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晚,由中国文联、中国电影家协会和佛山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34届大众电影百花奖颁奖典礼暨第27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闭幕。本届电影节中《红海行动》横扫了多项奖项成为电影节中的一大看点,但是更吸引大众视线的一点则是本届电影节中没有再现“双黄蛋”现象。
电影节中的“双黄蛋”已经沦为老生常谈的话题,其背后透露的评奖水分现象也已不再新鲜。
“双黄蛋”密集,电影节深陷“高脂肪”
“双黄蛋”现象在中国的电影节中并不少见,纵观国内的主流权威电影节,大部分都曾出现过一个奖项由两人甚至多人获得的现象。
以国内的五大权威电影节为例,港台的电影节总体而言对于奖项的把控相对较严。
台湾金马奖曾经出现过五个“双黄蛋”奖项,金马奖在1991年首次出现并列获奖者:王莱和潘迪华并列获得最佳女配角奖,之后曾三次出现并列的最佳新人奖,2009年第46届金马奖首度出现“双男主”:黄渤凭借《斗牛》、张家辉凭借《证人》,两人最终并列影帝席位。2016年第53届金马奖中,周冬雨和马思纯凭借当年大热的《七月与安生》共同获得影后。
相比之下,香港的金像奖除了在第二届中给洪金宝和麦嘉颁出并列的最佳男主奖项,其余三十五年中则坚定地维持最佳男女主奖项只颁发给一名演员的规则。金像奖依靠其传统的一百人评审团和五十人专业评审团进行两轮评选的评审规则,使单项奖出现并列得奖者的几率极小。
而台湾的金马奖则历来由十几位电影从业人员组成的评审团决定获奖者名单,这种评审模式使得评奖权利被小部分专家和影视工作者垄断。曾任金马奖主席的李行表示“金马奖无不可公开的事,公开是杜绝黑箱作业最好的方法。”但前金马奖主席焦雄屏却为了减轻评审被游说的压力,坚持评审过程不开放,也导致金马奖承受着失去透明公信力的风险。这种权利垄断在固定的专家手中的方式,虽然会保证评审的专业度,但是随着入围作品的水平波动变大,也使电影节陷入不专业的困局。
反观内地的电影节,“双黄蛋”甚至“多黄蛋”的奖项出现的十分密集。
在被称为“中国电影奥斯卡”的金鸡百花电影节中,最佳男女主角和最佳男女配角以及最佳导演奖等频频出现并列的现象。电影节组委会甚至在第25届电影节开始前,特地强调,“尽管每年从600多部优秀电影作品中选出第一并不是那么容易,但仍然要尽量杜绝双黄蛋奖项出现”。当届确实没有出现“双黄蛋”现象,但是在第26届电影节颁奖时,却再次出现了奖项并列的现象。
另外,上海国际电影节也曾经因为在出演《烈日灼心》的段奕宏、邓超、郭涛同时荣膺金爵奖影帝称号而引发一片争议,上海电影节的“三黄蛋”现象引起大众对于奖项的公正性和含金量的质疑。
被称为“政府奖”的华表奖更是不断下出“双黄蛋”。其奖项设置为“优秀”而不是“最佳”,所以奖项的意义更多的为对国家认可的电影作品进行表彰,出现“双黄蛋”则显得无可厚非。“优秀男演员”和“优秀女演员”也常常由两位候选演员分享。
国内的电影节中,与上海国际电影节和中国电影华表奖等采用专家评审制不同,金鸡百花电影节中的百花奖坚持使用传统的大众评审环节,从观众的角度来衡量作品的价值,这便为电影节中频现“双黄蛋”奠定了基础。
“双黄蛋”起因:水军频现、专家放水?
国内的电影节中金鸡百花电影节是历年出现“双黄蛋”的密集地,其中作为“观众奖”的百花奖更是曾深陷被怀疑有水军刷票的泥潭。
百花奖由于最初定位于全国观众广泛参与的全民性电影评奖活动,早期选票会刊登在《大众电影》上,大众可以凭借购买的《大众电影》进行投票,投票者需要自己出资将选票寄回组委会,这一道工序便为参与投票的观众暗设门槛,在潜移默化中使参与投票观众的身份得到了保障,因此早期的投票也确实可以称之为电影爱好者的“全民投票”。
但是进入网络时代,参与投票的大众身份开始变得鱼龙混杂,甚至开始有大批水军隐藏其中。从近些年的“百花奖”评选结果来看,其中的流量明星与戏骨演员并列或者超越戏骨演员的现象不断出现,大众吐槽评奖黑幕的声音也开始不绝于耳。
现在的百花奖投票采取观众投票和现场投票相结合的方式,将经过初选的影片名单置于网络中进行大众投票,之后从参与投票的网民中选择101位进行现场投票。但是在选取现场投票观众中就存在着质疑选取标准不明、观众被资本控制的现象,另外现场评委是否能代表全部观众群体存在着大众质疑,如何保证评价客观公正也一直面临着考验。
第三十三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曾经将大众的质疑推向高潮,在电影节的获奖名单发布后,大批观众笑称该届电影节仿佛成为了“华谊内部联欢会”,华谊的演员承包了绝大部分奖项,其中李易峰和杨颖战胜了其他同为候选者的老演员获得最佳男配角奖和最佳女配角奖。颁奖结果引起了一阵争议,也掀起了大众评审中是否隐藏着明星水军的讨论热潮。
另外作为“专家奖”的金鸡奖也同样面临着评奖存在水分的问题。
金鸡奖的颁奖周期改为两年一次之后,“双黄蛋”的出现仿佛已经成为常态,对于评委而言,两年期间有大批优质影片需要评判,选出“最佳”变得异常艰难,所以习惯性地一个奖项评出两位获奖者则成为最合时宜的举动。
但是对于普通大众来说,在奖项中频下“双黄蛋”则意味着对于奖项含金量的稀释,“最佳”沦为“优秀”,奖项的作用不再。
“水分”裹挟下,电影节如何重建权威
各类主流电影节对于参选者而言是权威的象征,电影节中颁发的各种奖项意味着对该电影作品的认可,但当奖项不断兑水,原本处于象牙塔尖的奖项便逐渐暗淡,电影节所具有的权威性光晕也将日渐式微。
在掺水奖项的裹挟之下,国内电影节开始显现出发展不佳的态势:国产影片倾向于去国外参加不知名的电影节而缺席国内电影节评选,入围奖项的演员颁奖典礼中不再露面,电影节存在黑幕的声音此起彼伏。
不只是国内电影节,国际A类电影节同样遭受着“双黄蛋”现象带来的负面影响。戛纳国际电影节作为国际A类电影节中最具影响力的电影节之一,因为近年来不断下出“双黄蛋”,担任第69届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委的乔治·米勒曾出面表示:“我们希望可以得出一个均衡的奖项名单”,但是观众并不买账,戛纳同样面对着大众对于奖项的含金量下降的质疑。
国内电影节中奖项掺水、并列获奖者不断出现,电影节光环消逝现象的改善,需要在未来着重解决两方面问题:一方面是降低水军对影片评选的介入和不良影响,在含有大众评审环节的电影节中,明星的粉丝便会成为该影片是否能够得奖的重要影响因素。大众评委的资格把控稍微放松,便很容易使大众评审环节成为明星粉丝的狂欢。
另一方面,对于专家和电影行业从业者评委的职业要求亟待加强。国内电影节曾经被诟病受到资本的影响太大,商业化过度,没有电影专业背景的行政人员参与最终评审过程,种种方面都在使电影节的评审专业性降低,电影节对于影片的评判不再权威。
电影节所颁发的每一种奖项,都意味着对所选影片的质量认证和向电影观众做出的对影片质量的承诺,优质的影片并列获奖并不会让人徒生反感,但不断出现被水分充斥的奖项和电影人一味地向流量妥协,最终将会使电影节自身品牌受损,也会将获奖电影置于尴尬境地。