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影人&影事 / 正文

陈坤助力山下纪录片实验室,FIRST寻觅纪录片新作

经过近四个月的项目征集、筛选,今日,山下纪录片实验室(三期)入选结果最终出炉。

经过近四个月的项目征集、筛选,今日,山下纪录片实验室(三期)入选结果最终出炉。陈东楠导演的《旷野歌声》、刘汉祥导演的《冰上时刻》两个项目分别获得30万和15万人民币的专项奖金。

FIRST影展与陈坤联合发起 山下纪录片实验室

FIRST影展与陈坤联合发起 山下纪录片实验室

第二期山下纪录片实验室入选项目,姜纪杰导演《模样》已成片,在四个小时的时长中呈现出了惊人的稳健与控制力;蒋春华导演《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也将在明年呈现在观众面前。而获得5万元“最佳纪录片特设奖金”的第12届FIRST最佳纪录片《四个春天》在入围第55届金马奖之后,亦即将进入院线公映。

山下纪录片实验室  往期入选项目海报剧照

山下纪录片实验室 往期入选项目海报剧照

陆庆屹《四个春天》海报

陆庆屹《四个春天》海报

纪录片创作多向寻觅,“山下”多重推敲,慎重判断

从电影节期间的纪录片竞赛即可初见端倪,尽管纪录片人口在影像工作者中始终是一个少数甚至边缘的群体,但在整个电影行业中发生的改变也并不会因此绕过纪录片。传统纪录片传播与观看的通路正在变得更加促狭,不论是从未真正建起立来的公共电视平台,或是正在主动或被动变得封闭的高校与节展,都愈发难以为纪录片创作坚守提供观看的奖赏。而在这个过程之中,进入市场和主流观看的机会也在逐渐打开。

在障碍、疲惫与诱惑的共同作用下,一些作者选择拥抱更为主流的观看诉求与资本,以获得维系创作的资源;而另一些则在艺术类型的边界对纪录片进行探索,试图在与不同创作形式的交界处获得能量。这样的变化提供了更加多元的影像样本,也为入选标准带来了挑战。

在基础的艺术水准之上,今年的投递项目在艺术形式、文献意义、创作姿态甚至制片模式上都提供了极有价值的探讨,甚至也不乏超出纪录影像的尝试。我们同样在思考,在这个时代,究竟怎样的纪录片值得被嘉奖和鼓励;而创作者们也在积极地以作品进行回应和反推。

此次山下纪录片实验室征集到的项目中,有艺术探索上的大胆尝试,有面向市场的专业化生产,亦不乏坚守在中间地带的不急不躁的实干者。从自然、人文到社会、历史,它们或以微观的视角呈现深远的宏观景貌,或借以社会发展窥探个人成长;有热血灵动的儿童纪录尝试,亦有动人的成人精神世界的探索。而最终两位年轻作者以其独具风格的创作角度从中脱颖,不苛求尖锐的话题,而是换转角度从“流口常谈”的挖掘出新深意。

精神世界关注,中产阶级日常,“山下”不局限,不缺位

《旷野歌声》聚焦一座大山顶端的一个小村寨合唱团,作者跟随合唱团两位灵魂人物的精神世界去探寻,所展现的人物信仰、身份在外来喧嚣中的权衡与冲突,并未仅仅止步于浅显的物质与精神世界的对峙,而是借以主人公反向主动寻求精神根源的契机,呈现出了精巧而有深度的思考,形式和内容上的探索都值得关注。

陈东楠《旷野歌声》剧照1

陈东楠《旷野歌声》剧照1

陈东楠《旷野歌声》剧照2

陈东楠《旷野歌声》剧照2

陈东楠《旷野歌声》剧照3

陈东楠《旷野歌声》剧照3

相较于《旷野歌声》对个体精神世界的关注,刘汉祥导演的《冰上时刻》则把目光投向于家庭。影片以一支冰球队队员们面对训练比赛过程中的学习成长、互相协作为线索,聚焦3-5个北京中产阶级家庭为了更好地陪伴孩子们进行冰球训练而做出的不同努力。

在大陆电影创作中,以人性的目光关切中产阶级日常的创作长期缺位,《冰上时刻》借助冰球运动的题材,深入家庭教育的思考,以耐心而踏实的目光审视日常生活中贴近精神世界的诗意与残酷。相较于拥抱市场或是个人创作的野心,作者坚守而亲近的姿态更呈现了影片主题的独特性与其创作的珍贵价值。

刘汉祥《冰上时刻》剧照1

刘汉祥《冰上时刻》剧照1

刘汉祥《冰上时刻》剧照2

刘汉祥《冰上时刻》剧照2

刘汉祥《冰上时刻》剧照3

刘汉祥《冰上时刻》剧照3

在山下专项基金的支持下,《旷野歌声》与《冰上时刻》将继续他们的拍摄。在一部部影片的进入、打磨、成熟与观看中,山下纪录片实验室见证亦推动当代纪录片创作生态的更迭,也期待有更多伙伴的加入实验室,在此同行。

山下纪录片实验室logo

山下纪录片实验室logo

新一届的FIRST影展竞赛单元征片时间将会提前至12月1日,具体信息请关注官方公布。

扫一扫关注“电影界”微信公众平台

扫一扫进入移动端浏览

责任编辑:水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