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影节&活动 / 正文

专家研讨晓风小说《回归》高校知识分子生存境遇

此次研讨会主题为“晓风长篇小说《回归》的思想与艺术”,与会专家学者围绕晓风的长篇小说《回归》,从知识分子题材创作的角度深入探讨了晓风及其作品的审美风格特色和思想艺术成就。

10月28日,由作家出版社、中国作家杂志社、浙江省作家协会和浙江工业大学联合主办,浙江工业大学承办的晓风长篇小说《回归》作品研讨会在京举行。

此次研讨会主题为“晓风长篇小说《回归》的思想与艺术”,与会专家学者围绕晓风的长篇小说《回归》,从知识分子题材创作的角度深入探讨了晓风及其作品的审美风格特色和思想艺术成就。

会议由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吴义勤主持,浙江工业大学校长李小年、《中国作家》杂志主编王山、浙江省作协党组书记臧军先后致辞。

《文艺报》《中国艺术报》、中国作家网等多家媒体与会并报道。

晓风,本名肖瑞峰,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浙江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导师,国家级教学名师,浙江省特级专家。

近年来从事文学创作,在《人民文学》《中国作家》《当代》《十月》《钟山》《江南》等大型文学期刊发表中篇小说14篇,全方位反映了高校知识分子群体的生存境遇。

作品多次为《小说选刊》《小说月报》《中篇小说选刊》转载,入选多种年选,并获“中国作家剑门关文学奖”、“中国作家鄂尔多斯文学奖”等多种奖项,已出版中篇小说集《弦歌》《儒风》《静水》,合为“大学三部曲”。长篇小说《回归》于2017年11月由《中国作家》首发,2018年7月由作家出版社出版。

《回归》描写一位大学校长退出权力中心后寻找回归之路的心灵净化史。这位曾经称雄杏坛却因久历宦海而荒疏旧业的知名哲学教授,在经过对前尘往事的反思与反省后,踏上回归之路:试图诀别长期保持柏拉图式恋情的红颜知己,回归家庭;重拾淡泊自守的书斋生活,回归学术;强化教书育人的责任担当,回归课堂;挣脱名枷利锁,回归本真。但回归之路远比他想象的要漫长与艰辛。

作品真实地写出高等教育方方面面的现实问题,塑造了以主人公薛鹏举为首的高校知识分子群体,他们在不尽如人意的生存境遇下,依然不忘初心,坚守君子人格,回归本真。小说通过对人物心灵的深度观照与细腻剖析,既折射出俗尘所难以遮蔽的人性的光辉,又映照出现实潮汐的起落和时代风云的卷舒。

与会者从不同角度对晓风的长篇小说《回归》进行了分析、研讨与解读。

人文精神的回归,现实生态的描摹

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吴义勤认为,晓风的高校知识分子题材创作,特别是长篇小说《回归》给当下中国文学提供了另一种可能性。“回归”,是一个超越文学的话题,从具体的人与事的回归,上升到整个人文精神的回归,是心灵的回归,这对整个文学创作都有启示意义。

《中国作家》主编王山说,《回归 》的选材是独特的,晓风笔下的高校并不是世外桃源,与整个社会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小说写到巡视组,写到医患矛盾,都是当下最关心的话题。“回归”意味着偏离了正常的轨道,需要纠偏,需要重新归来。

浙江省作家协会党组书记、副主席臧军说,晓风从一个古典文学研究的专家到作家,是华丽转身的文学新秀,又是半路出家的高产作家,厚积薄发,他学者、作家、官员的三重身份,亦官亦文亦学。从三重身份三栖视角出发,晓风写作《回归》,如实地描摹出了中国高校的现实生态。

回到文学的真实,带着温情的坚守

国家图书馆原馆长詹福瑞说,当下文学无论什么流派、什么主义,都应当回到两个真实:一是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反映生活的实质;二是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中不同族类不同群体真实的人性。《回归》真实地反映高校的生存状态,主人公在学术上,个人生活上,人与人关系上,在教学上都走到了迷失境地,其人性被官场权力体制异化。他以教授与管理者的双重身份,挣扎着回归自我,是人性的回归。实际上现实更冷酷,《回归》却是异化的现实面前有着温情,留存希望,这是一种坚守。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国学院院长杨慧林说,《回归》所写的生活离我们太近,身处其中,却又无可奈何。与国外运用专业知识从事小说写作的学者不同,国内学者转写小说,其关注点是现实。晓风的《回归》直接关注高校的学术生态,写出每个人身处其间的尴尬。《回归》不仅仅是批评现实,更写出现实的复杂性,它不是个人操守的问题,而是整个制度环境的问题,小说由此上升到制度层面的反思。

中国语言大学特聘教授、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韩经太把晓风的《回归》定位为伦理现实主义的学术生态小说,以高级知识分子生活史,填补了当下文学的空白。小说尤为突出的是贯穿始终的心理描写与温情脉脉的批判精神。这种温情是有合理性的,它昭示着一种改良的可能性。

中国传媒大学资深教授、文学院院长张晶认为《回归》在高校题材作品中别开生面,独树一帜,结构考究,编织了高校生活的方方面面。小说重点不在情节的波澜壮阔,而是内心上的,是属于中文系的气质。《回归》是高校题材创作中标志性的作品。

清华大学教授、人文学院副院长刘石认为,小说一定是现实生活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现实,就有什么样的小说。面对一个不理想、有缺陷的社会,《回归》灵动、真实、鲜活地反映了高校现实生态。如果说五十年代表现的是激情,八十年代表现的迷惘,那么《回归》写的则是二十一世纪的沦陷,以及沦陷中的坚守,是敢于触碰敏感题材的谴责小说。更期待晓风能将现实的表现与谴责上升到哲学的高度。

触碰敏感题材,典雅“风”体的探索

《文艺报》主编梁鸿鹰评价《回归》是第一部写到巡视组内容的小说,它写当下,又指向未来。小说幽默风趣,举重若轻,写人写事入木三分,颇多神来之笔。但象主人公这样的高级知识分子,曾经壮志满怀,他的回归之路如此艰难,人生五味杂陈,充满幻灭感。小说写出了人的复杂性,风趣的表象下是悲凉的底色。

《中国作家》副主编程绍武曾刊发过晓风的处女作《职称》,他认为晓风的创作开辟了当下文学新的题材领域,在高校题材创作中又突破性地塑造了高校校长这样的角色,在结构上聚集主人公,以校长为圆心,车轮式的向外辐射,其与不同人物的关系构成生活圈,波及到各个社会层面,结构既紧凑、又广阔,既有生活性,又有戏剧性。

《人民文学》副主编徐坤评价晓风的《回归》是披着校园题材外衣的官场小说。它以强大的成熟的坚硬的心理描写支撑起这部小说,依循的不是一个生活的逻辑,而是一个文学的逻辑,其核心精神价值在于坚守,写出了知识分子在面临沦陷时的风骨。《回归》建立了一种独特的“风”体。“风”体有着多重内涵,既是风雅颂的“风”,也是针砭时弊的“风”,还体现在半文半白的对话语言,构成了与小说所描写的高校题材相适应的雅典端庄风格。

《中国艺术报》总编室主任孟祥宁说,小说家需要创建自己的文学领地,生活经验是文学的富矿。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片难以用是非善恶来判定的朦胧地带,这正是作家施展才华的领地。晓风作为教授身兼领导,用自己的生活体验,讲自己的故事,《回归》找到了属于他自己的领地。

浙江工业大学教授、人文学院副院长张晓玥说,《回归》打通了精英文学、大众文学、主流文学的界限,在艺术上实现了三个层面的回归。其一是现实题材的故事小说的回归。其二是写人物的回归,并且通过薛鹏举的塑造,开拓出当下文学所稀见的人物形象类型。其三是具有书卷气与古典韵致的小说美学的回归。

研讨会最后,晓风致答谢词,他自称是学林老将,文坛新兵,自己的创作旨在为21世纪快速发展的中国大学留下几幅清晰的剪影,《回归》是知识分子的心灵净化史,他同时还介绍了接下来《红尘三部曲》的创作计划。

(本文作者系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扫一扫关注“电影界”微信公众平台

扫一扫进入移动端浏览

责任编辑:水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