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了几年的人物记者,还是不太习惯语言不通的采访。中间隔着一个翻译,往往两人彼此都不知道对方在说啥,lost in translation。当然,见面交流了,接收到采访对象的眼神表情,还有整体散发出来的气场,比隔着大众媒体一鳞半爪的印象还是强太多了。
一场小小的跨语言对话尚且如此困难,由此联想,像《你好,之华》这样一个跨国合作的电影项目,不知道要涉及多少方方面面的具体问题。
不过闲言少叙,这次逮到一只活的岩井俊二,来说说他给我的印象。
我觉得岩井导演是沉静内敛的,他坐在沙发上不动,整个采访的小房间里,都似乎有了一种安静下来的力量。
据说他在片场活蹦乱跳、到处乱窜,可不是那种只对着监视器挥斥方遒的导演。这次和他合作的陈可辛、秦昊、胡歌等人在采访里都提到,他对现场的置景、布光,乃至某个墙上挂着的小道具,都会很仔细,事事都要亲力亲为。
但对于演员的表演,他都会给出很大的自由度。这可能是很多好导演的共性吧。
拍《你好,之华》,岩井导演一直说压力很大。现在不少日本导演到中国来拍片,比如拍摄《入殓师》的泷田洋二郎,他很担心的是自己做得不好,拖别人后腿。
《你好,之华》是一部怎样的电影?
它讲述了三代人的故事,关于少年、中年、老年不同人生阶段的感悟,其中涉及爱情、亲情、友情……
它也是一个关于时光的故事,那些遗憾、错过、失去,不可逆转。你可以称它为成长,也可以称它为生命的轮回——即便电影的结尾,也不见得是人物最终的结局。
它也是一个温柔包裹的残酷故事,讲了很多扎心的事情,但仍如冬日暖阳。那个躲在银幕后面感慨人生的导演,始终是平静的。他沉浸酿郁,含英咀华,向观众倾吐自己这么多年见识和领悟到的人生。
诚如监制陈可辛所说,这部电影是让大家去重新认识自己,审视自己的前半生与后半生。
在这个隆冬时节,我们可能正需要这样一部影片,来为我们的心灵添点柴火。它摒弃了世俗的成功学评价标准,邀你一起来谈谈生老病死,谈谈生活的意义。
来看看我的一些问题,岩井导演怎么回答:
关于“国际化”的问题
拍《情书》《四月物语》时,电影的日本色彩非常浓厚,当时制片人说,这种纯日本的东西是不是只有日本人才能看懂?另一部《燕尾蝶》看起来倒更适合国外观众来看。但事实却不是如此。后来我就觉得应该对自己多一些信心,不必局限于本地观众,做海外的故事也许也不错。
《燕尾蝶》
一直想在中国拍一部作品,但是没有合适的题材。比如上一部《瑞普·凡·温克尔的新娘》,也曾考虑在中国拍,但是考虑到职业设定等,太多元素不符合中国国情。
《你好,之华》一开始也并没有想在中国拍,但后来从各种情节来看,我会觉得设置在中国也可以,于是就想试试看。这其中少不了陈可辛导演的帮助,从剧本策划到找演员、找拍摄团队,他从头到尾出了很多力。
如何做到接地气
我自己想的故事情节,很多不符合中国实际。具体操作时仰仗中国国内的工作人员的帮助,从情节、场景到人物的服装等,中国工作人员给了我很多意见。
在现场,我会让演员按照自己的意见先做一次,然后我根据他们的表演再做自己的判断和加工。
一些小细节、小幽默的设置
关于电影中的小幽默我有定小小的规矩:在交流时,中国工作人员觉得好笑的部分,如果我理解不了、不觉得好笑,我就不会采用。当然,我觉得比较有意思,也要听中国工作人员意见,他们觉得可以才会采用。
有趣的跨文化交流
电影里有一场葬礼的戏,我觉得很震惊。中国的葬礼和日本葬礼太不一样了,中国葬礼时间很短,具体规矩也跟日本很不一样,比如说,长者就不太适合参加年轻逝者的葬礼。
风俗上、文化上的差异实在是太有意思了。有时候去旅游,去商业街什么的,其实中国和日本没有太大的差别,但文化习俗上就很不一样了。意识到这一点,我觉得来这里拍摄太好了,了解了很多新鲜的事物。
这部电影和《情书》的关系
我并不是一开始就要做一部和《情书》相像的电影。只不过我开始想到了一个小细节,觉得似乎可以做一个和《情书》有点相似、但更加拓展一些的电影。
《情书》有很多人喜欢,我想给这些观众一些回馈。与其创造一个新的体系、新的价值观,不如借用一些已经被证明了的旧元素。这是我的初衷。
关于之南这个角色的一些谜团
在我心中,之南是挺纯粹的一个姑娘。她很骄傲,一直走着一条不能回头的路,但她人生中的平衡感可能没有掌握好。
之南这个人物在电影里没有讲太多,他中学之后的部分通过别人提到了一点,但很多被隐去。
电影中,有一本小说是关于之南的。这本小说真实存在,我已经写好了。如果你想了解之南的故事,回头可以拿来读一读。
之南在各方面都是一个很优秀的人,而之华可能比较普通。她喜欢一个人,也没有得到对方的回馈。但普通人也拥有普通人的幸福呀。
反观姐姐呢,她一开始是第一名,结局却是崩塌了的。所以我拍摄这部电影,可能是对大部分平凡女性的一种声援。
关于尹川这个角色的一些疑问
电影很有意思的“双视角”,正如秦昊所言:每个人都是之华,其实每个人也都是尹川
秦昊饰演的尹川从文学青年到中年,是和我本人非常相似的角色。如果我没有成为电影导演,我可能就去写小说了,可能写的书都卖不出去,然后就到了现在的年龄。
这个角色中凝聚了许多我亲眼所见的事情,我身边的许多同业者,有些人中途就放弃了,有些人还在继续追逐梦想。电影中,尹川就处于是继续写作还是放弃的挣扎之中。
其实这个故事换一个角度来看的话,也是尹川的故事,他作为一个小说家,遭遇了各种各样的人和事,对他的选择产生各种影响。我没有把这个人物写得特别有张力,但他可以说是一系列故事的见证者。
电影中印象深刻的场景
之华和文涛去追晨晨,有20多分钟是漆黑一片,只听到声音。在看这一场戏外景的时候,综合各种原因,我们决定只拍一次,大家为此都很担心。结果真的只拍了一条,呈现效果和我的想象很一致。
在拍摄后半程的时候,要走一个长长的台阶。这种拍摄对摄像师来说非常辛苦,我很担心他坚持不住。场景里还有两条狗,我心里想你们可千万别出什么状况啊,千万别看镜头,看镜头我就白拍了。结果,狗狗也非常配合。
关于自己在片场的亲力亲为
我很喜欢在拍摄现场下功夫,喜欢到处转悠做点事。我会按照自己脑海中设定的效果进行各种调整,然后就是跑来跑去的,通过不断尝试达到我想要的效果。其实我也不知道自己是怎样的,这些对我来说都很自然,只有周围人看得比较清楚吧。
最后,作为采访者我再唠叨几句。
陈可辛导演在评价岩井俊二时,一是称赞他的审美眼光,比如在场景选择方面,选出的地方都富有真实生活的质感,即便很破败,都那么美;第二是作为一个独立电影人,对于这个行业的热情和投入;另外还有在这个圈子浸淫多年,依然保持着一份独有的天真。
讲真,作为一个日本导演来中国拍的第一部电影,它既保持了岩井以往的影像风格,还真一点都不“隔”。本土化做得好,很大程度上也少不了陈可辛的把关吧。
和岩井导演面对面一个多小时,我觉得作为一个受访者,他并非游刃有余。他的话并不太多,遇到一些难以回答的问题,并不会熟练的绕过去——这不是他最擅长、最舒服的状态。他最投入的应该还是在电影的创作里,以至于在片场,他可以不知疲倦地忙碌,专注到浑然忘我。
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有:他热爱电影行业,并以此实现个人价值,但并不以成功者自居,不建议大家都活成他的样子。就像在《你好,之华》中流露出来的,他推崇生活的多元价值,让每一个人都真诚面对自己,将问候带给像之华一样的每一个普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