家世,是一部极具人道关怀的电影。

《无人知晓》则聚焦于社会事件,对其进行了日常的描摹。《小偷家族》聚焦于社会边缘人,在困境中讲述人与人之间的爱,没有血缘关系,爱依然可以存在。所以,被誉为 “家庭电影”大师是枝裕和,其实不断地在进行各种尝试。

△《下一站,天国》海报与原著小说

导演贾樟柯曾这样评价是枝裕和:

“如果一个非常现实的东西,现实到极点,会不会出现某种表现主义、抽象的东西,我一直没能做到,但看到是枝的作品,他做到了。整部作品非常纯净。”

贾樟柯导演梭说的便是枝裕和第一部独立编剧的作品《下一站,天国》。纵观他的电影生涯,这部片子对他的意义非凡。在最新著作《拍电影时我在想的事》中,是枝裕和如此评价这部作品:

“事实上,这个剧本是我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去公司,关在家里一门心思写的。拿去参赛几个月后,我得知一直喜欢的女孩要跟别人结婚了,所以深受打击,郁郁寡欢。谁知第二天收到了获奖的电报。

我深信,上帝在关上一扇门的同时,必定会打开另外一扇门。也就是说,为了取代失恋之苦,上帝给我指明了一条道路。”

这部作品包含了是枝裕和本人的所思所感。首先是对父母的愧疚。开始写《下一站,天国》的时候,是枝已经离家独立十年了。

这十年来,他与父母鲜有交流。他把父辈生活过的那个时代,以及今后会度过的时光都写了进去。其次是对自我的审视。

从1991年拍摄第一部纪录片开始到拍摄《下一站,天国》,其间有迷茫、有烦恼、有收获、有喜悦——当中发生的点点滴滴,他都以自己的方式抒写在了其中。

?02

日常就很美丽

生命本身就是奇迹

在随笔集《有如走路的速度》中,是枝裕和选取了一个个留在他记忆中的片段,语言朴实,每每读完总能将人带入某个场景。他的文字一如他的电影,不干涉读者的思维,只是去淡淡地呈现。

某种童年的气味、某个平凡的场景、某个温暖的笑容……这些日常生活中的吉光片羽,都是创作的哲思与灵感。

是枝裕和并不喜好英雄式的情节,而是希望捕捉这个世界突然展现美好的瞬间。

他说,日常就很美丽,生命本身就是奇迹。

有几个人知道,是枝裕和最负盛名的高分代表作《奇迹》,是日本铁路集团的一篇“命题作文”呢?

为了纪念博多到鹿儿岛中央的九州新干线全线通车,制片方对他提出了一个要求:“希望影片尽可能地把镜头对准列车。”

一条新干线牵系着几代人的传承、生活和梦想,是枝裕和用静水流深的电影语言,不动声色地讲述了一场小小的却足以撼天动地的童年奇迹。

他交出的这份答卷,分明比满分还高。但看过书才知道,嘿,原来导演大人竟在《奇迹》里“夹带了私货”。

△《奇迹》剧照

大学毕业那年,24岁的是枝裕和曾从博多乘坐电车抵达柳川,顺路去了趟熊本,然后转道鹿儿岛,再搭乘渡轮去奄美大岛和屋久岛。

这趟悠长旅行,真实目的地其实只有一个,就是去鹿儿岛约见一见钟情的女孩,但他不想让女孩看出自己的心思,所以努力营造出“在旅途中顺便来一下”的感觉!

在鹿儿岛逗留期间,女孩开车载着是枝裕和去了樱岛。火山就隔着车站大楼,站在不远处,每天喷好几次烟,大家早已泰然自若,只有是枝裕和惊讶得睁大双眼。

临行前买下鹿儿岛名产“轻羹”,这味道似甜非甜,不够过瘾,没想到25年过去,却早已成为心头最爱。

是枝裕和安排《奇迹》主角母亲的娘家经营和果子铺,并把外祖父设定为已经退休的轻羹师傅,把最初对樱岛的惊讶和对轻羹的不适感,满满地投射到了刚从大阪搬来的小学六年级的主角身上。

△《海街日记》剧照

“虽然我的爱情最终没能开花结果,但当初的体验经历了25年光阴,孕育出一部电影,那趟余味苦涩的旅程也不算白费。”

看到这里,不禁莞尔,他在另一篇文章中还说:

“我女儿现在三岁,拍《奇迹》时,我就想着这是等她十岁时让她观看的电影。

我想对她说,世界如此精彩,日常生活就很美丽,生命本身就是奇迹。”

?03

聚焦人和事背后的复杂

不批评、不直言悲伤

同为戛纳电影节的宠儿,是枝裕和跟黑泽清一样对这个世界怀有深深的不安,但与黑泽清将狂放的气息灌注于平凡生活中的风格不同,是枝裕和从人与人相处的困境出发,在普通而平静的假象下探讨人性的出路。

《小偷家族》中,相互之间没有血缘关系的一家人,却在日常的生活中孕育出了家族之爱。

这给以血缘为上的国人上了极有启发意味的一课,是枝导演再次将曾在《如父如子》中表述的问题抛给了观众:维系亲子关系的究竟是“血缘”,还是“时间”?

但跟《如父如子》不同,《小偷家族》显得更加干脆,这种干脆跟电影中的人物处在困境中有关系。他们毫无退路,要维系眼下的“家人关系”,除了物质上的需求,更重要的是情感上的需求。

△是枝裕和自传性随笔集《拍电影时我在想的事》上市

熟悉是枝裕和的人都知道,他是拍纪录片出身的,这或许也是他常常运用那种客观视角的原因——不批评、不直言悲伤。

在新作《拍电影时我在想的事》一书中,他曾经这样说:

“电影并非是用来审判人的,导演不是上帝也不是法官。设定坏人的角色可能会令故事世界易于理解,但与此相反,观众会将电影中的问题带入自己的日常生活进行思考。

我始终希望观众看完电影回归日常的时候,他们对生活的看法会改变,这或许会成为带着批判视角观察日常的契机。”

在是枝裕和所有的电影中,都可以找到这段话的影子。《无人知晓》对抛弃孩子的母亲未做任何道德上的批判;《小偷家族》中作为惯犯的一家人,导演同样没有给予批判:

“我无意在法律之外,再施加社会批判。”

在表达人物情感时,是枝裕和也并不直接拍哭泣、怒吼等激烈的情感表达,而是通过细节进行表达。

在电影《下一站,天国》中,井浦新饰演的望月走出过去的困境,决心去往天国之前,安排了一个特别漂亮的镜头,原著小说《下一站,天国》中这样描述道:

“望月迈出右脚,这时,他的脚尖突然笼罩在一片亮光之中。他停下脚步,抬头望向天花板,只见那里开了一个四四方方的天窗。窗外,一弯皎洁的半月正凝望着他。

望月抬头看着月亮,接着闭上了双眼。但他清楚地知道月色正映照在自己的身上——月光透过衣服渗入身体,仿佛在一点一点地滋润他那颗干涸的心。”

△《下一站,天国》电影剧照

电影的艺术性在于体验,它不同于电视剧的直白、不同于广播剧的鲜明,而是真实的生活。

因为生活中,每个人都是这个过程的体验者,是枝的电影正是这份体验的忠实还原。

“我想电影也应该尽量不直接言及悲伤和寂寞,而把那份悲伤和寂寞表现出来。在创作电影时,我也希望利用类似文章的‘字里行间’,依靠观众的想象力将其补充完整,让他们参与到电影中来。”

在随笔集《有如走路的速度》中,是枝裕和曾说道:

“并非我在孕育作品,作品也好,感情也好,早已蕴含在世界之中。我不过是将它们捡拾收集起来,然后捧在手心,展示给观众看。”

有时候,时代很远,世界更远,琐碎的日常才是最有力的考验,考验我们怎样以吉光片羽对抗细枝末节,度过这看似疲惫却奇迹闪耀的一生。

这个世界似乎永远不缺跑在前列、不断加速的人,但是枝裕和走得不疾不徐、波澜不惊。

我们或许也可以像他一样,走到心都出其不意地安静下来,即使是漆黑的深夜来临,也能保持一颗敏感丰沛的心灵,听得见落雪的声音。

扫一扫关注“电影界”微信公众平台

扫一扫进入移动端浏览

责任编辑:橘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